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传统客家村落聚落和领域形态的形成
作者:陈超 马正麟  期号:第16期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聚落  领域  中心  边界 
描述:在分析了聚落和领域的定义、含义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物质或非物质的中心和边界作为决定聚落和领域形态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客家村落的分析,探讨了作为宇宙观和信仰的三种并存的祭祀制度是如何生成聚落和领域的中心和边界,进而造成如今聚落和领域的拓扑形态的过程.
东江文化研究现状和外部关系问题领域
作者:余彬  期号:第5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江文化研究  外部关系  问题领域 
描述:东江文化研究有两个考察视角:要素说和体系说。东江文化研究的外部关系问题领域包括东江文化与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东江流域行政区划的关系问题。
海峡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优先领域
作者:陈述彭 陆锋  期号:第3期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位优势  环境  生态  蓝色  海洋  文明  台湾海峡 
描述: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趋向回归大陆,乃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客家学研究的领域的大家:李逢蕊
作者:楚戈  期号:第18期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书画  副主任  福建省  研究室  校长 
描述: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领域,提起客家学研究,李逢蕊教授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逢蕊,1930年出生,广东梅州人。曾任福建省龙岩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现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闽西分校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虎研究室主任,闽西客家学研究会会长。
2013福建幼儿教师招聘-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1- 语言领域(一)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2013福建幼儿教师招聘  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1  语言领域   
描述:2013福建幼儿教师招聘-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1- 语言领域(一)
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
作者: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人类学 
描述: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
新视角 新领域 新成果——评舒龙主编的《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
作者:梅宏  期号:第1期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维埃运动  革命运动  最新成果  中国  客家  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代表人物 
描述:成果。[第一段]
客家学研究的新领域:客家文化产业研究
作者: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学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化  新领域  客家人  文化资源  产业化研究  文化内涵  风水文化 
描述:,特别是对地域文化产业化的研究极其薄弱,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便是处于这样的状况。客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原汉族文化与赣闽粤相交地带土著及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混化而形成的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由于其形成背景的复杂性,决定着客家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品格的多重性。客家文化资源中既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围屋、古村落、古廊桥、古塔、古遗址等,更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山歌、采茶戏、口传文学、传统工艺、祖宗崇拜与民间信仰、庙会与节庆活动,等等,这些“活态文化”更能体现客家人的品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更具独特性。在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是客家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
客家学与法学研究遗忘的领域:客家民事习惯法
作者:赖丽华  期号:第11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事习惯法  民事调解  司法裁判 
描述:证事实的方式,对查明案件事实更是颇具功效。在客家地区,合理引入客家民事习惯法作为正式国家法的补充,在民事调解和司法裁判中具有现实意义。
何谓「公共领域」:从桃园东势地域社会史与社群组织谈公共概念
作者:黄教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领域  东势建安宫  地方菁英  社群  宗族 
描述:民眾信奉。透過業主權、古契約文書、廟史與族譜相關史料追查,可見東勢建安宮與漳州勢力、漳州籍地方菁英有莫大關係。但經過衍生、轉喻過程,開漳聖王在粵籍族群民眾的認知中,則是一種因應需求而生的在地化神祇-三王公-不具特定族群分類意識的神祇,因此在省籍分類械鬥後仍能得粵籍族群信奉。除了神格的變化,各領域地方菁英的支持更是使東勢建安宮成為公共領域的重要原因。在組織結構上,不論在戰前或戰後都由地方菁英-在國家機構、民間社會組織與私人領域-任職或具有聲望者所組成,在結構上反應了東勢的多元權力體系。這種結構日後也成為評價其他社群的依據。與其他社群相較,東勢建安宮盡可能的包融社會各領域地方菁英,為東勢最龐大與最理想的公共領域 。 此認知透過民眾評論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的過程得到驗證。宋屋義民廟同為輪庄廟、公共性活動也與東勢建安宮相似。但宋屋義民廟基於建廟時的歷史因素,時至今日仍由宋氏一脈掌管,因此在公共論述之餘仍存在私人廟宇的論述,差別即在於廟宇組織包融地方菁英程度上的差異。同樣情況發生在東勢庄文化協會上,民眾普遍認為東勢庄文化協會包融的地方菁英過於單一、其操作的議題、組織結構與其他面相都與T派下過於緊密,不符合民眾所認知的公共領域結構,因此被認為是私人領域組織。但東勢庄文化協會今日的局面並非自願選擇之結果,乃因社造熱消退、民眾長期消極參與,東勢庄文化協會也僅能日益依賴所能掌握的資源-包含人力在內的T派下軟硬體資源-原因所致。民眾會以宗族思考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公共領域資格,顯然與宗族意識有關。即便台灣漢人社會宗族組織不發達,但仍存在宗族意識,宗族意識仍是人際網絡重要基石之一。關鍵字 :公共領域、東勢建安宮、地方菁英、社群、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