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18)
期刊(1044)
学位论文(360)
视频(49)
会议论文(28)
图书(2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18)
期刊 (1044)
学位论文 (360)
视频 (49)
会议论文 (28)
图书 (23)
按年份分组
2015(49)
2014(1334)
2013(326)
2012(378)
2011(297)
2010(257)
2009(158)
2008(154)
2007(74)
2004(15)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43)
北京档案(4)
科学与文化(2)
客家(2)
安全与健康(2)
贺州学院学报(2)
中国西部科技(1)
文化月刊(下旬刊)(1)
市场周刊(1)
歌曲(1)
客家童谣的意识形态功能:对贺州客家童谣《月光光》的文化解读
作者:杨保雄  期号:第1期 来源: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意识  童谣 
描述:任何一种言说或者文本的形成,都必须是各种关系的产物。客家童谣的传播,具有构建意识形态的功能。把客家歌谣《月光光》放在具体的客家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挖掘歌谣的文学意蕴,理解其蕴含着的客家人的意识,是认识客家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台湾客家意识与客家学辩证发展之研究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台湾地区  辩证发展  意识  客家族群  二十世纪末  特立独行  反客为主 
描述:的客家意识与客家文化面临了新的局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台湾的施政目标,仍是朝全球化、民主化及本土化的方向迈进。
走向生活
作者:谢·法盖尔松 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卢羽 方怡 沈晓林  期号:第7期 来源:歌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走向  生活  内口  未来  客家  造船  列车  声程  苏维埃  年轻 
描述:暂无
食色生活
作者:梁雪波  期号:第1期 来源:市场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画报出版社  生活  风味小吃  故乡  家乡  美文  乡情 
描述:流:“点滴在心的滋味”,是关于诸如一碗蛋炒饭、几粒花生米、一块豆酥糖、一盘豌莱头的亲切记忆,尘封的点滴私藏在这里闪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品味林海音,王世襄、陆文夫、汪曾祺、林斤澜、周作人,阿城等人的舌尖记忆,会让人认同这句话——“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本刊编辑部] 《缝熊志》[香港]西西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定价:38.00元 [导读]西西的《缝熊志》是一本极具创意的奇书。西西做的熊,形神俏妙,饱含情意,不是一般常见(西方)泰迪熊的样貌,而是赋入个人的风格巧思,糅合中西方历史与幻想人物类型,缝制系列化主题化(甚至家族化)、又各有生命之独立熊;如“中国古代服饰熊”之西施、王羲之、成吉思汗,及《水浒传》英雄、埃及女王等近七十只,自饰件到造型到神态,潕无逸趣横生。
“客都”的历程:晚清以来梅州客家意识的普及与“客家文化”的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利用  意识  梅州  晚清  19世纪  五代宋初  客家研究 
描述:宋代的户籍制度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以有无土地为区分标准。“客户”是租种别人土地的无地农民。
胡剑文闽西客家风情摄影:阳光生活
作者:胡剑文  期号:第8期 来源:安全与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客家  摄影  阳光  生活  龙湖 
描述:暂无
唐宋时期宁化石壁的经济生活初考
作者:刘善群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史  经济  生活  福建省  唐宋时期 
描述:唐宋时期宁化石壁的经济生活初考
“寻食”客家人生活
作者:王文中  期号:第6期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豆腐  客家方言  生活  鱼圆  猪肉  擂茶  中原  乡土味  薯粉 
描述:艰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客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寻食"开始的。在客家方
走进美浓镇:创意生活从客家庄看去(下)
作者:吉路  期号:第4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活  创意  擂茶  聚居区  才能  健脾 
描述:不仅卖茶水还卖茶食(当地客家特色点心),以及小零食、小工艺品等。
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
作者:黄红英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活  山歌  张力  生命  文化传统  艺术美 
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