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
一村散落五“珠玑”清代地图留盛名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福地围屋属于四进堂屋,有四进两横、九厅十八井、150多个房间。 水尾仔围屋坐北向南,南面的大门却常年不开,进出只能走东门。 霞角村围屋的古朴门窗散发着古老的味道。 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杨凤山携家带口从梅州五华县平南镇西迁到了惠阳县良井镇,在霞角这个靠近西枝江支流的平原地带修造围屋
一村散落五“珠玑”清代地图留盛名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忠心屋围屋现在是村里的祠堂,墙壁上写着寿字,木门上印着福字。 忠心屋残旧的门窗仍能看出当时的精雕细琢。 除了木雕灰雕外,围屋门口的石刻门墩也保存完好。 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杨凤山携家带口从梅州五华县平南镇西迁到了惠阳县良井镇,在霞角这个靠近西枝江支流的平原地带修造围屋,繁衍生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举行6场专题论坛 两岸客家“论道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李莹钟洁华王宗强 刘琪欣刘世锦罗娟娟 昨日下午,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分别举行了“幸福客家”、“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农业合作与发展”、“客家特色旅游”、“客家青年与未来”、“两岸客家文化比较研究”等6场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聚首客都梅州,围绕“弘扬客家文化,共建幸福家园”主题,畅
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旅游的新热土
作者:江祖俏 李娟 刘秀兰 苏建强 林如建 陈军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fjrb.fjsen.com/fjrb/res/1/21/2011-02/22/10/res01_attpic_brief.jpg">“福建土楼客家永定欢迎您”北京推介会现场 刘秀兰 摄fjrb.fjsen.com/fjrb/res/1/21/2011-02/22/10/res03_attpic_b
东客家 西广府 薪火相传岭南人
作者:徐松兰牛娜何文琦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观澜麒麟:舞了二百五十年$$早在250多年前,当观澜松元厦开基始祖陈振能来到这里时,就有了“舞麒麟”这一喜庆祭奠形式,因为在清代,陈氏族中的“舞麒麟”队伍中,出现了两名武举人和12名武秀才,其人其事在松元厦《陈氏族谱》中可见。$$观澜客家麒麟一般长5至6米,其头部用竹片等扎成,讲究玲珑精致,眼睛可以
通过创新和招商把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梅州:打造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坐落在世界客都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 第四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将于12月17日至19日在梅城举行,与此同时,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将正式在梅州挂牌,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世界客都”梅州来说,这也是继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之后的又一块国字号的“金字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高品位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要增强世界客都的认同感,创建‘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客家历史文化遗产。” “要以客家文化核心区——梅州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对客家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 “要依托‘世界客都’这一系统性的文化资源,
一个普通的客家妇女,以勤劳和智慧搏击商场,用豁达和毅力抗击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风雨之后,菊云暂归田园,体味着生命的静美。 【女性风采】 ●本报记者 游文君 特约记者 涂永平 杨向东 她不断地强调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她是对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凡的,人只有在面对困境时,知难而上,逆风飞扬,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不平凡。我们正是从她的人生轨迹中,真切地感受到了
结合客家与东南亚风格,东莞凤岗现存最好排屋楼侨屋观合楼交政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观合楼是现存最坚固的排屋楼。 凤岗排屋是当地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观合楼上的青绿色琉璃柱。 墙上的雕花 6月16日,东莞凤岗镇观合楼楼主的后人正式将祖居交由政府管理,成为凤岗接管的第一座私人产权排屋楼。凤岗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现存华侨出资建造的排屋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