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高品位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客家文化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高品位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客家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2版:梅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要增强世界客都的认同感,创建‘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客家历史文化遗产。”

“要以客家文化核心区——梅州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对客家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

“要依托‘世界客都’这一系统性的文化资源,坚持大精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将客家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梅州建成‘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

——《“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点报告

文化教育是梅州的重要名片,也是支撑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站在打造“世界客都”的高度,去谋划、去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要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做强“文化之乡”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李嘉《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报告》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创新推动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品牌化大有可为。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亲切悦耳的客家话,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绿色健康的客家美食,包容开放的客家围龙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题材。我们要深入研究,深度开发,开拓创新,形成产业,带动创业。

——朱泽君《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解读

谭元亨(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激活”历史遗存

“嫁接”文化旅游

客家的千年历史,孕育了大批名人,在近千年来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许多客家人的身影,如丘逢甲、张民达、黄遵宪、张弼士、李光耀等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梅州人。梅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盘活这些文化资源,做强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是今后梅州提升历史文化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创建“客家文化产业城”的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特色资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让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梅州的名人、民居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通过纪念馆、文化馆、历史博物馆等形式加以展示。其次,梅州可以用客家名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民俗风情等为题材,通过影视、歌舞剧、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化形式加以演绎和体现,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客家文化精品。同时,梅州可通过举办客家山歌节等节庆活动,打响知名度,培育大批山歌大师、汉乐大师和文艺大师。再次,在保护客家文化方面,可以建立粤东非物遗产保护中心等载体,研究、传承、发展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化。

名胜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既是文化产业,也是无烟工业,即绿色经济。梅州作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拥有丰富的“双遗”资源,应该全面加以梳理,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一个宏观的布局,以及大手笔的蓝图,做到高瞻远瞩,细致入微,充分发掘客家文化的各种素材,整合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五指峰、南台山、阴那山等客家名山资源,挖掘梅江、汀江、琴江等江河资源,把温泉、热矿泥注入文化元素,大力发展度假、养生业,在面对港澳、东南亚及珠三角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大市场,将拥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杨宏海(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市文联副主席):

提升客都美誉度

建设幸福新梅州

梅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等相关内容中,有许多创新点。纲要立足梅州“十一五”期间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取得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将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梅州“十二五”期间提升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生态保护区”的夯实,落到实处,便成为梅州城市文化的浓墨重彩,为提升梅州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真正发力。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系于两端:其一为传承,其一为创新。如何做好“传承创新、保护利用”的文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研究,深度开发,开拓创新,形成产业,带动创业”,除了弘扬客家山歌、汉乐等非物质文化和保护开发客家围龙屋等物质文化之外,还要“精心办好世界客商大会、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加快客商会馆建设,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博览会、筹建代表客家人精神家园的标志性建筑,进一步提升梅州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格局中,梅州要成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区与区域性文化强市,必须关注作为“世界客都”的美誉度与影响力。要提升梅州的影响力,必须提升梅州的美誉度,因此必须加强筹划推介。规划纲要其中一个亮点是在整体策划中勇于创新、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做到点线面结合,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思路。将客家文化渗透融入各产业复合发展:客家文化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信息产业等各行各业交织纷呈,发展与“世界客都”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创意工程。这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业等产业的融合,逐步把文化产业建成梅州支柱产业的重点内涵。

□权威访谈

丘小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埔县委书记):

构建“大客家文化经济走廊”

在定位上,规划纲要提出了增强世界客都的认同感,创建“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围绕这一定位,大埔县将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客家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大埔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发挥粤闽赣乃至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构建“大客家文化经济走廊”,努力成为客家文化经济圈的增长极和新支撑。

根据“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思路,大埔在加强特色文化保护方面,将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和民间特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传播基地;通过把父子进士牌坊和张弼士故居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举措,实现古村落、古街区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实施文化传播“走出去、请进来”工程,重点打造“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外宣品牌,不断提高大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加强文化遗迹保护方面,大埔要加强三河坝战役遗址、光禄第、父子进士、李光耀祖居、田家炳故居等红色和古文明遗迹的保护与管理,做好文物古迹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

规划纲要明确了“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和努力提升梅州的历史文化品牌价值,把梅州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是今后梅州在文化建设中要努力的方向。根据这一方向,大埔将设立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扶助包括信息传媒业、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和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术品、影视制作、创意农业等创意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公司和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一批文化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民营文化骨干,造就一批文化名人;要发挥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开展文学、戏剧、音乐、曲艺、舞蹈、器乐、美术、书法的培训,培养文化人才。同时,可以举办摄影大展、西岩采茶等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推进“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群众文化职业化”。

张德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拥揽客家文化建设“话语权”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创建文化名城,“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的目标,展现了梅州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从这个蓝图中,我们也可以预见到,梅州在整个客家文化建设中也将更具话语权,梅州的文化建设将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作出更大贡献,在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方面将大有作为。

我认为,梅州首先要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创建“客家文化产业城”,这是梅州目前的“短板”。文化产业是最绿色的经济,梅州要打好这张绿色产业牌,就要抓好现有资源的大整合、大招商、大开发,通过对客家名人、民居、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的整合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要加大对现有文化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扶持壮大一批文化企业,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基地、世界客都艺术团、“麓湖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林风眠文化艺术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要抓好文化单位的转企建制工作,增强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梅州今后还要抓好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惠民”。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升级,开展“送戏下乡”、“农家书屋”、放映公益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打造一批客家题材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诚然,加大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也应是十二五时期的“题中之义”。规划纲要中提出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客家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做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加大保护区建设工作力度,建立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申请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客家文化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中生生不息,绽放光彩。

 

采写:罗娟娟高讯黄志忠丘佳纳

 统稿:李锦让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