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23)
期刊(742)
学位论文(517)
会议论文(46)
视频(46)
图书(25)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23)
期刊 (742)
学位论文 (517)
会议论文 (46)
视频 (46)
图书 (25)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47)
2014(1139)
2013(354)
2012(398)
2011(356)
2010(306)
2009(179)
2008(164)
2007(92)
2004(33)
按来源分组
其它(577)
客家文博(12)
闽台文化交流(4)
古建园林技术(3)
商务旅行(2)
人民之声(2)
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1)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1)
广州:花城出版社(1)
福建文学(1)
客家「撮把戏」的传统技艺及其音乐之研究─以杨秀衡与林炳焕为
作者:蔡东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撮把戏  杨秀衡  林炳焕  文套  武套  卖药 
描述:臨不景氣,因此大量的內台戲班藝人,轉為演出野台戲,也有部份藝人轉至電台中演出採茶戲,並於演出中穿插賣藥廣告。除了電台中的演出,此批藝人也至各鄉鎮村莊演出「撮把戲」賣藥。由於內台藝人的釋出,從而造成了客家「撮把戲」的興盛時期。1970年代,由於新式媒體電視的出現,民眾之娛樂習慣改變,其習於觀賞電視節目,而忽略了野台的傳統曲藝、戲曲演出,也因此客家「撮把戲」逐漸的沒落。近年來,由於政府日益重視本土文化的保存,客家「撮把戲」之演出舞台,由早期的「落地掃」,轉而為受邀於政府之文化舞台上的演出。

本論文結合了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參與觀察等民族音樂學之研究方法,首先探討客家「撮把戲」之定義、源流與定位。接著分別以兩位客家「撮把戲」之民間藝人─楊秀衡與林炳煥為主軸,探討其生平、師承系統、「撮把戲」團之經營與後場編制,以及其「撮把戲」之表演型態、音樂與技藝之內容及其特點。

其中楊秀衡為出身內台戲班之「撮把戲」藝人,其「撮把戲」之音樂與技藝,可分類為「文套」與「武套」兩個部份。其中「文套」包含了「客家山歌調」、「客家小戲」、「客家車鼓」等演出,「武套」則包含了「拳術」、「木劍斬竹」、「魔術」等等。其中的「文套」,為其「撮把戲」之精華。由於楊秀衡曾於歌仔戲班中習藝,以及其求新求變之精神,他將閩南之歌仔調、車鼓,納入其客家「撮把戲」之演出,並將其客家化,形成其特有的「撮把戲」技藝。

而林炳煥之「撮把戲」演出,也可區分為「文套」與「武套」兩大類,其「文套」包含「客家山歌調」與「三腳採茶戲」,「武套」則包含「羅漢戲獅」與「猴戲」等等。由於林炳煥為客家傳統音樂之耆老藝人,因此其演唱,保留了許多早期客家山歌調與採茶戲曲調之唱法。其演唱方式,無論在曲調、歌詞運用、節奏與速度,甚至是唱腔安排、口白等方面,都呈現出個人的演唱特色與即興的特質。

客家「撮把戲」為一項包容萬象的綜合表演藝術,為適應賣藥場之演出形式,以及民間藝人於長久的音樂實踐、對自身的要求下,使其音樂與技藝,較為自由與即興,呈現出與一般音樂會形式,以及劇場中所搬演之客族曲藝、戲曲不同的風貌,更對保存客家之「三腳採茶戲」起了重要的作用。此項音樂與技藝,為一項重要之文化資產,值得加以保存與傳承。
台湾区肾脏相关疾病死亡率之趋势与分析
作者:洪敏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數共67941人。其中男的有30804位、女的有37137位。
而由於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醫療資源的差別,將全台灣社會以族群分類原住民社區、客家社區、客家融合社及閩南社區。
結果,調
少子女高龄化社会的终身住宅研究—以高速铁路新竹车站特定区新
作者:黄政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龄者  终身住宅  开放式建筑  高速铁路  客家 
描述:住宅原型。同時,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透天厝之特徵:
1.雖為新興都市,地籍分割仍呈面寬窄而進深長之現象,有動線過長與採光通風不足等缺點。
2.區域
关西饶平客家话调查研究-以郑屋、许屋为例
作者:张孟涵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时  历时  移借  接触  语言  关西 
描述:t?-演變舌尖前音ts-的中間過渡現象,展現出t?i→t??→ts?的變化過程。在韻母上四等無介音的字也展現了原鄉饒平的特色,如:「鳥」tau24。在聲調方面,鄭屋陰入調為32,許屋則是2,而兩屋
客语生活学校与社区组织协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园县中平国小布马
作者:彭成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马阵  社区资源  社区组织协力治理 
描述:為桃園縣98年度實施客語生活學校50所國民小學的承辦人員中的校長、主任、組長、級任或科任為範圍,共發出210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186份,問卷可用率達88.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國民小學辦理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評估」問卷;第二部份施測對象為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南桃園地區中平國民小學選修客語一至六年級的學生為範圍,共發出548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507份,問卷可用率92.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成效」問卷。回收調查所得的資料彙整、編碼登錄後,應用SPSS17.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深度訪談法部份,以南桃園地區連續5年辦理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成功為典範的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文史工作者或耆老以及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客語生活學校的兩位委員為對象,分別進行訪談。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現況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最成功的範例,首推南桃園地區中平國小布馬陣的活動為典範,讓社區組織進入校園,並聯合社區、民間、政府機關的資源,共構客家文化及客語教學,有效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實現客語生活學校的環境。 二、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 從客語生活學校問卷的前測中,行政運作、教學與活動規劃、社區資源結合運用、學生客家文化成長等四個構面分析,很多學校在辦理活中時無法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有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的初衷外,其他構面情況良好且獲得親師生、社區的肯定,因此社區資源的運用是學校辦理客語生活學校各項活動的方向。 三、客語生活學校學童客語能力現況 小朋友學習客語之後,使用客語的比例有越來越好,有逐漸上升趨勢,家長也普遍認為客語教學的成效在於不斷的鼓勵、推動、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客家的認同,有助於改善親子間語言隔閡,增進感情交流和文化保存。 依據文獻探討和本研究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往後辦理客語生活學校的行政單位、縣政府教育局承辦人員參考,以期提升整體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社區資源的合作,並藉以提升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的滿意度和成效。
当前客家宣教之分析:以中坜地区客家教会与信徒为对象
作者:林恩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宣教策略  客家宣教  文化诠释  教会  祭祖 
描述:族群在當時的年代(1953年)看來即是處於偏遠地區且福音尚未遍傳之地,因此為中華聖潔會從事宣教的對象。前述三大教派是目前全國從事客家宣教最主要的教派,本文的出發點在於許多教會團體對於客家宣教皆提出
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郑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术教学  武术选项课  赣州市  普通高校  教学现状 
描述:育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递和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武术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根本途径。特别是高校的武术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其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当地保存着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赣州市5所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各个高校武术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访谈。文章了解并分析了目前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基本教学资料配备以及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并对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科研状况及对当前武术课现状的评价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了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的喜爱、对武术的认知渠、学生选修武术课的目的动机、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满意度情况,还通过实地观测和走访掌握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设施状况。最后,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总结为:一、目前赣州市高校的武术课的课程教学理念落后,还停留在十年前的层面,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整体规划但过于粗放,的,缺少长远统筹。各学校教学内容安排过于随意,课程结构过于单调,武术课程安排有待精研和细化。二、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年龄结构和教龄结构虽然总体状况不错,但其中也透露出年轻、教学经历较少的教师数量过多的情况。武术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技术职称和专业资质等方面也亟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三、由于对武术教学因素中的教师、教学内容、场地设施、教学方法等的不满意,加上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辅导和外部影响,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不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学习武术的积极较差。四、虽然近年来赣州市各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上加大了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但是在武术场馆的建设方面投入力量相对较小。各高校武术教学场地规模偏小,室内武术场地受面积和数量的影响使用率不高,场馆设备相对陈旧,影响到了高校的武术教学水平。给出如下建议:一、创新课程改革理念,强化武术课程改革,打破封闭的教学思路,将武术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合理有效的延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二、加强武术师资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武术教师的理论素养。三、重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改革武术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评价,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武术学习成果。四、加大资金投入,抓住赣州市加强市政建设的有利时机和江西省十四届全省运动会开办的良好契机,在统筹规则体育场馆建设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考虑武术场馆建设和改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与农村宗族:以赣南
作者:曾小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革命  农村宗族  赣南闽西 
描述:,很大程度上决定苏维埃革命的兴衰成败。
本文以赣南、闽西为个案,以农村宗族为研究方向,试图就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和农村宗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赣南、闽西分别位于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地处客家文化区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赣南、闽西农村宗族历经明清繁盛发展后,至民国时期,其总体上呈衰落趋势,但农村宗族组织保存相对完好,农民的宗族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农村宗族是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依据,对相关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归纳和提炼。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地革命前赣南、闽西农村宗族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赣南、闽西地处山区和丘陵,内有多条河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境内活动空间大,这对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明代是农村宗族组织的初步形成时期,清代是宗族普遍发展和繁盛时期,进入民国后,农村宗族整体上有所衰落,但呈现跨地域的同姓联宗的时代特点,加之宗族本身具有强烈的姓氏界限和排外意识,这对中共在广大农村进行介入时无疑提供了复杂的社会背景。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共对赣南、闽西农村进行介入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中共主要承担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的任务。为此,中共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组建各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并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包括抗租、抗捐、抗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举起反抗旗帜,领导各地农民暴动,随着暴动的深入,党又将革命斗争提升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为目标的苏维埃革命。
第四部分阐述了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农村宗族的分化及其对革命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赣南、闽西宗族组织分化为赞成、中立和反对三种不同的类型。赞成革命的宗族组织是苏维埃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对革命持中立态度的宗族组织是中共积极争取的对象,而反对革命的宗族组织则是苏维埃革命的阻碍势力,是中共镇压的对象。
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党对农村宗族的认识和改造政策。李大钊是党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家族制度的第一人,党对农村宗族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为了确保苏维埃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共对不同类型的宗族组织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宗族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共对农村宗族组织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农村宗族的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党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区别对待,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坚持群众路线以及重建农村新文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中共认识上的不足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过“左”的行为,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李家教拳派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陈国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家教拳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训练模式 
描述:达到挖掘客家武术资源,填补客家武术在个体拳种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参考依据等目的。<br> 调查研究结果:(1)李家教拳派是“反清复明”时代背景下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  桂林 
描述: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