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54)
期刊(307)
学位论文(45)
视频(12)
会议论文(7)
图书(7)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54)
期刊 (307)
学位论文 (45)
视频 (12)
会议论文 (7)
图书 (7)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2)
2014(465)
2013(235)
2012(260)
2011(223)
2010(207)
2009(123)
2008(108)
2007(45)
2002(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90)
其它(60)
客家研究辑刊(14)
漳州客家(7)
龙岩学院学报(3)
岭南文史(3)
民俗(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
青岛:青岛出版社(1)
广东史志.视窗(1)
关于李淳官职等问题的研究
作者:温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关于李淳官职等问题的研究
关于琏起义及其归宿等问题的考析
作者:张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起义  考析  人物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人  明王朝  第一人  汉民族 
描述:琏可以说是汉民族客家民系中称帝的第一人。
一部解析“大历史”的“小历史”:以《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为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大侠  梅州  历史  解析  生活经历  叙事长诗  成长环境 
描述:创业,如何组织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等内容。
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考察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埔县  文化变迁  社会传统  生产生活  光绪年间  何如璋 
描述:罗等各姓,对双坑的何姓无可奈何;二是随着何姓势力的堀起,尤其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何如璋、何果父子先后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第一段]
《客话读本》简述
作者:夏远呜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传教士  方言口语  读本  基督教教义  中西语言  传教工作  工作效率  方言词典 
描述:和其他传教士使用。”作为岭南三大方言之一客方言人是较早与西方传教士接触的人群之一,因而较早就有了客方言的圣经译本等文献。
论客家民间艺术的品类特征与传承发展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民俗学家  传承  客家  民俗活动  30年代  民间美术  民间文学 
描述: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与民间艺术时则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第一段]
客家乡村的丧葬仪式调查:以宁化县虎龙村的“做香火”为例
作者:钟晋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丧葬仪式  宁化县  调查  乡村  客家  50年代  外出打工  自然村 
描述:村民以姓为主。村民主要靠发展农业与外出打工为生,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烤烟、蔬菜,养殖有猪、鸡、鸭、牛、狗等家畜家禽。
客家文化与地方发展:以台湾新竹县北埔乡为例
作者:谭鸿仁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发展  新竹县  客家文化  台湾省  行动研究  二十一世纪  研究者  社区参与  环境调查 
描述:社会之环境调查,同时配合当地之地方节庆“膨风节”与“柿子节”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此外亦针对地方意见领袖与居民等进行深度访谈,提出议题,供地方人士参考,提出可能之规划课题。同时研究者也在二十余次的访谈与调查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地方关系以及逐渐消除“外地人”之标签,以利研究进行。研究者发现行动研究之进行,与地方人士建立伙伴与信任关系是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之必要条件,而此是非常耗时与耗力的。[第一段]
罗香林教授撰作《客家研究导论》的过程
作者:罗文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导论  《民国日报》  学术刊物  书评  出版 
描述:引言 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在民国廿二年出版后,迅速引起国人热烈的反应,在全国各地报章上,学术刊物上,书评陆续出现。评论该书的人士,一般都对该书作极高的评价。如谢幼伟先生在《民国日报》所发表的书评:[第一段]
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
作者:黄志繁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导论  族群理论  客家民系  自我认同  中心主义  社会情境 
描述: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