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33)
报纸(6263)
图书(1506)
学位论文(1241)
视频(802)
会议论文(357)
图片(45)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33)
报纸 (6263)
图书 (1506)
学位论文 (1241)
视频 (802)
会议论文 (357)
图片 (45)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815)
2014(9344)
2013(1277)
2012(1309)
2011(1285)
2010(1126)
2009(695)
2008(566)
2007(357)
2005(8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83)
梅州日报(1771)
赣南日报(350)
嘉应学院学报(142)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5)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西安社会科学(2)
世纪桥·纪实版(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国小音乐教科书各族群歌曲内涵之分析研究
作者:康琼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科书  族群歌曲  多元文化教育 
描述:材分布與歌詞內容,並比較不同時期教科書中歌曲內容的差異,從而探討影響教科書歌曲選材與歌詞內容之因素,以及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檢視教科書中是否帶有偏見存在。在研究方法方面,採質量並重的方式以「演唱歌曲來源分布類目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與「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對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與訪問教科書編輯人員,以獲取各項資料的來源,依據資料分析和結果的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解嚴前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國內歌曲的部份以創作歌曲居多,大陸地區之歌曲皆多於台灣本土的歌曲,以便提升對大中國之認同,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始有改善;在國外歌曲的部份以歐美為中心。其次,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方面,不同年代的教科書皆反映時代的需要,同時也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此外,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偏向於民族文化類中的生活勞動類。
貳、解嚴後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合於課程標準之規定國內歌曲皆多於國外歌曲,康軒版、南一版教科書在台灣地區的歌曲選材多於大陸地區;仁林、翰林則反之;國外歌曲的部份趨向於多元的選材,加入亞洲、非洲及澳洲等地區之歌曲。其次,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在質與量上均較解嚴前對各族群的描述更生動。
參、就解嚴前後各族群歌曲的特色比較
一、解嚴前教科書中各族群歌曲的優點為具有「文學性」和「教育性」,解嚴後則是具有「趣味性」、「本土性」與「教育性」。
二、解嚴前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民族中心」,以歐美音樂作為世界音樂的核心;「消失不見」,由於政治因素使然大中國意識盛行以及教育人員的主觀臆斷導致本土歌曲缺乏;「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採譜的困難和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扭曲真實」,主要表現在虛構族群融合時和諧相處的情景;「國家意識」,主要表現在「國家符號」、「愛國情操」、「政治楷模」、「敵意傾向」等方面。
三、解嚴後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漢族中心」,以人口多寡的因素作為歌曲編排的 考量將原住民歌曲以及客家歌曲常被編排於補充歌曲的部份,易流於「附加課程」的型態;「刻板印象」,主要表現在以先入為主的固定印象評判不同的族群,或以漢人的立場對少數族群作價值判斷;「支離破碎」,主要表現在為了避免羅馬拼音的不當使用造成審查未通過的結果,以羅馬拼音出現的歌曲比例偏低以及歌詞僅以羅馬拼音呈現卻未加以釋義;「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歌曲編排的問題、採譜的困難以及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
四、經過訪談教科書編輯人員所得的相關資料,得知產生種種偏見的原因如下:編輯方面的限制、課程標準的規定、審查方面的問題和以人口多寡作為考量。
根據上述結論,嘗試提出數點建議作為參考:
對於教科書編輯人員的建議,包括編寫教科書時應避免帶有若干族群偏見,並豐富以母語演唱各族群歌曲的補充教材;對於教科書出版社的建議,包括蒐集本土歌曲、鼓勵歌曲創作、建立教材資料庫、擴大編輯成員、廣納教學資源;對於教科書審查單位的建議,包括重建審查制度、修正審查內容等;對於學校層級的建議,包括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設置教學資料庫、健全教科書選用制度;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包括探討當前其他階段教科書歌曲的內容分析研究,探討解嚴前後國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各族群歌曲內容的差異,或是探討未來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多元文化音樂課程的教材內容。
台湾原住民痛风之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章顺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痛风  尿酸  原住民 
描述:的 HPRT 有一新的突變,然而這
種突變在泰雅族小孩及鄒族小孩上的分佈並不高( 1.4%;1/70, 4.5% ;
1/22)。 是否另有其他的基因變異會導致原住民產生痛風則有待更進
慢性病病人之成人健康知能程度与医疗资源利用相关性之研究
作者:李懿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人健康知能  慢性病  医疗利用 
描述:壓、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病人,同意接受研究並簽署研究同意書者,作為研究對象,於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間共收集355位至衛生署旗山醫院就診且符合收案條件之慢性病病人,再回溯受訪者於2005年1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作者:潘淑满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家属  求助行为  台北市立疗养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精神病患家屬之特徵普遍包括本省藉、信奉民間信仰、家庭結構較為完整、家屬的教育程度偏中下、從事技術性工作。(二)家屬之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多來自非專業系統,而專業系統之利用率偏低。而親戚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工具性支援,朋友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情緒性支援。(三)家屬的宗教信仰型態影響初期求助行為--信奉民間宗教信仰者在病人生病初期多採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來治療病人;而非民間宗教信仰者,多採單一之現代療法,或兼用民俗與現代療法。(四)籍貫不同,採用之求助行為也有差異性--在病人生病初期階段,本省籍的家屬多兼用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多省籍家屬僅採用單一之現代療法;客家籍家庭,則多同時採用三種療法來治療病人。但此種現象,隨著生病時間的演進,有逐漸趨向採用單一現代療法的傾向。(五)家庭背景與認知歸因--病患家屬的社經地位愈低,家庭結構愈不完整,則愈容易採超自然歸因。而父母家庭結構完整者比配偶的家庭結構完整者,容易採自然歸因。當家族中有較多類似病例者,家屬不採心理--社會歸因,反而容易認為受遺傳因素影響。當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愈多時,家屬愈容易採道德歸因。(六)認知歸因與求助行為--當家屬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時,容易採用複式求助行為。(七)心理動力因素與求助行為--家屬的羞恥心愈強烈,則在病人生病初期,愈容易採民俗醫療來治療病人。(八)認知歸因與心理動力因素--無論家屬採何種歸因,其否認及焦慮的情緒反應均很強烈。(九)認知歸因與就醫態度--家屬採心理--社會歸因者,其就醫態度愈積極。(十)就醫態度與對現代療法之評價--家屬的就醫態度愈積極,使用現代療法後之評價愈低。(十一)訪問過程發現,精神病患不僅造成家屬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而在漫長的生病過程中,其復健治療,中途之家及具有醫療功能之收容設備尤為不可忽視。(十二)認知歸因與曾經使用之求助行為--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之家屬多採現代療法。(十三)診斷別與求助行為--診斷別與家屬求助行為沒有關聯。(十四)超自然歸因之預測--唯家族疾病史病例數且可預測家屬是否採超自然歸因。(十五)自然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自然歸因。(十六)生理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屬居住附近醫療設備狀況可用來預測家屬是否採生理歸因。(十七)心理--社會歸因之預測--發現可由家族疾病史,家庭結構及社經地位來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心理--社會歸因。(十八)道德歸因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與醫療設備狀況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道德歸因。(十九)初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羞恥,社會支持系統,就醫態度,醫療設備狀況,家庭結構及道德歸因共同預測家屬初期採用之求助行為。(二十)中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與自然歸因共同預測家屬中期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一)目前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居住附近設備狀況,超自然歸因,否認情緒,社經地位等共同預測目前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二)曾經使用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自然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來共同預測家屬曾經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三)延誤治療之預測--可由就醫態度、羞恥、家庭結構、道德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預測家屬延誤治療病人之可能性。(廿四)民俗療法評價之預測--超自然歸因,自然歸因、社經地位與家族疾病史,可供同預測家屬使用民俗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五)傳統療法評價之預測--自然歸因、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否認,就醫態度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傳統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六)現代療法評價之預測--焦慮、否認、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後之評價。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作者:李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遵宪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描述: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br>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 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br>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 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 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br>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br>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 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广东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产业化研究:以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产业
作者:刘根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等一系列形式上对立的概念——自身所蕴涵的产业与经济价值,正越来越多为主流话语所发现,并致力于发掘。<br>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对它的研究至少需要两种单纯的学科背景:一是文化研究,二是产业研究。前者由哲学、史学、文学包括衍生出来的美学、新闻学等组成,重在价值理性的发掘;后者则包括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组成,强调工具理性。文化产业研究的正道,应该是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寻觅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与平衡点。<br> 本文希望在文化史与文化传播的范式下进行文化产业的探索。<br> 以广东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个性极其鲜明极其容易辨识而又非常具有开放与包容特质的文化圈:广州、佛山、肇庆的同城化建设,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以白话为基础的“广府文化”;对比它,粤东“潮汕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异质性,这种文化的族群认同更高,对传统的传承与移植更深入;岭南文化的另一大宗是客家文化,这种文化更具有农业文明的色彩,具体在广东境内,它与潮汕文化水乳交融而又关系微妙。在这三大文化体系之外,人们还可以发现:以韶关为中心的悠远的禅宗文化与密集的移民故事,构成了粤北文化的主流;“三大民系”之外,以湛江、茂名为中心的粤西文化,尤其是冼夫人的故事,也在广东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都是广东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图景。<br> 这些概念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时间的向度上相对静止,处于某个稳定的横截面上。比这些更具有生命力的,是这些文化元素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的动态发展,包括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起源、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文化漂泊、文化遗存等精神现象,它们构成了极其丰富而美妙的人类精神生活图景,也是当下文化教育与大众娱乐的重要题材。<br>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它却是文化产业研究重点要解答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按照启蒙思想家的标准,符合理性的人的需求的,是有价值的。按照当下西方话语的说法,便是“普世价值”。那些能让人慎终追远、赏心悦目、心性充实、体质健康的,都是优秀的文化,都可以成为产业,转化为应有的收益。<br> 在现代性的眼光解读下,独具特色的广东传统文化会产生不同以前的审美价值。而文化产业在相当意义上属于“内容产业”,经过全新阐释的传统文化,会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的优秀内容,并且有助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形象的建设。<br> 广东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又有较充分发展的现代经济与技术体系。当下最迫切的现实需求是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套较可行的对接桥梁。本文为此选择两种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实证分析。<br> 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重要地位,体系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与技艺,可以凭借“艺术授权”与“品牌授权”等方式,与现代制造业以至产业集群接轨。<br> 广东拥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文艺表演、民间传说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里影视、动漫、网游等视觉文化产业高度发达。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强编剧队伍建设,提供优秀的文艺脚本,可以发扬广东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经济效益,也能提升广东视觉产业的文化水准,真正实现“讲广东故事,传岭南文化”的诉求。
海南汉族、黎族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唐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汉族  海南黎族  HLA等位基因  多态性  基因频 
描述: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HLA等位基因与海南地区高发疾病(如鼻咽癌、地中海贫血、Citrin遗传缺陷病等)相关性、器官移植配型、法医学等研究提供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HLA-A、B、DRB1基因频率参数。 方法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描述:探討,主要是因為各鄉鎮及村里的震害資料均相當完備。另一方面,這兩大地震均有地震斷層造成的地表錯動。且兩次地震斷層的屬性又不相同,因此可作為斷層類型對震害衝擊效應的相對評比,包括災害空間分佈型態與斷層線對稱與否,斷層錯動是否加重災害,強地動與災害之間的關連性,其結果可作為日後對震害災損評估的參考。大規模地震通常伴隨地表斷層破裂錯動與區域性之地殼變位。這些地殼變位直接反應地震斷層的類型與滑移量之大小。分析大地震之地殼變位,有助於吾人對地震所造成之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的了解。地震時各地的強烈地動性質,更是造成地震災害的最主要原因。關刀山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斷層錯動,斷層週圍區域性地殼變位,以及各地強地動性質,均有極詳細的觀測與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特就這三個震害主要原因,針對各村里實際震害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的比對分析與研究。所得結果綜述如下:1935年關刀山地震有兩段地震斷層,其中北段的獅潭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的房屋全倒率較高(最高為三灣庄大河村99.6%),而死亡率較低(最高為南庄南富村5.16%)。西南段的屯子腳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不但房屋全倒率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00%),死亡率也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4.7%)。由人口數/住戶數結構可看出獅潭斷層帶與兩側,與屯子腳斷層帶與兩側相差達3.2倍,沿獅潭斷層多為丘陵山區死亡率較低,可能是因為山區住戶稀少,且多為客家農民,有清晨早起耕作習慣之故。而屯子腳斷層兩側以平地為主,各村里人口與住戶數密集,當地居民沒有清晨早起習慣之故。由斷層帶與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分析,發現關刀山地震呈對稱性震害分佈。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震害之關鍵原因包括大幅度斷層錯動及激烈強地動,造成大規模山崩,以及土塊厝與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高樓層集合性住宅大量倒塌等。都會區以集合性住宅倒塌為主,並造成人口密集罹難現象,但因每個里的人口數眾多,而使平均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多,整體建築物具有較佳耐震能力,因此一般死亡率也較低。而死亡率高的各鄉村型村里的住戶建築物構造以土塊厝和低層鋼筋混凝土造居多,例如東勢鎮粵寧里、中寮鄉永平村,其住屋類型以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或加強磚造建築物佔多數,又竹山鎮山崇里(斷層帶上)有部分係因土塊厝倒塌罹難。此外草嶺村死亡率為4.33%,乃因有36人被草嶺地區順向坡山崩掩埋所致。集集地震時破裂錯動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的逆衝斷層,因而位於西側的下盤並未產生大幅度位移,且地動強度明顯較低,因此雖然斷層西側地區之人口與住戶均較密集,但震害較輕。反之,斷層東側上盤各村里之震害則普遍嚴重。總之由斷層帶與兩側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集集地震呈非對稱性震害分佈。本研究接著比較前後兩次震災的房屋全倒率及人口死亡率是否有所改善。首先,台灣早期建築之主要類型為土造與木造建築物,房屋結構之耐震性能極差。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發生時,強烈震動造成大量破壞倒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當時另有一些未加固的磚造建築物,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力,超出牆體所能承受時,便使牆體破裂倒塌,磚塊四散、掉落,變成傷害居民生命之最大威脅,其傷害力應不下於土構造。其次,台灣現代建築物主要類型已多由鋼筋混凝土及鋼構造所取代。在1999年集集地震的強烈地動作用下,常見之破壞現象有地面層柱頭爆裂、各層短柱剪力破壞、磚牆倒塌或斷裂、混凝土牆剪力破壞、或地基失敗引致傾斜、崩塌,連帶造成人員傷亡。因現代建築物之設計目標本就要求房屋即使在倒塌時,必需儘量保留人員求生空間,故有減少傷亡機率之功效。本研究在比較前後相隔64年的關刀山與集集地震時的房屋全倒與人口死亡資料之後,發現現代建築結構類型在減少震害效應上確實有顯著改進。這包括總平均房屋全倒率由前者之32.5%降為後者之19.2%。而總平均人口死亡率,更由前者之1.12%,鉅幅降低為後者之0.28%。換言之,我們透過現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之頒行,已使建築物普遍具備適當的耐震性能,確實可有效減少地震時造成房屋倒塌機率,進而減少地震對人員傷亡之效果,這是具有重要正面意義的啟示。最後,本研究對集集地震時,台中縣及南投縣各鄉鎮死亡人口之年齡分佈加以分析,獲得以下公式: Y% = 0.00022X 2 - 0.01X + 0.16在上式中,Y%代表死亡率,X表示年齡。由上式可見大地震時,不同年齡層的人口,受到致命威脅之程度顯著不同。尤其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威脅大增。這個發現具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地震時對人命安全的保護對象,應特別注重年齡層大的族群。其二是雖台中縣與南投縣的一般人口及死亡人口之年齡層分佈各有不同,但是人口死亡率之年齡層分佈,却幾乎完全相同,頗值得深入探索其原因。未來可利用這次地震人口死亡年齡分佈的公式,按各鄉鎮人口之年齡分佈,概略推估未來地震時,可能造成之死亡人口數,做為研擬地震防救災緊急應變計畫之參考。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  桂林 
描述: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