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位论文>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作者:潘淑满 日期:2007.01.01 点击数:6

【作者】 潘淑满

【关键词】 精神病患家属 求助行为 台北市立疗养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导师姓名】程玲玲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暂无

【所属分类】R749

【录入时间】2007-01-01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摘要】--精神病患家屬之特徵普遍包括本省藉、信奉民間信仰、家庭結構較為完整、家屬的教育程度偏中下、從事技術性工作。(二)家屬之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多來自非專業系統,而專業系統之利用率偏低。而親戚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工具性支援,朋友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情緒性支援。(三)家屬的宗教信仰型態影響初期求助行為--信奉民間宗教信仰者在病人生病初期多採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來治療病人;而非民間宗教信仰者,多採單一之現代療法,或兼用民俗與現代療法。(四)籍貫不同,採用之求助行為也有差異性--在病人生病初期階段,本省籍的家屬多兼用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多省籍家屬僅採用單一之現代療法;客家籍家庭,則多同時採用三種療法來治療病人。但此種現象,隨著生病時間的演進,有逐漸趨向採用單一現代療法的傾向。(五)家庭背景與認知歸因--病患家屬的社經地位愈低,家庭結構愈不完整,則愈容易採超自然歸因。而父母家庭結構完整者比配偶的家庭結構完整者,容易採自然歸因。當家族中有較多類似病例者,家屬不採心理--社會歸因,反而容易認為受遺傳因素影響。當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愈多時,家屬愈容易採道德歸因。(六)認知歸因與求助行為--當家屬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時,容易採用複式求助行為。(七)心理動力因素與求助行為--家屬的羞恥心愈強烈,則在病人生病初期,愈容易採民俗醫療來治療病人。(八)認知歸因與心理動力因素--無論家屬採何種歸因,其否認及焦慮的情緒反應均很強烈。(九)認知歸因與就醫態度--家屬採心理--社會歸因者,其就醫態度愈積極。(十)就醫態度與對現代療法之評價--家屬的就醫態度愈積極,使用現代療法後之評價愈低。(十一)訪問過程發現,精神病患不僅造成家屬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而在漫長的生病過程中,其復健治療,中途之家及具有醫療功能之收容設備尤為不可忽視。(十二)認知歸因與曾經使用之求助行為--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之家屬多採現代療法。(十三)診斷別與求助行為--診斷別與家屬求助行為沒有關聯。(十四)超自然歸因之預測--唯家族疾病史病例數且可預測家屬是否採超自然歸因。(十五)自然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自然歸因。(十六)生理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屬居住附近醫療設備狀況可用來預測家屬是否採生理歸因。(十七)心理--社會歸因之預測--發現可由家族疾病史,家庭結構及社經地位來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心理--社會歸因。(十八)道德歸因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與醫療設備狀況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道德歸因。(十九)初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羞恥,社會支持系統,就醫態度,醫療設備狀況,家庭結構及道德歸因共同預測家屬初期採用之求助行為。(二十)中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與自然歸因共同預測家屬中期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一)目前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居住附近設備狀況,超自然歸因,否認情緒,社經地位等共同預測目前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二)曾經使用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自然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來共同預測家屬曾經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三)延誤治療之預測--可由就醫態度、羞恥、家庭結構、道德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預測家屬延誤治療病人之可能性。(廿四)民俗療法評價之預測--超自然歸因,自然歸因、社經地位與家族疾病史,可供同預測家屬使用民俗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五)傳統療法評價之預測--自然歸因、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否認,就醫態度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傳統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六)現代療法評價之預測--焦慮、否認、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後之評價。...

【外文摘要】暂无...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