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05)
期刊(144)
学位论文(25)
图书(14)
视频(10)
会议论文(6)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805)
期刊 (144)
学位论文 (25)
图书 (14)
视频 (10)
会议论文 (6)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1)
2014(237)
2013(174)
2012(145)
2011(169)
2010(107)
2009(63)
2007(20)
2002(1)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81)
其它(41)
客家研究辑刊(10)
客家文博(10)
阅读与写作(3)
福建史志(2)
城市住宅(1)
韶关暨各省市合作编委会(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
贵州民族研究(1)
客家古戏台与古戏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爱看戏。过去,戏剧演出便是客家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甚至于私人请戏班演戏,成了某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在许多地方都建有固定的戏台,这些古戏台,都贴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戏。如上杭中都
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為例
作者:鄭寶珍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鸞堂  扶鸞戒煙法  楊福來  嘗會  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 
描述:概況。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日治初期在北臺灣及西來庵事件後在中南部掀起二波發展高?,尤其盛行客家地區。北臺灣鸞的發展,以新竹為起點,經由宜蘭喚醒、新竹九芎林復善堂及代勸在此地的奠基後,各自
各地客家山歌专家吹响集结号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何文琦)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山歌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周末在罗湖区文化馆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梅州、深圳以及台湾的客家山歌专家齐集一,探讨客家山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共议如何让客家山歌焕发新魅力。 尝试山歌交响化
唱罢“客家娘酒”讲述“春天的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不同企业的员工济济一,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区长鲁毅等区领导分别在不同餐桌落座,与员工们拉起了家常。当罗
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
作者:鲁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梅州  客家人  祖先崇拜 
描述:半圆形的围屋构成一个圆形,中间的三与两侧的横屋组成方形,象征古老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理念。围龙屋的三雕梁画栋,祖宽敞庄严,祖龛金碧辉煌,显示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围龙屋体现
郑钢坚放歌《客家土楼》惊喜世界三千客属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袁粮钢)记者从罗湖区文联获悉,为期3天的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日前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8个团体的3000多名客家人通过恳亲联谊,共谋交流与合作。深圳市客家文化促进会的30余人在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的带领下参加了恳亲大会,罗湖区文联主席郑钢坚在大会上为广大
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罗湖外语学校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12月28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教育局、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等主办,罗湖区教育局、罗湖外语学校承办的第三届“客家文化节”的重头戏——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罗湖外语学校隆重举行,活动的主题是——阳光写作: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负责人、深圳市文联副主
大話八閩:客家「故宮」:龍岩培田古民居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林舒婕 30幢明清時建的高堂華屋、20座古祠、5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走進位於龍岩連城的培田,連片成群的明清古民居令人彷彿墮入時空隧道。培田古民居,不只是與福建土樓、梅州圍龍屋並稱的世界客家建築史奇葩,其精美絕倫和錯綜佈局,更是堪稱「微縮故宮」。 九
客家学院今天挂牌 广东省高等院校中唯一传承客家文化的人
作者:黄蔚山 杨赐文 吴智祥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梅州今天消息 今天上午,客都梅州嘉应学院举行客家学院挂牌仪式。据悉,这是广东省高等院校中唯一一个传承客家文化的人文学院。 据了解,去年嘉应学院的客家研究院被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教育厅、省社科确定为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后,编写出客家学教材、《客家民俗研究》、《客家方言》、《客家字典》等一批
客家十番音乐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作者:钟德彪 马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十番音乐,又称“十班”、“十般”“五对”,这一音乐形式经历代客家民间艺人创作,并不断加工提炼而流传下来,至今已为越 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其专用曲调如《八板头》《过江龙》《过街溜》《高山流水》《山下乐》《刮耳风》等,2007年“闽西客家十番”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