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30)
报纸(6263)
图书(1510)
学位论文(1248)
视频(403)
会议论文(358)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30)
报纸 (6263)
图书 (1510)
学位论文 (1248)
视频 (403)
会议论文 (358)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16)
2014(9441)
2013(1280)
2012(1310)
2011(1284)
2010(1127)
2009(695)
2006(181)
2005(84)
2004(1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92)
梅州日报(1771)
客家研究辑刊(590)
赣南日报(350)
香港文汇报(225)
深圳商报(160)
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中国烹饪(16)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西安社会科学(2)
原住民地区国中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之态度----从族群面向研究
作者:张家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的统整  知识的建构  偏见的减除  平等的教学  赋权的学校文化 
描述:將本研究獲致的結論臚列如下:
一、 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受試的490名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總量表上平均每題得分為4.07,顯示出: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 不同個人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原住民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閩南籍、客家籍和外省籍教師要來得積極。
(三) 不同學歷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的差異。
(四) 不同任教年資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擔任不同職務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六) 任教不同科目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否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環境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一) 不同任教地區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類型學校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學校對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不同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認為學校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比不清楚情況的教師態度要來得積極。
(四) 本身與不同文化接觸經驗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經常接觸之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偶爾接觸和不曾接觸的教師要來得積極。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学童氟化物使用及口腔保健行为现况之相关因素探讨-以台湾地区
作者:孙曼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腔保健  氟化物使用  洁牙习惯 
描述:(包括學校執行者)普遍對氟的使用並不十分了解,是否在執行上有影響;因此探討學童目前的潔牙習慣及氟化物之使用現況,以作為衛教推廣的参考實為必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1)學童氟化物使用現況
少子女高龄化社会的终身住宅研究—以高速铁路新竹车站特定区新
作者:黄政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龄者  终身住宅  开放式建筑  高速铁路  客家 
描述:住宅原型。同時,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透天厝之特徵:
1.雖為新興都市,地籍分割仍呈面寬窄而進深長之現象,有動線過長與採光通風不足等缺點。
2.區域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描述:,清政府同意來臺平亂的將軍福康安所提出之「屯番制」構想,作為統治臺灣的策略。約自康熙末年左右,至咸豐年間,平埔原住民因政府政策的推動而逐漸陸續由原居地向東或向北「擴張」,於中央山脈的山腳地帶,建立起許多新聚落。清政府多次劃界的過程中在萬金庄一帶重疊,使得此地不僅沒有新舊區域之分,也造就了族群關係多元複雜的情況。又,1861 年天主教道明會傳教至此,並推動「教會村」的聚落模式,從土地,婚姻以及生活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政策影響下,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聚落人口的增加、近代交通的建設以及產業的革新,帶動了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具體的反映了山腳社會的轉型。並且透過,文字、傳媒、學界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運作,與萬金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彌了過去族群分類的現象,一同建立起「萬金意識」。本文筆者扣緊「長期結構史」(histore des structures;Structurgeschite)概念,選擇其已天主教二次入臺的1861 年作為研究時間的起始值至終戰後,兼採地理學為輔助學科,透過各種文獻史料的整理與分析與田野調查,以萬金庄的社會變遷為主軸,進而討論屏東平原山腳地帶的總體發展。透過本文的研究,筆者有如下三個觀點:第一、透過文獻考證與地名學的輔助,釐清了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形成的發展,同時對「平埔原住民族群被迫遷徙」之論,提出適度修正;進而探討了萬金庄的居民結構主要是由十七世紀大放索語區的平埔原住民,以及漢人族群與排灣族所組成。第二、嘗試就「語系」為基礎,將來臺拓墾漢人分為閩籍的漳泉語系、粵籍的客家語系以及潮汕語系等人群。尤其是廣東潮汕的移民,常被學界忽視。不過,在傳統東亞貿易網絡上,潮州語系人群卻佔有重要地位,也影響臺灣的社會構成。故,以方言為分類討論漢人的族群關係,應可較貼近屏東平原當時的社會情況。第三、本文透過區域個案的觀察,釐清了山腳社會從邊區型態過渡到近代國家體制下的歷史過程,並探討了統治當局如何建立起各種統治制度,去控制這些過去被視為邊陲的區域。地方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說明了社會轉型的情況。也說明了山腳地區的人群如何擺脫不同移民群的祖源認同而走向山腳社會的地緣認同。
地方尺度的注记:旗尾糖业文化的变迁
作者:陈静佩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旗尾  糖业文化  历史  地方  区域  地方尺度 
描述:,走入歷史。然而因為長期作用於地方上的人與地,也使糖業超越單純的產業價值而具文化資產的潛力,故對於未來文化轉型與製造差異性的地方企圖,本研究也提供幾項建議。1.除糖業生活所留下的可見文化資產之外,仍必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描述:析使用。採用SPSS 12.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適合度檢驗、描述性統計和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樣本772人當中,在次年一年中有因糖尿病相關疾病使用住院服務者共160人,佔20.7%。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包含用藥情形、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樣本當中有用藥者佔73.3%,在健康行為方面:有運動習慣者佔39.9%、有飲食控制者佔65.8%、有控制體重者佔23.5%、不抽菸者佔71.2%、生活規律者佔39.4%。上述五項健康行為全部執行者佔8.8%;執行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6.5%、21.5%、22.3%、20.6%;不執行任何健康行為者佔10.2%。保健行為方面,有做視網膜檢查者佔39.4%、有做腎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篩檢者佔43.1%、有量血壓者佔92.5%、有驗血糖者佔81.9%、有做血酯肪檢驗者佔57.5%、有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者佔23.3%。上述六項保健行為全部執行者佔 5.4%;執行五項、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7.9%、24.6%、26.7%、14.1%、7.8%、不執行任何保健行為者佔3.7%。双變項分析發現年齡、籍貫、居住城鄉別、收入、共存疾病數目和共存疾病有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中風、糖尿病罹病年數、運動習慣、飲食控制、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累計保健行為總分和前一年住院,對住院服務利用有顯著影響。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即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32-0.987)。年齡55-64歲(勝算比2.212;95%信賴區間1.194-4.098)和大於75歲個案(勝算比3.193;95%信賴區間1.503-6.780),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40-55歲個案。外省籍(勝算比3.345;95%信賴區間0.999-11.203)和其他包括原住民和金馬籍(勝算比3.574;95%信賴區間1.056-12.095)的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客家籍。收入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收入越高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72-0.961)。前一年住院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前一年未住院的個案(勝算比2.950;95%信賴區間1.947-4.471)。結論:本研究發現樣本因糖尿病相關相關原因住院率為20.7%,大約每五位糖尿病患就有一位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
梅州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何怡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  品牌营销  可持续发展 
描述:,使乡村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br>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大方面的含义,一是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农村的产业升级、发挥和增强农业的多种功能已成为现实的需要。<br> 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br> 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并对全篇所涉及的内容做简要的交代。<br> 第二部分为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研究。该部分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明确本文是使用乡村旅游广义上的概念。其次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旅游发展要符合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乡村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二是社区参与理论,即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开发,构建社区内各参与主体双赢的一体化利益格局。三是旅游扶贫理论,即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贫困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四是体验经济理论,即充分考虑乡村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充分发挥体验经济的互动性和高增值性,以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从而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br> 第三部分为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该部分深入分析了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s)。<br> 第四部分为梅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该部分研究了梅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指出在推动梅州旅游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应当维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长久利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友好型、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品牌营销、开发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等。<br> 第五部分为论文结语。本文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乡村旅游更是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梅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认清其所拥有的优势,也要正视其所处的劣势,积极去克服不足,加以完善。通过各方的多种努力,推动梅州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br>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描述:观、烹饪观、烹饪技巧、食疗理论及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艺术审美等精神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饮食文化必会与人类相伴始终,它永远不会脱离人类的文化和生活,只要人类生生不息,饮食文化也将生生不息。不管从时间的层面,还是从空间的层面看,饮食文化都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饮食文化会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传播并发生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特别是代表汉族饮食文化大成的各个地方菜系,已经成为中华饮食发展的主要支柱。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由占人口90%以上的汉民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正是由于历史上在中华大地生存和繁衍的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中国饮食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于今蔚为大观。川西地区是古蜀故地,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川西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历史上川西民族地区中的民族流动和更替十分频繁,经过长期的发展,川西地区成了藏族、彝族、羌族的重要聚居地或主要聚居地。从历史视角看,川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受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往往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不管是在主食、副食,还是饮料及饮食风俗上,川西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在与其他各族的交流中,尤其是与汉族饮食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川西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起源并发展于成都并享誉世界的川菜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发生交流,这种交流使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族的生活,也使更具有普适性的汉族饮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这是值得民族学者加以重视和研究的。目前我国研究饮食文化的专著和书籍繁多,‘以猎奇为目的研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亦不少见。但从民族学的角度,专门以少数民族与具有特色的汉族地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为研究对象的还较少。本文就是从川西少数民族与以川菜为代表的汉族饮食文化交流和变迁的角度,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变迁,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并使之不断创新发展。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导论主要是介绍研究源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文中的一些概念作出界定。第一章“川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在总结川西藏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论述了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分析了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说明川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受现代饮食结构及饮食观念的巨大影响。第二章“成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主要论述了立足于成都的川菜菜系的形成发展,及成都饮食文化的特色,并结合独具特色的成都客家饮食文化和藏族、回族等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表现和变化,说明了不同民族、不同民系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融汇是饮食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第三章“川西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解析”主要以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论述了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解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诸要素。第四章“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价值”,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怎样保护与发展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特别是利用与旅游业、影视传媒业、图书出版业相结合的发展,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最后的结论是:川西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川西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对少数民族的饮食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川菜系饮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也对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历史扩散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薛熙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历史扩散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广东 
描述:进行人口统计分析,以把握基督教文化景观的基本特质;最后,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的形成、演变、扩张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
台灣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從儒家與法治的價值觀來探析
作者:陳銘澤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調查研究  行事風格  台灣  儒家文化  地方菁英  法治價值 
描述:念之影響,其個人之基本特質又有哪些特徵?本文論特別感謝廖達琪教授提供「台灣地方菁英政治文化與決策影響力之研究」乙案之資料。本研究計畫為民主與地方統治(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I)調查,由廖達琪,及密西根大學政治系的Samuel J. Eldersveld教授共同主持,並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縣市抽樣是根據區域、政黨主政、人口大小、窮富均衡等原則。台灣地區抽出的七縣市有基隆市、台南市、新竹縣、台中縣、嘉義縣、高雄縣、及花蓮縣。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菁英之儒家文化觀:大多數的菁英們皆認為儒家思想是重視倫常關係、維繫民心、保障社會秩序,且學歷愈高則愈認同。另一方面,多數的菁英們亦認為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然而在問及菁英們認為情感關係重要或法治重要?則菁英們的回答以重法治的略多於重情感。二、地方精英之法治觀念:大多數的菁英們皆不認同強而有力的領袖較優良的法律更重要;亦不認同法官在審判重大案件時,應該接受行政機關的意見;且不認為地方領袖如果為了地方利益而違犯法律是可以原諒的;更不同意政府可以根據現行法規處罰該項法規通過前的人民行為。另外,則相當同意沒有任何狀況可以允許政府忽視憲法相關的條款。可見法治觀比人治觀更受到菁英們的菁睞,菁英們大多數的法治觀相當強,因而亦可說是「理性」多於「感性」。三、地方菁英文化觀念類型:菁英之「法治觀念」之比例43.4%高於「儒家觀念」38.9%,而「儒法觀念並行」的比例有17.6%。男性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相對的女性菁英則較偏向「儒家觀念」,教育程度愈高、年齡愈低的的菁英皆向「法治觀念」的比例愈高。偏向儒文化觀比例最高的為國民黨的菁英,偏向「法家文化觀」的比例最高的為親民黨的菁英,而儒法文化觀並行比例最高的亦為民進黨的菁英,在職業方面主管級以上或具有專業之菁英較偏向法家文化觀,大陸各省市族群與有六成則偏向法家文化觀,而本省客家、本省閩南族群則比例參半;層級較高的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民代或社團代表較偏向情感面之儒家觀念;執法人員或政黨則較偏向法家文化觀。四、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溫和行事:菁英們對溫和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為了避免民眾誤解,領導者不應揭露所有事實外,其餘對於一個好的地方領導者,應避免做出導致地方分裂的事,即使這些事對地方很重要以及地方領袖需修正其作法以維持共識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可見持溫和派的菁英可謂多數。學歷愈低的菁英則愈偏向「溫和派」。五、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改革行事:菁英們對改革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領導者最主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因此和選民的期待有所差距外,其餘對於對一個領導人來說,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在乎是否得罪人及民選的領導者必須以人民最佳利益考量來採取行動,即使該行動不受歡迎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六、地方菁英改革態度之─溫和行事、改革行事:菁英之改革態度分佈上,「溫和行事」之比例37.1%高於「改革行事」28.8%,而歸類於「溫和改革並行」的比例有34.1%。七、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持儒家文化觀的菁英的確與持法治觀的菁英思維上差異甚大,愈是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則其愈不偏向持法治觀,相同的愈是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愈不持有儒家文化觀。另外,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在行事風格上以溫和處事為多,而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處事較為激進與改革。若綜合觀念取向及改革態度,將地方菁英的類型分為五類,稱為行事風格的話,「法治概念儒家行事」比例最高(27.6%)其次為「儒法概念溫和行事」比例為(25.5%)、「儒家概念溫和行事」(18.1%)、「法治概念改革行事」(15.8%)、「儒家概念改革行事」(13.0%),顯示地方菁英是以「法治概念儒家行事」、「儒法概念溫和行事」居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