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29)
报纸(6263)
图书(1525)
学位论文(1246)
视频(434)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29)
报纸 (6263)
图书 (1525)
学位论文 (1246)
视频 (434)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47)
2014(9455)
2013(1277)
2012(1312)
2011(1286)
2010(1126)
2009(695)
2008(567)
2005(84)
1990(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0)
赣南日报(350)
海峡导报(144)
闽台文化交流(16)
兰台世界(11)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东茶业(5)
现代装饰(2)
国土绿化杂志(2)
西安社会科学(2)
走进客家赣州“宋城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赣州市民间艺人韩振璜(右)和他的香樟木雕作品“宋城赣州”。 古城墙和浮桥 赣江源头八境台 【天下】 透过历史的云烟,你会看到客家赣州宋代历史文化遗存仍灿若星河:“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宋代古城墙,“江南四大孔庙之一”的赣州文庙,巍峨肃穆的宋代慈云塔,规模宏大的宋代七鲤古瓷窑,享誉古今的排水系
客家人的“二人转”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花朝戏是流行于东江流域紫金、五华、河源、龙川、惠阳等客家话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用客家话演唱。其鲜明特点是客家民间音乐语言和客家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清丽悦耳、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和歇后语,形象生动;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以表现客家山区农村生活见长,为群众所
客家酱豆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玉林 酱豆可以算是一种独特的中国食品,祖先在北方的客家人,至今还喜欢制作酱豆子。 冬至到了,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着做酱豆子。这时,女人们便坐在晒谷坪里,端着盛满黄豆的簸箕,一粒一粒地把豆拣干净,剔除泥沙、碎豆荚、虫蛀霉变的豆子,收拾停当便把黄豆放在木桶里浸泡几个小时,打捞起来,沥干,再倒入锅中,
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李俊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土楼  世遗地  景观  保护  传承 
描述:,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考察,对永定土楼世遗地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概况进行阐述。(2)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客家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内化
客家兜汤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图 朱裕森 兜汤,是闽西客家地区特有的一种小食或点心。 “兜”,是客家端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一种端在手上随意吃的一种小吃。旧时的兜汤不登大雅之堂,是街头巷尾的一种小吃,卖兜汤
客家哭嫁礼俗
作者:谢文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迎接新人(客家方言:即将出嫁的闺女叫新人)的大红花轿抬到女方家后,表示新人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和邻居,特别是要离开生她养她宠她的父母,而出嫁踏入男方陌生之地,顿觉亲情惜别,难分难舍。于是母女俩开始放声痛哭,客家人称之为“哭嫁”。 客家哭嫁之俗从宋代开始,凡闺女出嫁,女家一定要大哭一场,有句俗话叫
知名画家到兴宁画围屋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考察组首先在兴宁市磐安围、棣华围等保存较为完好,客家特色鲜明的围龙屋进行参观,向当地群众详细询问围龙屋建
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研究
作者:亓文飞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江下游流域  传统民居  建筑形式 
描述: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时,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整理掌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信息。再选取村落整体环境保存较好、各类型传统民居建筑实例较多、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13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范围
福建培田明清客家民居凝固八百年歷史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培田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 清乾隆二十八年,紀曉嵐巡視汀州府,聽聞當地有一培田村以「文墨之鄉」飲譽汀連,他懷疑小小的山村徒具虛名,便以縣教諭的裝扮暗訪,卻被其間精湛的建
洪围,坑梓客家文化的“见证者”
作者:杨剑锋 阮阿萍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洪围内部一角已破败不堪。 洪围是坑梓辖区最早的客家围龙屋之一,始建于康熙30年(1691年),是当地黄姓家族二世祖黄居中所建,也是当地黄姓家族最早建立的围屋。近日,记者随坑梓办事处工作人员探访了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围屋,通过它了解坑梓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风格彰显农耕特色 洪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