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人的“二人转”

客家人的“二人转”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文化公园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挂接】

【全文】

花朝戏是流行于东江流域紫金、五华、河源、龙川、惠阳等客家话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用客家话演唱。其鲜明特点是客家民间音乐语言和客家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清丽悦耳、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以表现客家山区农村生活见长,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我省粤剧、潮剧、汉剧等诸多剧种中,被称为“小家碧玉”;又被许多戏剧专家称为客家人的“二人转”。

从前,东江流域一带农村流行着一种祀神祭煞的活动,叫“神朝”,五华县毗邻紫金的地方则称之为“跳花朝”,它源于道教的法事“奉朝”。它由巫师扮作觋公巫婆,在锣鼓、唢呐伴奏下,边歌边舞,意在娱神驱妖赶鬼。由于歌舞形式活泼优美,为山区农民所喜爱;作“神朝”者往往在做完祀神乐舞之余,又作些模拟种种生产和生活情态的民间舞蹈,加上些民间小曲,穿插些谐趣的民谚俚语,并进一步衍演简单的人物故事,更为人们所喜爱,因其有别于肃穆神秘的“神朝”乐舞,人们把它称为“花朝”;加之又从山区农村生活中提炼出上山、下坡、涉水、过桥、碾米、推磨、挑担、洗衣等一整套优美、轻快、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程式,逐渐有了人物和情节,形成一种戏剧形式。于是,最早的花朝戏班“定长春班”在紫金县诞生。抗战期间,大批戏曲艺人到农村演出,使花朝戏得以从粤剧、采茶剧和汉调木偶戏等吸取艺术养料,大大丰富了花朝戏的表现力,并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光紫金一个县就有十多个花朝戏班,艺人一百多人,演出剧目近百个,唱腔曲牌也有百余首。演出活动遍及紫金、五华、兴宁、河源、龙川等县,是花朝戏的全盛时期。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张郎休妻》、《三官进房》、《过渡》等。建国以来,花朝戏有大发展,已拥有一套表演程式和以联曲体为特征的声腔系统,创作出《苏丹》等大戏。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自中)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