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筝”形成略考
-
作者:巫宇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筝 流派形成 何育斋 罗九香 大埔
-
描述: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献,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
“客家”提法最早出自惠州惠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论坛近日举行,1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8月26日上午,惠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论坛在市区金华悦国际酒店举办,来自市内外的11位客家文化专家、学者登台演讲。演讲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既有对客家文化、东江文化发展的探讨,也有对惠州客家文化源流与特色、惠州客家山歌、惠州客家民居、惠州客家书画艺术等惠州本土客家文化多角度的阐述。
客家文化兼具中原
-
彭钦清教授主讲客家教师研习会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侨报记者蔚宇7月8日洛杉矶报道】为提升民众对客家语和客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客家教师研习会”将邀请来自台湾的彭钦清教授于7月25日、26日周末两日举行“客家教师研习会”;预计将召收100位学员,并将推荐三位“储备客语师资”返台深入研习客家文化。
召集人彭镜炜说明,为使更多民众了解和保存客家文化,
-
仙霞岭上客家村 ――“小蛟洋”浙江遂昌县塘岭村
-
作者:傅长盛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塘岭村勤劳的客家妇女忙乎着准备菜肴招待远方宗亲。
大山坡上的塘岭村在浙江南部仙霞岭大山中,有一个叫塘岭的小村,至今说着和祖地上杭县蛟洋村一模一样的客家话,风俗比上杭农村更淳朴古老,被誉为浙江“小蛟洋”。
明末清初,上杭县蛟洋村的傅氏先祖,和成千上万的汀州府移民一起,辗转来到浙南、浙
-
客家民居展儿童版画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获特等奖的《大地》,作者陈鹤元,11岁
▲获二等奖的《淘气牛》,作者姚明楷,8岁
本报讯(记者 梁瑛)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白墙灰瓦的客家民居,一批充满童趣的儿童版画作品就展示在这样一个古意盎然的特殊展厅里,画中的现代想象与画外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1月17日,“深圳国际少儿版画作品展”在深圳观澜
-
许嘉璐赴台参会 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加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踏上宝岛,有如进家门的感觉。目前两岸尚有不畅之处,但有了开始,何愁未来。”
“客家人的精神,对思考世界明天的政治家是可贵的参考。”
———许嘉璐
本报讯(驻京记者韩福东)昨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抵达台北,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闭幕式。这是首位退休的国家领导人
-
许嘉璐赴台参会 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加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踏上宝岛,有如进家门的感觉。目前两岸尚有不畅之处,但有了开始,何愁未来。”
“客家人的精神,对思考世界明天的政治家是可贵的参考。”
———许嘉璐
本报讯(驻京记者韩福东)昨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抵达台北,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闭幕式。这是首位退休的国家领导人
-
深圳观澜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
作者:蒋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澜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产业化开发
-
描述:的作用,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深圳市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和战略机遇开始显现。深圳宝安区观澜街道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历史遗留下的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
-
“申遗”:全球化背景下的再地方化: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客家
-
作者:曹晓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申遗 认同 再地方化
-
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这个典型的社区中,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资本与当地的经济挂上钩,而权利的运作则自始至终伴随左右。(第五章) 结语部分,在田野调查理性与感性认知以及国内外
-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遵宪、丘逢甲等先贤的倡导下,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援下,地方政府与社会 各界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兴办、改办、扩建的初级学堂和蒙学堂,分布密度高, 学堂数量庞大,围绕新式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促进学堂发展的教育研 究团体不断涌现。这种局面为新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师 资保障,为梅州地区从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人力和 物力保障。 本文分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导言,由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选题来源、 研究现状分析、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构成。 第二章论述梅州地区的传统教育情况,归纳为官绅兴学、家族办学、教育模 式、科举成绩四个方面。 第三章先简要介绍全国新式教育开展的简况,然后详细探讨梅州地区新式教 育的特色与新式教育师资的构成。 第四章以黄遵宪晚年在家乡梅州兴学为例,从建言规划、师资培训和成人教 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梅州新式教育的奉献。 第五章通过对清末梅州地区的教育成就与所面临的困境的剖析,总结梅州地 区在赢得“文化之乡”称号上显示出的三个有利因素,即社会各界一致的办学目 标所带来的学堂教育成绩、强大的新学师资队伍和华侨群体一贯的奉献。
上页
1
2
3
...
7
8
9
...
14
15
1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