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客家”提法最早出自惠州惠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论坛近日举行,1

“客家”提法最早出自惠州惠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论坛近日举行,1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3版:惠州新闻·文化/惠州时评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8月26日上午,惠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论坛在市区金华悦国际酒店举办,来自市内外的11位客家文化专家、学者登台演讲。演讲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既有对客家文化、东江文化发展的探讨,也有对惠州客家文化源流与特色、惠州客家山歌、惠州客家民居、惠州客家书画艺术等惠州本土客家文化多角度的阐述。

客家文化兼具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特征

论坛气氛隆重而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嘉宾演讲删繁就简,主题明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首先登场,他简要介绍了客家文化研究的发展并分析了现代客家人的精神,他的客家人兼具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特征的观点得到广大听众认同。惠州学院教授成晓军在演讲中提出东江文化的特点是 “杂”。他表示,“杂”并非没有思想内核的表现,而是吸收各种文化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开拓进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

何时何地出现“客家”这一称谓?这是学界争论了很久的话题。论坛上,中山大学教授杨鹤书进行了解答,他在题为《惠州,让天下人最早知道有“客家”的地方》的演讲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早在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主编的《永安县次志》中就提到了“客家”。他的这一说法,新意十足。他还拿出充足的论据,告诉现场听众,最早出现“客家”称谓的历史文献就出自惠州府,所以惠州是让天下人最早知道有“客家”的地方。

客家文化表现形式分为语言和古建筑两种

惠州客家文化是论坛讨论的核心,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顾问李立德在题为《惠州客家源流与特色初探》的演讲中,以事实为依据,介绍了惠州客家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他的发言抑扬顿挫,感染了很多听众。市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顾问何焕昌则重点讲述了惠州客家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不甘压迫、勇于反抗、坚持斗争的崇高革命精神。

市博物馆原馆长王宏宇当天做了题为《惠州的客家民居》的演讲,向全场嘉宾介绍了客家民居的布局、结构和特点。他认为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无形的是语言,有形的主要是古建筑,而语言是变化的,客家古建筑则可以几百年不变,它们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演讲结束后,他对记者说,希望论坛能够继续下去,相信以后的论述会更加深入,水平也会更高。

现场听众踊跃提问,专家学者耐心解答

11位嘉宾演讲结束后,现场听众抓住机会向嘉宾提问,如:“河惠话”不属于粤方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廖仲恺和邓演达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有何不同?对于听众的提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家严修鸿和惠州学院教授叶洪添等给予了解答。

听众的热情反映出论坛的成功,金华悦国际酒店董事长刘金华本身就是客家人。他说,听完这些专家、学者的演讲,使他对惠州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了解,也愿意为客家文化发展做更多工作。

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论坛主持人邹永祥认为,目前全国客家研究有三大流派,但惠州的客家文化研究既没有入流,更谈不上立派,原因有三:第一,我市客家文化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慢,第二,惠州和梅州、河源不同,并非纯客家人城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客家文化的关注,第三,我市的客家文化基础调研工作还没有系统、深入地展开,直接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这一论坛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惠州客家文化研究成果,推动客家文化发展,从而促进惠州文化建设。本报记者温 舒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