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青少年来梅开展夏令营活动 感受客家文化增强桑梓情感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4月22日至27日,来自泰国普吉的13名华裔青少年在泰国普吉客家会馆名誉会长郭南友先生的带领下来梅开展夏令营活动。
此次夏令营活动由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和梅州市外事侨务局联合举办。在梅期间,泰国普吉青少年参加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学习活动,先后参加了基础英语和汉语口语学习,接受了中国武术和乒乓球培训,
-
知名茶叶专家到丰顺调研茶叶种质资源 培育客家名优茶新品种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近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栋到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基地开展客家历史名茶种质资源调研。
在调研中,陈栋对新老茶园和品种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对我市的客家历史名优茶的育种选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生产加工等提出了指导和建议。陈栋指出,梅州有不少高山茶园
-
印尼客联总会组团来梅考察 推进印尼客家博物馆建设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奕宏)为了顺利实现三年内在印尼缩影公园建成一座“印尼客家博物馆”的目标,2月20日至23日,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组织考察团来梅考察。以叶联礼、熊德怡为名誉团长和李世镰为团长的考察团,先后参观了梅州市的客家民居、中国客家博物馆、市华侨博物馆,并与梅州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客家博物馆等部门的专家、
-
梅江区着力打造客家特色农产品品牌 “绿兰春”梅菜干获评广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近日,由梅州惠玲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绿兰春”梅菜干被广东省农业厅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成为继“侨微”灵芝孢子粉和“佳仙”柚皮蜜饯后,梅江区又一“广东省名牌产品”。
据了解,为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集聚区,服务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梅江区立足城郊实际,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家更新思想
-
做好客家美食文章发展养生旅游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杨贵宏
客家美食俗称东江菜,涵盖了以梅州为代表的一系列客家地方小食、汤类、菜肴等,是广东三大地方菜系之一。客家菜源于中原,又别于中原,在千百年的辗转迁徙中,糅合了中原文化、迁徙文化、土著文化和时代精神,形成独树一帜的有机统一体。
民以食为天,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食”,在大力发展养生旅游
-
梅城发现明代程处士碑记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陈潮华 通讯员朱日晖)日前,工作人员在整修梅城凌风东路“程家祠”过程中,发现一块明代“程处士碑记”。经专家确认,该碑文所记颂者为梅州客家人文始祖、“广东古八贤”之一程旼。该碑的发现,为研究程旼生平事迹及梅州历史沿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昨日,记者跟随梅县区博物馆馆长、
-
两岸客家的巅峰交流盛会 ——历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活动回顾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宋健军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即将在我市隆重举行。这场盛会当初是如何发起的?往届论坛都在哪里举办?境况如何?带着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据了解,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由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博东共同发起。数年前,
-
让客家古村落在保护性开发中焕发生机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评论员
建筑被称为无声的历史语言,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以围龙屋为主的客家民居经典建筑广泛分布于梅州各个古老村落,以大量活化的建筑遗存惊艳于世界。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择梅州市举行,彰显我市古村落蕴含的人文资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也是对我们开展古村落保护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的
-
客家小子徐铭智执着篮球路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张柯
5月22日,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组成的洲际四国青年篮球巅峰争霸赛终点站将在梅县文体中心拉开序幕,这是我市历史上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篮球赛事,而这与篮球国青队队长、丰顺籍球员徐铭智关系密切——他的父亲、丰顺县篮球协会会长徐位村牵线搭桥并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促
-
客家人的“二人转”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花朝戏是流行于东江流域紫金、五华、河源、龙川、惠阳等客家话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用客家话演唱。其鲜明特点是客家民间音乐语言和客家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清丽悦耳、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以表现客家山区农村生活见长,为群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