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件品藏老物件述说客家历史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展出的客家老物件。
本报记者 肖永革 摄
本报讯 (记者肖永革 通讯员李秀娴)“这个是清朝的三足鼎,它是古代沿用至今的礼器,燃以檀香和松枝,能辟邪,又求吉祥。”昨日,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梁小玲“品藏老物件展”在鹤湖新居举行,民间收藏家梁小玲给现场游客讲解起橱窗里的藏品,游客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
柬埔寨复兴中文教育
-
作者:紫歆
期号:第7期
来源:东南亚南亚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文教育 柬埔寨 华侨华人 华人社团 中文学校 华校 端华学校 客家会馆 作用与贡献 七十年代以后
-
描述:柬埔寨复兴中文教育自1991年10巴黎协定签署之后,柬埔寨的中文教育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出现了雨后春笋的局面。柬埔寨的中文学校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六十年代末全柬有华文学校200多所,中小学生在校人数高达5万多人;七十年代以后华校被禁,中文教育出...
-
半个世纪的崂山茶之路
-
作者:段孝先
期号:第3期
来源:茶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崂山 半个世纪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不同之处 四个阶段 五十年代 社会效益 客家 茶叶市场
-
描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茶叶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作为客茶,在崂山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试种,扎根崂山。但是多年来仅限于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挣扎"。这一阶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1958年,山东省委向全省发出了"苦
-
知识林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新闻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方方言 日文 方言区 新华日报 广东省 马克思主义 周年 新闻工作者 江淮方言 客家方言
-
描述:中国》(日文版)创刊35周年(1953) 15日《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1948)
-
客家之子姚美良
-
作者:廖进琳
期号:第7期
来源:炎黄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姚美良 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 九十年代 母亲河 客家民系 客家人 公祭 观光旅游 长汀
-
描述:时间匆匆而过,姚美良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初识姚美良之名,是在1995年首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之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以寻根谒祖为主题的客家文化观光旅游热潮迅速兴起(即
-
从基督徒的葬礼看基督教在五华地区的本色化
-
作者:陈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葬礼 基督教 五华地区 宗教信仰
-
描述: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教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教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
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
-
作者:刘大可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入90年代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地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
天国前史:1840年代的绝望与幻景
-
作者:毛剑杰
期号:第8期
来源:看历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秀全 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客家人 人间天国 愿景 拜上帝会 广西客家 异梦
-
描述:蝗灾甫息,盗贼复兴,游匪外滋,土匪内迫”。(1844年《重修宣里新圩三界祖庙碑记》) 这个名叫冯云山的广东青年,求雇不成又靠拾粪易粮度日,同时四处劝人“敬拜皇上帝”。冯传播的新教义,在当地客家人
-
与「我」同行-婚姻移民二代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
作者:邱子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移民二代 青少年 差异 自我认同
-
描述:對於自我是怎麼看待的?研究者以自身對於階級「差異」所引發的認同危機為起點,試圖去了解這些青少年在自我認同整合過程中對於「差異」的感知。研究者透過重要關係人的介紹,於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以
-
试论客家山歌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
-
作者:李铭 邓辉
期号:第6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民间文化艺术 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与超越
-
描述:客家山歌作为民间艺术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民间文化艺术也更加贴近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