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陸客家話詞彙、句法特色舉隅
-
作者:邱湘雲
期号:第6期
来源: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話 海陸 閩客比較 詞彙 句法
-
描述:客家話在「語音」之外的特點,本文乃受其啓發而作,然因篇幅所限,本文「詞彙」部分將著重在異同比較:一是與四縣客家話相異詞彙作比較以求「同中之異」,二是與閩南語相同詞彙作比較以見「異中有同」,因為一般以
-
蔡琴亮相江西學說客家話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蔡琴亮相江西學說客家話 前晚,中央電視台著名大型綜藝晚會《歡樂中國行》走進贛州,衆多當紅明星亮相於當地舉辦的“國際臍橙節”,蔡琴更在現場學說“客家話”,向觀衆推銷甜橙。 此次演出陣容強大,來自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韓國等衆多當紅實力明星偶像同台獻藝,包括蔡琴、陳慧琳、林俊傑、范曉萱、汪峰、郭
-
[2004-08-22] 台北客家義民祭登場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主持安座大典的馬英九全程以客語致詞。他除拜請義民爺一定要保佑台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鑼鼓喧天聲中,來自三灣、頭份、平鎮、東勢、新埔、苗栗、六堆、關西、獅潭等地義民廟神轎,在客家信眾恭送下,上午
-
台湾客家族群的跨国认同与文化建构:以泰国台湾客家同乡会为例
-
作者:陈瑞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认同 泰国研究 客家研究 客家社团 跨国文化
-
描述:立和維持多線的社會關係,將他們的原鄉和定居的社會連結。 台灣政府以文化政策促進台灣客家文化的發展,建構新台灣客家人的文化認同。根據台灣客家事務委員會對海外客家文化政策的發展,推動台灣客家為世界客家
-
客家文化節今揭幕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主辦單位負責人介紹“第一屆澳門客家文化節”內容
廣東興寧市同鄉會昨訪街總
分文藝匯演經貿論壇書畫特產展四部分
客家文化節今揭幕
【本報消息】廣東興寧市同鄉會主辦的“第一屆澳門客家文化節”今日假漁人碼頭會展廳舉行,活動分為客家文藝匯演、客籍精英經貿論壇、書畫及特產展銷四部分。主辦單位希望透
-
从台湾客家小说看大地之母形象塑造
-
作者:樊洛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创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小说 大地之母形象 农耕文化认同
-
描述: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
梅县客家方言词汇散论
-
作者:陈亦良
期号:第1期
来源: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话 普通话 客家先民 客家人 客家话 客家方言 客家移民 唐末宋初 方言词汇 土著人
-
描述:《嘉应州志》上可以找到:“南宋……郡,土旷民惰,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就是初到梅县的客家先民,由于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很快便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发展壮大。到了元末,客家移民的住地,政府已无法将主客分别立册了,所谓“其后屡经丧乱,主愈弱客愈强,至明初大只无虑皆客”。
-
“客家”称谓年代考
-
作者:刘丽川
期号:第4期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称谓 客家第四次大迁徙
-
描述:”称谓的出现应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的康熙至乾隆年间 ,而且是以“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域内。“他称”转为“自称” ,作为客家民系整体说来 ,则应是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
-
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5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土楼 神秘色彩 技术水平 闽西南 文化 生土 竹片 建造技术 国内外
-
描述: 富有神秘色彩的城堡式民居——土楼,是客家人的杰作,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宏伟壮观的“土宫殿”闽西南土楼的建造风格耐人寻味。它是用生土、石灰、糯米、红糖揉合一起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一座一般有3至5层,墙厚
-
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
-
作者:陈弦章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 外来文化 文化复兴 马克思主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本土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
描述: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政治、经济是骨骼和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构建要全方位整合,形成系统框架,其根本是在全闽西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一支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区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