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7)
按年份分组
2014(27)
按来源分组
化石(3)
民族艺术(2)
华夏星火(2)
地球(1)
东南文化(1)
文史杂志(1)
中国食品(1)
中国房地产(1)
乡镇论坛(1)
民俗研究(1)
客家女风情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夏星火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黄河流域  汉族人  西南山区  饮食  南迁  古代  清末  史料  衣饰 
描述:闽西南山区的客家女.美丽善良。刻苦耐劳.在衣饰、饮食、待人接物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她们那独特之美。据史料载.自晋朝至清末的千余年间.古代黄河流域由于历次战乱、饥荒等影响.汉族人大批南迁入赣、闽等地.并辗转迁到粤、桂、川、贵、滇、台湾和海外.被称为客
奇特的客家土楼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3期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客家人  当今世界  西南山区  后评价  生土建筑  民居建筑  古建筑  神秘色彩  大学建筑 
描述:年元月,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副教授考察后评价道:“这是当今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教授茂木计一郎先生对土楼赞叹不绝:“这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生土建筑。”
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5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土楼  神秘色彩  技术水平  闽西南  文化  生土  竹片  建造技术  国内外 
描述: 富有神秘色彩的城堡式民居——土楼,是客家人的杰作,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宏伟壮观的“土宫殿”闽西南土楼的建造风格耐人寻味。它是用生土、石灰、糯米、红糖揉合一起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一座一般有3至5层,墙厚
“世界民居奇葩”:客家土楼趣说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房地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传统建筑技术  客家民居  山区建筑  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粘合剂  闽西南  建筑文化  文化技术水平 
描述:中,中原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影响,汉族人大规模南迁入赣、闽、粤等地,这些后来者被称为“客家人”或“客籍人”。由于居于“客”的地位,他们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排挤,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技术,营造“抵御性的营垒
客家人的民间艺术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1期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民间艺术  汉族人  闽西客家  黄河中下游  史书记载  大规模  头发  清末  装饰 
描述:据史书记载,我国从晋朝至清末的千余年间,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诸多原因,汉族人曾先后出现较大规模的向南迁徙,辗转进入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和台湾等地,并漂洋过海,散居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居是主,后来便是客。这些汉族人被称为“客家人”或“客藉人”。
有趣的客家饮食习俗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12期 来源:中国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食习俗  古代黄河  麻粒  糯米酒  土楼  汉族人  中下游  菜饭  战乱  可食植物 
描述: 因历次战乱,古代黄河中下游的汉族人南迁到粤、闽、赣等地,称“客家人”.目前,我国约有三千五百余万客家人.
生活中的忌讳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4期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中  客家方言  婴儿性别  雨遮  雨披  闽西南  “二”  “三”  “生”  自然数 
描述:自然数中的一、四、七、八、十有忌讳,认为“一”孤单无二;“四”与“死”音同不吉利;七上八下喻事情不顺;“十”有复杂之意。因而,他们认为“二”是双数吉利;“三”与“生”、“六”与“留”、
客家建筑艺术二则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3期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楼  客家人  旗杆  建筑模式  闽西南  建筑艺术  抗风性能  土堡  世界  形状 
描述:土楼在闽西南苍苍茫茫的大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土堡建筑,充满着神秘的山寨气息。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的客家民宅——土楼。
“客家人”的习俗(二)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化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闽西南  习俗  风水  新娘  妇女  吕洞宾  衣裳  树木  裁剪 
描述:
客家人的习俗(三)
作者:张宇生  期号:第3期 来源:化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闽西南  习俗  鸡蛋  中华民族  食品  土楼  满月  风俗  礼品 
描述: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更为频繁,假如达家送一样礼品给另一家,另一家则想方设法回礼,否则心里颇觉不安。他们认为:有来有往才算有礼教。这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古风的流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