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37)
期刊(379)
学位论文(139)
图书(33)
会议论文(22)
视频(1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37)
期刊 (379)
学位论文 (139)
图书 (33)
会议论文 (22)
视频 (14)
按年份分组
2015(14)
2014(505)
2013(93)
2011(93)
2010(74)
2007(23)
2004(12)
2003(3)
1998(1)
1996(2)
按来源分组
三明日报(3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大众文艺(2)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1)
全国新书目(1)
八桂侨刊(1)
韶关暨各省市合作编委会(1)
城色(1)
大学出版(1)
《客家山居图》亮相2014年南国书香节
作者:陈运成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山居图》长卷局部。 叶选平先生为《客家山居图》题词。 《客家山居图》长卷局部。 今日下午3时,在琶洲会展中心“南国书香节”上,举办《客家山居图》画册首发式,参与长卷创作的数十位画家将与读者见面,畅谈长卷创作过程、分享创作艰辛与喜悦,并现场签名售书。同时在现场可以品尝香港茶艺师用客家单枞以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大都请外公或舅母坐上席。茶酒先斟给客人,米饭先盛给客人,吃菜请客人和长者先动筷。整个婚宴礼仪习俗过程由乐队指挥着,通过吹打乐把婚礼喜庆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
“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搏击会 本刊读者BLOG推荐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傍晚、个人哼唱着《鱼》、呼吸着来自太平洋海风的画面浮然眼前。学长学姐们的毕业烟火为我们绽放,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告别了亲切的师长同学,带着非亲非客的身份离开了台湾。 “这学期,学校对面的摩天轮已经建起来了。虽然有些变化,但这里还是保留着曾经熟悉的味道。如果你能回来起看烟火,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学妹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道。前几天跟学弟在MSN聊到了系上的老师们,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还是那些亲切的老师, “明年的毕业礼是胡老师带着我们这帮学生参加,蛮期待的。”学弟学妹们的信息看起来总是在描述一些小事,可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本来以为台湾生活就会直在心底安放,但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来自台湾的信息都提醒着我 原来我还有在那里的记忆要整理,原来我还有那里的朋友要惦记.原来那里还有朋友在惦记着我,那里还有记忆需要我去继续完成。 很多人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通常我的回答都会让他们一头雾水灯塔。很多介绍台湾的书籍中都会有“娱乐”、 “美食”、 “休闲”这些关键词, “灯塔”确实和传统印象里的台湾描述不搭边,既没有五光十色,也没有灯红酒绿,就是很安静地站在那里。台湾其实很安静,她一直在那里安静地等着、盼着,在岛上生活的人也是如此。 听我讲几个台湾生活的片段吧,或许,这是另外个台湾: 个属于曾经在台湾学习生活的交换生眼中的台湾。 每次出行都喜欢选择铁路,台湾铁路百年的传承让人感动。台铁百年的路线上有个老站“知本站”。这是台湾铁路上最美好的一个站,有着百年历史,我每次经过这里都会下来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安静。我望着窗外安静的月台,铁路边散落的人家,不禁喜欢上了这桃源般的地方。古早味站牌上“知本台湾铁路”的字样,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仍在使用的车站。旅客到这里下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有温泉,全家乘坐火车来这里泡汤。看着人们带着期待的神情走下月台、带着幸福的笑容登上火车,就明白这静谧的知本小站给了人们无限朴实的满足。古旧的房屋和隐秘的温泉,让我们远离了商业社会的喧嚣,给予了我们知足常乐、本我为先的幸福生活。台铁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仍旧保留了知本这个处于山谷里的小站.知本小站也传承着百年台铁的精神,安静地在这里等着归人、游子的到来。 台北车站附近有家老兵开的牛肉面店,那位老兵说过 “写信回去,可是地址是已经不对了……其实有时候,没消息比有消息要好,最起码活着还有个盼头……我们明白,他们很可能已经死了……”听着老兵倾诉当年事,看着他用长满老茧的手拭去充满沧桑的泪水,此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好意珍藏着,因为想不出能用什么去回报。我们把汤面吃得干干净净,老兵看着饱足的我们满意地点着头、泪眼模糊地说: “好,这样就好,孩子啊,多吃点。” 几米的插图温暖了无数人,接连不断的台湾连续剧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间,似平台湾这个地方跟温情这个词画上了等号。台湾之所以温情,是因为人们有着一颗热情和好客的心,这绝不是因为旅游业发展所形成的虚假氛围,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浓浓的人情味。夜市老板、街边摆档的果农、百货商场的店员,或是因为聊得投缘、或是因为我们是学生给予我们很多的优惠和招待:甚至路边的陌生人,你向他问路,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将你带到目的地去…… 不得不提另外 个充满着人情味的地方美浓。坐着国光客运来到这个群山包围的小镇,安静的小镇里铺设着干净的道路,路边乘凉的老人,看着不远处的小孩在玩耍:田间劳作的烟农们,唱着不知名的客家山歌.家中作业的妇女在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家里自制的油纸伞面。独自走在美浓的路上,不敢惊动他们的生活,在旁边静静地感受着属于这里的安宁,好山好水好人家。跟一名当地的老先生闲聊,得知他的家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有一百多年。先生家里一直传承着祖辈们的教导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人要真诚热情,对事要用心诚恳。村子里的人都崇尚着这种品格,因此在美浓弥漫着一股厚实的感怀。临走之时,老先生招呼家人一一跟我道别,并用自家尘封的胶片相机拍下了我这个误闯他们生活的过客与他全家的合影。老先生握着我的手说: “会好的,以后会好的。欢迎随时回来,认着这张照片,我们都会在这里的……”我没留下自己的邮箱,因为我期待认着照片回去的那刻。 在台湾求学,少不了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记忆。从走下飞机的那刻起,就有台湾同学在身边陪伴着。同学们第一天便骑着机车载我去楠梓台糖购买生活用品,帮我四出张罗借教材,带着我熟悉校园的环境,领着我去跟每位老师见面。大家去澄清湖烧烤也会带上我们,也带我们领略了台湾的夜店文化,才发现夜店其实也可以是朋友谈心的好去处。记得那时坐着台铁自强号从高雄楠梓来到台东码头,再坐船来到了绿岛,跟你们一起在绿岛度过的那个周末;记得在垦丁的那个让我们连夜奔波的“春天的呐喊”;记得那晚连夜坐火车回学校的疯狂举动;记得在高雄巨蛋偶遇五月天的失态;记得在阿里山上看到小火车的感叹;记得在日月潭遇见内地游客莫名地跑过去合照,记得坐台铁环岛看到沿途景色的感动,记得高铁上遇见的“左边雨右边晴”的壮阔景象,记得欢送会上跟校长的长谈:记得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你们来寝室陪我到天亮、直到我登上校车的那一刻.当然记得在高雄小港机场的挥手告别……记得,你们和我的一切。 片段太多,回忆太厚重,无法承受如此的感动。这段生活让我在迷茫旅途中似乎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期盼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过愿望终究不是现实,我们只能默默地希望一切会好的,目前这样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回到广州,渐渐将台湾的记忆安放在心底。偶尔看到熟悉的台湾场景或者听到台语的时候,心里面会有淡柔的暖意,因为我曾经在那个地方生活学习,因为我在那里有挂念的人们,这种相互挂念何尝不是一种淡淡的小幸福。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让大雨侵蚀吧。” 用稚嫩的文字残缺地记录了这段记忆,或许有些记忆不是那么的精准,或许经过八八水灾后有些场景已经不再,或许……就算是在年末给自己的个整理吧,让自己带着这份温暖迎接新年。真诚地感恩在那里遇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一切。 每次发邮件都会在信件后面留下“祝安”的字样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眷恋了。那就留在那里吧,祝福着所有人,祝愿着所有事。 未了,祝安。 -RyanTANG http://ryantang.blogbus.com/
走近世博 精彩世博之尽显中华美食
作者:宋雯  期号:第5期 来源:食品与生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等。 吉林:延边朝鲜传统美食 推荐:延边玉米温面、长白山蔬菜拌饭、炒年糕、辣白菜炒饭 宁夏:百瑞源枸杞养生馆 推荐:温润补肝的枸杞养生粥、枸杞养生煲汤、滋补
城变 洛带古镇:娱乐化的客家婚礼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公里外的达州嫁过来的客家媳妇。此刻新娘身披洁白婚纱,新郎一袭白色西装,两个人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如同三月的阳光。 洛带古镇,堪称中国西部地区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这里独特的客家婚俗风情更是闻名于世。 就在邹军和他的新娘忙着记录他们的爱情幸福生活这会儿,五凤楼广场上不知几时已经集合起了一支特殊的迎亲队伍,前头是腰鼓队,接着一溜鸡公车,再后面就是秧歌队。这支队伍从广场出发,一路吹吹打打向着古镇街上游行。 队伍中最抢眼的当数驮着新娘的鸡公车了。每辆车都扎着红绸,穿戴整齐描红涂粉的“新娘”端坐在鸡公车上,脸上还不时露出几分扭捏的表情,只可惜就是这些“新娘”都太老了一点,清一色的老太太,都在六七十岁的模样。迎亲队伍鼓乐齐鸣,在古镇一路游行,小孩子们跟前撵后,游客们纷纷睹稀奇,场面煞是热闹。 这就是今天洛带古镇每逢节假日常能看到的一幕——客家婚俗中的迎亲送亲。 昨日风情穿越历史而来 洛带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几大会馆、修旧如旧的古镇风貌以及丰富古朴的客家风俗而吸引着远近游客,成为大成都范围内一处著名的古镇民俗风情旅游胜地。 明末清初时期,四川连年战乱,人口凋敝,朝廷发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而在此前后,客家人就已经从闽南、粤东、赣南等地跋山涉水而来,慢慢地形成了以龙泉山山麓洛带镇为中心的客家人聚居区,他们称之为成都的“东山”,客家人丁最鼎沸的时候一度买田置地到了成都的东门桥。几百年来的文化融合中,客家人却一直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风俗礼仪,客家人的婚礼习俗更是其中不可不提到的重要一章。 “应该这样说,客家人这个支系,他是汉族中的汉族”。50多岁的李声鸿,洛带古镇游客中心主任,洛带客家艺术团团长,客家李姓家族十三代传人,他不无自豪地这样告诉记者。 在李声鸿的叙述中,远古时期,客家人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八大支系中最精髓的一个支系,是当时的贵族,称为“衣冠土族”,为躲避战乱,历史上经过了几次大的迁徙,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第四次大迁徙就是当时有史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今天看这段历史,有人就开玩笑地说,我们客家人参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部大开发,这话一点不为过。”李声鸿显然很认可这个玩笑。 说到客家婚礼风俗,李声鸿娓娓道来。客家人的婚俗从青年男女对山歌开始,一对青年男女在大自然的屏幕前相互“卡拉” 番,感觉“OK”了,小伙子家里就会请媒人上女家说媒,讨要两人八字,媒婆与双方家长各自理论一番,合则继续,不合则就此打住。 洛带镇老年大学的李老师,一位70岁老人即兴为记者清唱了 段客家人的情歌—— 阿妹哎,你过来! 要我唱山歌你就走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不见妹面心就恢恢,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阿哥哎,你过来! 要我唱山歌你就走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不见哥面心就恢恢,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你有胆就游过来哟! 阿妹(哥)哎,你好啊! 相爱唱山歌同心游爱河哎! 鸳鸯戏水情欢畅哎! 天长地久不分开哎! 相亲相爱同到白头哎! 八字既合,则是女家派人到男家“看家务”,看看田土山坡有几多,查查牛羊鸡冢有几头,实际就是查男家的家底是不是殷实。接下来就是“查期”、 “过礼”、“迎亲”、“哭嫁”、 “拜堂”等礼仪了。 犹具特色的当数“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 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爹亲娘亲、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即将过门的生活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于高堂,也随之泪眼婆娑。哭嫁的歌词哀婉凄绝,表达出旧时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伤心情,哭嫁还喻示着女子的贞洁,哭得越是长久动容,越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好感。 在洛带古镇的迎亲队里,71岁的朱盛珍老人经不住记者一再央求,开嗓“哭”了一回—— 一根肠子九尺长, 打个疙瘩甩过墙。 千年不想金瓜子, 万年不想离爹娘。 这个花轿我不坐, 坐了花轿要改姓。 哭嫁的唱词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骂媒”—— 媒人是根大黄狗, 这头吃了那头走。 又说主家饭好吃, 又说主家路好走, 又说主家田地宽, 又说主家银钱多, 不管嘴巴说啥子, 只要包包装得满…… 迎亲队伍里有位扮演媒婆的老太太,听几位热心的老人说,这个老太太就会唱媒婆的说辞。记者找到这个“媒婆”攀谈起来,知道老人叫林素芳,已是73岁高龄,13岁就嫁到洛带镇,家中四代同堂,重孙都有了四个。说到媒婆,老人笑了,她说她只为亲友做过媒,从没做过专门的媒婆,现如今只是在镇上组织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活动中扮演媒婆的角色。 林素芳老人终于还是念叨了一段媒婆的说辞—— 做媒人,两张脸, 嘴要甜来心要狠, 每日场街转, 上场走到下场把事编。 又说东家茶好吃, 又说西家准开花, 耍个男子像金童, 耍个女儿像天仙, 荷花说方又说圆, 只图媒婆包包满。 赶场牵红线, 油大吃不完。 做媒人,就想钱, 莫得钱,谁人干, 东拉西扯说得圆。 “过米筛”,新娘出门之前要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脱去旧鞋换新鞋,称“过米筛”,意味着新娘不带走娘家的财气而到婆家重新创业。 媒人率新郎等来到女家迎亲时,女家用长凳拦住大门,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称“拦媒”。 拦媒之处,男家无不一一派发红包通关。“谢媒”则在男家,当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时,并不急于进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门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谢红”,媒人此时信口诌说四言八句,男家须马上递以“红包”,不满其欲,则不肯进屋。 “回车马仪”,旧时俗传新妇出嫁,本家死
叶大鹰 胶片上的红色理想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圈里,叶大鹰专注红色题材,却很少借用自己的身份来造势。2009年,叶大鹰的《天安门》在建国大业》的光芒中淹没,其中的情结让人感慨。 红色理想 叶挺英年早逝,叶大鹰本人完全没有对叶挺直观的记忆,他总是重申自己不是高干子弟,不过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儿子罢了。然而红色家族的那种荣誉感,一直围绕在叶大鹰的身心之中。他很小就会背叶挺那首著名的《囚歌》。 作为叶挺的后人,这个身份一度让他觉得肩头很重,“我偷一个西瓜,人家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是革命后代啊!我上学表现好,人家说,你是应该的,你是革命后代啊!我拍电影,拍革命题材,人家认为理所当然,你是革命后代啊……叶大鹰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沾过高干子弟的好处,也许原因就在此。” 随着个人的成长,红色子弟的身份一度远离他的生活。1975年,叶大鹰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四级钳工,“在我的记忆里,那段生活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无忧无虑非常开心。在技工学校两年,第一年每月13块钱,第二年15块钱,毕业到工厂就41块啦!有钱得很啊,每月都和工友们出去大吃大喝,轮流请客。好像四五个人吃喝一顿也就不到五块钱。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的好日子终于告吹,呵呵!” 高考恢复后,压力也随之而来。叶大鹰方才觉得人生要有个目标,要去奋斗。因为艺术院校不考数学,他就选择了考北影,而当时,几乎所有家人都希望叶大鹰选择物理学科。对于这个意外之选,叶大鹰倒觉得是件幸运的事。他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在做一种努力,总想把最不现实的梦想,在生活中找一个释放的可能。电影创作这个意外的选择,终于让他有机会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 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其实,这句话隐含了许多期待。 时光回到1927年,在当时的主流力量眼里,共产主义同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那个时代,叶挺们是用枪杆子证明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 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叶大鹰用胶片来把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与红色有关的理想。 最早,他和王朔一起搭档拍摄的处女作《大喘气》,完全与红色电影无关。在公众的视线里,他也一直默默无闻。真正为他带来转变的,是在拍摄《红樱桃》、《红色恋人》后。正是这些红色题材电影为他赢来了声誉。 成长在红色家庭的叶大鹰,拍革命题材电影似乎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而事实上,叶大鹰自己却总想与主旋律以及“红色后代”的背景“划清界限”。 他没有在任何官方电影机构挂名,他只是一个“个体户”,一直都以体制外的身份从事影视工作。首先,在他的眼里,他拍的红色电影不是主旋律,从根儿里讲都是商业电影。所以,他的红色电影好像总是不够“红”,当初《红色恋人》是这样,现在的《天安门》好像又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红色”之间的差别,真正钻进了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叶大鹰在一篇博客中写道:“每次读到那些革命前辈的书,听他们的故事,我的心就特别疼,特别想放声大哭!一个政党是有命运的,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当个人的命运和政党的命运交织起来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悲剧。很多早期的革命者都有非常不容易的人生经历,所以你看了之后就会痛苦,觉得心特疼。” 2008年,汶川地震。叶大鹰第一次在博客中,明显表述出自己对出身红色家庭的自豪,那是为叶挺独立团在抗震救灾中勇敢的事迹——“你们无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兄弟们,为你们骄傲!向你们致敬!” 飘逸人物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圈里,叶大鹰一直以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而存在,却并不边缘,他一方面尽量摆脱红色子弟出身带来的光环,生怕与大家疏远;另一方面,他又在明确地享受着品质生活,不再纠结于“因为你是革命子弟啊”的束缚。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革命史,就知道其祖父叶挺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阵营中,也是个飘逸人物,最不在乎规矩。叶挺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极倔强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不服从中央李立三和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压制,愤然脱党出走。那一次脱党,也让他在共产党阵容中,变得极其特殊。 组建新四军后,叶挺也仍然属于特立独行的个性人物。叶挺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平时不是穿黄呢将军服,就是穿皮夹克、西装等便衣,很少穿新四军的深灰色制式军装。到部队视察时,他喜欢以马代步,带的副官、参谋、卫士等随行人员也比较多,前呼后拥一大帮。叶挺单独吃小灶,还从广东带来一个厨师。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名菜,邀请军部领导同志、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以及随他来新四军工作的老朋友一起聚餐。 所以,新四军组建初期,项英主内部训练,叶挺主外部沟通,争取各方力量支持,这与他的飘逸性格很登对。 与祖父同出一辙的是,叶大鹰在生活中也喜欢格调。比如,他喜欢高尔夫,最初是自己打,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他像找到组织一样乐坏了,立刻加入,从此多了许多打球的理由和机会,跟着球队四处奔走。叶大鹰同样有祖父那种敢想敢做敢说的气势,出于对美感的追求,他邀请张国荣来出演共产党员,开了请港台演员出演红色人物的先河。 叶大鹰直言,“我是在替主旋律电影背黑锅,它们内容干巴巴的,长期给观众形成了一种不好看的印象,那不是创作,是生产,事实上它们跟追求,跟政治理想都没关系。《天安门》尽管在市场上被冷落,但‘人民万岁’的主题是这个片子不同于其他献礼影片的关键。在影片里,我们同样充满了对开国领袖的一种情感,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普通百姓的故事来讲述,突出的是最后毛主席那句话:人民万岁。”
浅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高博  期号:第6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活动中常见的舞蹈类型 1、民族舞蹈。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许多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习俗,其中,民族舞蹈是展现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表现形式。生活中常见的民族舞
穗城名家共谱大型山水长卷
作者:杨逸 杨正锋 赵晓青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山居图》长卷。 《客家山居图》大埔段。 《客家山居图》梅州段。 由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策划、列入去年重点策划“岭南人文山水长卷”创作计划之一的《客家山居图》长卷在日前完成。《客家山居图》经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后,以长卷和册页的形式向全国经销发行,并于8月17日在2014年南国书
饭养身来歌 养心,要你式歌实在难----苗族歌的文化功能
作者:谢科表  期号:第7期 来源:广播歌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征求双方父母同意婚配即可按苗家婚俗订婚、结婚。“文革”时期,“茶棚”被当成“四1日”全部拆除,苗家青年则改成在风景秀丽的山坡对歌,自由择偶。上面这首茶棚歌为女声二重唱,表现了青年男女们向往自由恋爱,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