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明清季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的形成
-
作者:丘权政
期号:第3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先民 南徙 客家民系的形成 明清季 闽粤赣边区
-
描述:本文首次披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与黄石华教授主持的香港崇正总会合作,在考证客家源流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论述了明清季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的形成。
-
宋明理学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演变
-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客家地区 传播 妇女生活 演变
-
描述:封建纲常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现实相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劳作与家庭地位上,是客家妇女除了担负持家务主中馈之责外,还承担田园劳动、运输服务、经商负贩等多种经济活动。其在家中和社会上的地位则因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转换而有不同的变化。
-
南粤客家围与中原文化
-
作者:黄崇岳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粤 客家围 中原文化
-
描述: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
论赣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以赣县白鹭村为例
-
作者:钟福民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村落 村落文化 文化保护
-
描述: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因为与人的有机融合,而显出相当的复合性。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古村落加以合理保护,涉及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并且体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
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
-
作者:黄红英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活 山歌 张力 生命 文化传统 艺术美
-
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
-
贺州“客家三茶”习俗及开发价值
-
作者:刘道超
期号:第1期
来源: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 客家 擂茶 细末茶 茶道
-
描述:在贺州市及所属若干乡镇,部分客家人至今保存着擂茶、米茶及细末茶的古老饮食习俗。这一习俗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客家人所称"细末茶",就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茶道的当代遗留,极其珍贵;并且,这一习俗与当代社会追求的健康饮食十分吻合,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
-
生存资本与生活空间的竞争:以台湾中部两部客家移民族谱为讨论
-
作者:陈瑛珣
期号:第2期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空间 生存资本 地域社会文化 客家移民 家谱
-
描述:居地之后,建立移民聚落空间的历程。本文试以台中石冈《刘元龙公派下家谱》、苗栗铜锣《李氏宗谱史记》为讨论对象,探讨清代渡海来台拓垦的先民们,借由精神上血缘凝聚力与物质上的经济合作力量,以宗族为单位,建构生存空间,逐步地域社会化的过程。
-
梅县客家山歌历史状况调查研究:1949年前的传统山歌
-
作者:温丹妮
期号:第11期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原生态 历史状况
-
描述:转向了公开。可见: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梅县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当地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每个时期的歌手与听众对待客家山歌的观念也对客家山歌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影响。
-
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以梅州客家文献为例
-
作者:唐爱莲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图书情报 地方文献 客家学 学术价值
-
描述:梅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对于梅州客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人物、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如将这些静态的文献变成动态的情报信息流,则可提高客家文献的利用,为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发展注入活力。
-
永定县开展福建土楼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初探
-
作者:王树佩
期号:第4期
来源: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旅游服务 标准化
-
描述:福建省土楼旅游服务系列标准》十个省地方标准,对标准的宣贯实施,对岗位人员的培训,实现服务质量控制,生产出优质的服务产品。同时对试点单位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合理化建议,试点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