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50)
期刊(1063)
学位论文(413)
视频(55)
图书(34)
会议论文(29)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50)
期刊 (1063)
学位论文 (413)
视频 (55)
图书 (34)
会议论文 (29)
按年份分组
2015(55)
2014(1458)
2013(449)
2012(454)
2011(374)
2009(185)
2008(170)
2007(83)
2006(48)
2004(20)
按来源分组
福建乡土(5)
北京档案(4)
科学与文化(2)
客家(2)
安全与健康(2)
诗潮(1)
中国西部科技(1)
文化月刊(下旬刊)(1)
市场周刊(1)
歌曲(1)
陈支平著《福建族谱》出版
作者:何力  期号:第1期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族谱  历史演变  基本格式  福建地方史  1996年8月  上杭县  史料价值  两种倾向  明清史研究  近500年来 
描述:章“异姓的联宗与合谱”、第九章“神明的崇拜与创造”、第十章“客家族谱的人造沙”、第十一章“少数民族族谱的向心意识”、第十二章“结语与思考”,书末有附表一“福建百种姓氏所追溯的主要始祖、始迁时间及郡
有关客家的研究综述
作者:戴慧群  期号:第35期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件  研究分析 
描述: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潮。"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客家先民原来主要是居住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人民。本文从客家的概念界定、客家文化的界定,客家饮食文化研究及其人格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让大家对客家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客家山城小學的世界之旅-全球教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
作者:顏佩如  期号:第2期 来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作行動研究  全球教育  客家教育  世界觀教育  課程發展 
描述:,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場以班級爲單位的全校性課程發展行動,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型態採「單一學科取向」的融入方式,最後提出客家小學從事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結論與發現。
三明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闽商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工作  重要区域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明市  中心城市  园林城市  卫生城市  客家 
描述: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的重要区域,现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268万。三明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著名的老区、苏区和重要的客家祖
漂泊中的强化与凝聚——简评马卡丹新著《千年回望》
作者:曾纪鑫  期号:第4期 来源:炎黄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相当独特的分支,民族学者称之为汉民族客家民系,人类学者将其命名为汉族客家族群。他们的祖居地,原在黄河及江淮流域,客家人的先祖,既是中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文明薪火不息的传承人。每有战乱,中原地区总是首当其冲,为求生存,客家先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背井离乡,
桃园县新屋地区粤东族群的空间分布特色及其与历史地理区域划分
作者:林雅婷 韦烟灶  期号:第1期 来源:社会与区域发展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半福佬客  新屋  桃园  区域 
描述:形成三個族群屬性分區。新屋地區在清代分屬兩個墾區庄,社子溪以北屬「大溪墘庄」,社子溪以南屬「萃豐庄」,大溪墘庄的開發以郭振岳與姜勝本墾號爲主力,社子溪以南萃豐庄的開墾則是以徐熙拱墾號爲中心。一區
苗栗县观光产业发展的策略规划
作者:黄国敏 徐耀昌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华行政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观光产业  策略规划  苗栗县 
描述:制,達到觀光無縫接駁的目標、建構導覽解說和評鑑制度、與其他縣市以及境內旅遊業者採區旅遊產業聯盟方式。
摺纸艺术应用於服饰设计之创新研究
作者:黄凤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摺纸  摺纸艺术结构  服装造型  服饰设计 
描述:,由摺紙的起源、發展與應用以及在跨領時尚服飾設計的應用情況。本研究針對目前『客家花布』已呈現的作品資料蒐集,了解其在服飾設計領的運用概況;由布料素材的選擇、實驗,將色紙的實驗創作縮小版模型作品,轉換
日常饮食、节日聚餐与祭祖供品:印尼峇里岛华人的家乡、跨文化
作者:罗素玫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饮食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跨文化元素  祖先祭祀  认同  印尼  峇里岛华人 
描述:接受國家教育中的教化融合,同鄉社團與其他華人組織被禁,因此,家庭成為華人味覺與認同最直接且唯一的場。然而,經歷30年的禁制之後,在1998年開放政策下,這一場是否仍然存在著「家鄉」與「認同」的意義?
迁徙之痛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3期 来源:杂文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北宋末年和清初明末的人口大迁徙,使中国的文化重心南移。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能人倒是常在各国流窜,希冀把文武艺货卖国君家。按现在的话说,是人才流动。卫国人吴起,先后在鲁、魏、楚统领军队,战功卓著;卫国人商鞅使秦国强盛,为秦灭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家在周王室属地的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推销合纵抗秦之术,佩六国相印;楚国人李斯位及秦相,一纸《谏逐客令》千古传颂。 还是这个商鞅,在秦国推行“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老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些愚昧迟钝以及扰乱农事的百姓,没有其他谋生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种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发生大饥荒,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也曾下达“民无得擅徙”的命令,将试图外出逃荒要饭的老百姓截回。 之后,除了60年代因重工业战备迁移而举家搬到“大三线小三线”的大量工人,除了“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的1600多万知识青年,绝大多数中国百姓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做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