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3)
学位论文(206)
期刊(103)
会议论文(4)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73)
学位论文 (206)
期刊 (103)
会议论文 (4)
视频 (4)
按年份分组
2015(4)
2014(244)
2013(60)
2012(46)
2010(56)
2008(18)
2007(18)
2006(19)
2004(13)
198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1)
香港文汇报(111)
梅州日报(43)
澳门日报(40)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
華岡文科學報(1)
源流(1)
中国戏剧(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中国出版(1)
粤东情歌:谈广东东江沿岸的客家山歌
作者:温萍  期号:第2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江沿岸  客家山歌  艺术特色 
描述:粤东地区的东江沿岸,是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一带的客家山歌,无论从歌词还是音乐都极为丰富多彩。由于语言不尽相同,地理环境各异,山歌各具特色。
山东筝、筝曲及演奏特点
作者:杨娜妮  期号:第1期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筝派  筝曲  山东琴书  演奏特点  说唱音乐  板头曲  牌子曲  旋律  汉宫秋  高山流水 
描述: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由于筝流传地区较广,出现了“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汉乐筝”、“蒙古筝”等流派。本文就山东筝、筝曲及演奏特点作一粗略探讨,愿为引玉之砖,望不吝赐教。
少數民族地區一個小學的成長
作者:成章  期号:第10期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族  不同民族  各民族  民族仇恨  永平  山地  客家  兄弟民族  教师  初等教育 
描述:族的勞動人民間,不僅缺乏依賴、互助和團結,而且有着說不完的互相猜忌慘殺的歷史,時常因雞毛蒜皮一些細,發展爲械鬥流血。
仪式展演·集体记忆·他者表述:基于一个客家村落“会期”仪式
作者:李虎  期号:第4期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仪式展演  集体记忆  他者表述  会期 
描述:的需求,选择某些方面的结构性失忆和其他方面的强化记忆,这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各种表述展示。是,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仪式展演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须对他者的表述进行深度分析。
泰安楼: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作者:柯敏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华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居建筑  泰安  客家  大埔县  石墙  外墙  石方 
描述:阳春三月,细雨蒙蒙,我有幸游览了泰安楼。泰安楼,坐落在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因楼外墙为石墙,该楼俗称石楼。这座石方楼保
“粤”族性格下的广东音乐:聆听余其伟先生的广东音乐讲座有感
作者:焦皓华  期号:第19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性格  音乐讲座 
描述:,客家人的勤劳朴实为例提出了对粤乐创新和沿格的期冀。笔者有感于先生对民族音乐的炽爱与艺术追求的执着,以及他简约直率的性格,撰此文。
史学大师陈槃庵
作者:郑海麟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大师  政治史  史学界  陈寅恪  真精神  民国  隋唐  陈氏 
描述:献者却十分鲜见。不过因之成名射利者的确不乏其人.义宁陈氏少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显学诼渐转峦为俗学矣。
国小五年级学童乡土知识与乡土认同之研究:以屏东县客家地区国
作者:廖汉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小五年级学童  乡土知识  乡土认同 
描述:以便瞭解「土知識」與「土認同」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以做為編製問卷的理論基礎,及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的依據,然後再將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運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
谁的邓雨贤纪念馆?谁的文化造乡?新竹芎林客庄社区总体营造之
作者:潘荣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治理  社区总体营造  政策网络  新竹芎林  邓雨贤 
描述:經濟文化中心,昔時文風鼎盛,秀才舉人輩出,文化資產豐富,著名客家籍作曲家與音樂家鄧雨賢先生,亦曾於芎林國小任教,並留下讚頌芎林之美的名曲「芎林小唄/調」。行政院客委會更希望藉由「芎林文化造暨鄧雨賢
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後的追索
作者:林正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  客人  粤人  土客冲突  闽粤关系 
描述:多採取「省籍認同」,即漳州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閩籍,潮州府饒平縣或惠州府陸豐、海豐等縣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粵籍。 雖然清代文獻多以行政界線分類人群,但我們仍能從中文文獻的蛛絲馬跡,及十九世紀西人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