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酿对烧长命菜“又醉又饱”客家年
-
作者:闵凌欣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尽管孩子都已经人高马大了,练建安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年春节自己作为“新姑爷”上门的趣事。
现为《福建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的练建安,是地道的武平客家人,妻子的娘家也在武平。“客家的风俗,正月初二要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带上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等,到了岳父母家,要在祖先灵前烧
-
客家人的打砻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砻谷是世上三般苦之一,而打砻更是苦中苦。
【索隐】
客家人有一句俗语:“世上三般苦,砻谷踏碓挖荒古;世上三般松,吃烟屙屎抠鼻公。”在这里就谈谈打砻吧。江南人以种植水稻为主粮,在没有碾米机的年代,稻谷只能用砻来破壳现米,而打砻主要分六个步骤,即备土、编砻圈、夯土、炒砻钉、钉八卦、造型等。
砻匠师傅是
-
客家米酒趣谈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 何志溪
又是一年春节将临。客家人的春节是浸在酒里的。客家人爱喝酒,尤其爱喝客家民间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在客家看来,客家米酒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酒文化”。世代流传,已近千年。
酒,对于客家各种各样的宴会,不仅是必需品,而且是宴会的代名词。客家办宴席请客,不说
-
宁都客家民俗放异彩
-
作者:曾嵘峰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宁都石上民俗活动“帮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特约记者曾嵘峰摄
宁都县黄石镇中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在赣南独一无二的民间习俗,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村傩戏。该村每年都要举行两次表演傩戏的集会,第一次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六结束,第二
-
再走客家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周末闲暇,我决定故地重游,再走围屋!因为工作关系,我早已是花萼楼的常客了,每次到这里,我都要在楼上楼下转转,行走在烟影斑驳楼道,眸光随意停留于寸墙片瓦,沧桑感总是奔涌而来,残落的墙泥、灰垢的瓦片、静穆的古井、光滑的卵石,无不交叠着生与死、喜与泪、沉与浮、昼与夜的慷慨悲歌。几百年来,在每一个晨炊和夕
-
客家阿婆成开幕式主角
-
作者:毕国学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阿婆在大芬油画村分会场进行表演。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摄
【深圳商报讯】(记者 毕国学 通讯员 朱晨然 冼余汉)昨日上午,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隆重开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现场的艺术氛围浓厚,活动项目丰富多彩,人物写生一改往届邀请洋模特、时尚女郎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8位来自本土的客家阿
-
客家迎亲
-
作者:陈留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接亲,赣南客家人叫迎亲,男方叫“娶亲”,女方叫“过门”,在整个婚礼中是一个高潮。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简单的有两人抬的,中等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还有十六人抬的豪华大轿。兴国茶园的花轿是木制结构,一般选用樟木、梓木等木材。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
-
龙岗欲造深圳“客家之都”
-
作者:刘婷婷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不少碉楼、围屋等客家建筑年久失修缺少保护。周游 摄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据统计,龙岗客家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超过80%,且在非户籍人口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家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如何在发展中建设文化城区,近来,龙岗提出了弘扬客家文化,打造深圳的“客家之都”
-
人和款待《客家足迹行》摄制组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人和总会馆首长、侨联顾问、总领馆领导与摄制组成员及嘉宾合照。左起:彭书城、张冠荣、刘志明、梁国纬、伍璇灿、周国祥、林英麟、谭国材、黄志华、汤志平、李黎、孙宏峰。 (侨报工商记者陈勇青摄)
人和总会馆值理与领事黄志华(前右五)、摄制组团长汤志平(前右四)及成员合照。(侨报工商记者陈勇青摄)
【
-
族田与三明客家先民的家族保障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颜志文
现代社会保障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生活有特殊困难者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在古代,对于弱势群体,三明客家先民自有一整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家族保障则是其核心。
三明的客家先民家族保障开始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