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龙岗欲造深圳“客家之都”

龙岗欲造深圳“客家之都”

作者:刘婷婷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OD04版:龙岗视窗

【入库时间】20131120

【全文挂接】

【全文】

不少碉楼、围屋等客家建筑年久失修缺少保护。周游 摄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据统计,龙岗客家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超过80%,且在非户籍人口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家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如何在发展中建设文化城区,近来,龙岗提出了弘扬客家文化,打造深圳的“客家之都”的理念。

“打造‘六区一都’,实现‘生态龙岗,创业新城’城区定位的具体路径,建设文化城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和现代文化交融是龙岗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传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其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是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迫切任务。”龙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彭建安在一次会上这样表示。

客家文化保护 还有不足之处

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罗家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而建成的鹤湖新居,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历经200多年风雨,如今,这座静寂的古朴院落,成为了广东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历史、文化、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根据龙岗区统计,目前,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龙岗客家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超过80%,在非户籍人口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家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打造‘六区一都’,实现‘生态龙岗,创业新城’城区定位的具体路径中,龙岗在近来提出了打造深圳的“客家之都”的理念,意在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建设文化城区。

据统计,目前龙岗区虽有客家文化(文物)登记点500多个,政府公布文物点222处,其中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处,区级的有4处,规模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古民居有近160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有37处,集中的在龙岗、横岗、龙城等街道。

虽然龙岗一直以来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也推出了以客家人生活背景为基调的《大围屋》舞台剧,修缮了鹤湖新居等客家民居,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得到不断发展。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龙岗的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扬,也出现了诸多不足之处。

据记者了解,除了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少数较大的客家民居受到较好保护外,目前,龙岗大部分客家围屋因为年久失修,没有列入保护名录的范围,随着风雨侵蚀,墙体损坏严重。而随着这几年龙岗的开发建设,在城市更新中,部分老围屋面临着被推倒的危险。

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从全区的范围看,当下,投入用于传承和弘扬龙岗客家文化的经费很有限,甚至有部分经费未按时到位,“人力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如茂盛世居管理处一共才3名工作人员,且没有一人是懂文物保护工作的”该负责人介绍。

也有旅行社的负责人表示,目前,龙岗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推广还不足,“很多人知道梅州是客乡,他们会把客家文化提到旅游的重点推介上,但是龙岗缺乏相应的宣传,而围屋的经典配套设施也不足,当前很难吸引游客。”

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在一份情况说明上表示,目前,龙岗的客家文化还不曾被人熟知,原因在于宣传推介不够、扶持投入不足、联动发展不强和对外沟通不畅。

“龙岗客家文化基本处于形单影只状态,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没有实现联动发展,显现出人气不旺、后劲不足等问题。因受经费等条件限制,除少数客家音乐团体偶尔走出去开展交流演出外,与国内外其他区域客家文化交流沟通甚少。”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建研究中心 发掘客家文化

如何打造深圳的“客家之都”,日前,针对龙岗区提出的概念,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打造“客家之都”的概念和建议。

有学者指出,龙岗客家文化因地处类平原及客家、广府文化交汇区,故有其鲜明特色,如在“农耕授教”这个客家文化主流中,龙岗不少宗祠门楹很罕见地将重农重教与“重商”并论;再如龙岗客家民居与福建的围楼、梅州的围屋、江西的围寨不同,多呈“围堡”及“防御性”减弱、开放性较强的建筑特色。

学者建议,龙岗尽早成立龙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要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合作,采取“不增编不养人”、政府购买课题成果的方式运作。将龙岗客家文化与梅州、福建、江西、陕西等地客家文化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比较研究,选好切入点,着重突出龙岗客家文化的独特亮点,从而提升龙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客家文化氛围。

“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文化展现活力的基础,保护显得最为紧迫,要下决心保。”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岗必须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每年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古民居修缮,尤其要解决“旧改”与“文保”的矛盾。

有专家表示,要使客家文物点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

“一些比较大型的客家围屋,可以建成的博物馆,小型客家民居可调整为小型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或作为龙岗客家文化研究者和艺术家工作室来使用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修复古民居,使其成为旅店和餐饮店。”有业内人士建议。

“龙岗有200多处古民居,是龙岗旅游的宝贵资源,可以与全区旅游产业互通互融、联动发展,通过‘文物+旅游’的方式,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和魅力。”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先抓重点区域 力争3年见效

针对全区200多处客家文化(文物)点,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提出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先期抓住重点区域,加快制定发展客家文化的短期、中期、远期工作计划,力争3年初见成效,5年明显变化,达到尽快出成果的设想。

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设想,在文物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以围屋为主的龙岗“龙东”和以碉楼为主的龙岗“龙西”,可以打造成“现代化都市的活化石”;在坪地国际低碳城周边,其客家文化点可以包装推介成“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民俗明珠”;而在甘坑客家生态文化园片区,则可以打造“大都市家门口的后花园”;另外,沿龙岗大道两侧,在重点旧改项目中可以保留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一批古民居,将其打造为“城市化中的龙岗记忆”。

“要有智慧地引导旧改开发商保护古民居、利用好古民居,用不同的主题文化,进行重点区域的客家文物保护和开发,才可以奠定龙岗‘客家之都’的地位和龙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业内人士建议,随着龙岗展会和活动的活跃,龙岗的客家文化也可以适时推出系列活动进行宣传。“充分在高交会、文博会等国际展会以及在迷笛、热波音乐节和ATP、WTA重大赛事期间,组织古民居重点地区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交通等方面提供无缝隙服务,以实现事半功倍之效。”

有专家建议,龙岗可以设立每年一度的“龙岗客家风情文化节”等,并设置“赛龙舟”、“戏龙水”、“成人礼”、“婚庆展”、“包粽子”等民俗文化环节,在打造生动有趣的客家风情节庆活动品牌时,把龙岗客家文化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仪式元素发掘出来,加以放大和宣传,在深圳市民中形成“看客家、到龙岗”的印象。

?链接

改变使用形态 盘活客家建筑

当前,城市更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旺,那些如满天星斗一样散落在深圳东北以及大鹏半岛地区的客家围、广府围等本地区的乡土建筑代表,在当下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转型期,能不能有一条双赢之路可走?市、区政府要做些什么?针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也提出了大胆设想。

开发客家文化 3种模式可选

模式一:开发保护捆绑模式。将本更新单元片区的城市商业开发与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捆绑实施。谁开发这个片区谁负责整体修缮和改造予以保留的古民居基础设施,然后交由社区负责管理;或者由开发商负责赔付给业主,实施产权转移,保护下来后由开发商负责管理和利用。

模式二:社会资金保护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土建筑保护,政府给与一定的政策和优惠。如华昱集团曾经向龙岗区政府请示拟对大鹏半岛及龙岗区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与开发。

模式三:认养模式。借助开平碉楼的经验,采取了“认养”这种探索性模式进行保护和开发。

小型客家民居可作社区中心

在保持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大力整治周边环境,改善卫生、交通,适当改造内部基础设施条件。主要包括安装排水、排污系统,用现代化设备,改善室内条件,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进行必要装修,添置必要的家具。

在此基础上,将较大型的民居建筑开辟为社区博物馆、社区艺术休闲体验等不同的主题园(馆)区,将小型的特色民居开辟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康中心、社区图书馆,甚至几个馆合一的社区文化综合体,或者变成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有特色的民宿。

有专家还表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将部分乡土民居建筑作为廉租房租给外来工、学生等一些低收入者居住,由社区统一加强管理。这样既满足低收入者居有其房,又可延续民居建筑的生活常态,一举多得。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婷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