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界内”的客家意识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区福佬客族群意识之
-
作者:陈逸君
期号:第12期
来源:研究与动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认同 福佬客 族群意识 文化变迁
-
描述:“七界内”的客家意识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区福佬客族群意识之
-
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
-
作者:于佳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下洋 侨乡 客家 社会变迁 认同
-
描述: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祖籍地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下洋海外客家人与侨乡的互动,下洋侨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文化认同的转变,这种联系正在逐渐衰退。如何重构下洋侨乡与华侨
-
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信丰县田村为个案的调查
-
作者:陈文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认同 文化建构 族群关系
-
描述:,结合对赣南区域畲客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当代赣南畲族文化建构的几种模式,即文化移植式、就地取材式、恢复传统式。并对赣南畲客族群关系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当代赣南的畲族文化与
-
台湾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县造桥乡平兴村谢姓家族为例
-
作者:赖文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 认同 客家 造桥 家族
-
描述:的關係,在苗栗建立宗族。經由反覆進行的祭祖儀式,維持謝姓人對家族的認同,就在謝姓家族進行血緣在地化的同時,一群來自閩籍的謝姓人,他們的方言群也同步進行在地化。來自汀州的謝屋在這過程中,最終遺忘其「汀州」身分轉而認同「苗栗」。維持謝屋客家認同的除了宗祠和固定時間的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群汀州謝屋人居住的環境是在以四縣客家人為主的苗栗地區,因為四周相處的人大都是客家人,語言、信仰與祭祀活動都客家化,因此這群汀州人就一直留在客家認同的概念裡,也就是因為在地化所以謝屋的客家認同因而存在;反之如果這群汀州人若不是在苗栗發展,很可能這些客家認同就不會存在了。在祖籍認同層次談客家是沒意義的,重點應該是汀、潮、嘉、惠最後合起來透過認同回溯,而成為「客家」。汀州是客家?還是福佬?取決於他們所在的場域,汀州認同會因為其在台灣的處境不同,可以是福佬,也可以是客家。謝屋由「汀州」到「客家」的認同轉換,打破了過去「粵=客家」、「福=福佬」的刻板印象。關鍵字:汀州、認同、客家、造橋、家族
-
民进党客家政策的政治果效
-
作者:曾棠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运动 政策执行力模式 认同 族群意识 政治参与行为
-
描述:式」架構強調政策產出的初始動機,來自於社會民眾對現狀不滿而引發的情緒張力;第二、民進黨政府在客家政策實行後,得到客家族群在選舉上的支持,說明「政策執行力模式」架構中,政策執行的結果會「回饋」至政策產出系統。透過深度訪談與選舉結果的分析,本研究發現民進黨客家政策展現四大政治果效:一、「顯化」客家族群認同與「深化」族群意識,使客家民眾對自我族群身分在認同強度上的改變。二、客家政策的實施,使民進黨逐漸獲得客家群眾的支持與認同。三、拉引客家族群中,原先政黨認同程度較低、政治冷漠的「隱性」游離份子,對於其政治參與行為有所提升。四、客家政策的實施,使客家族群的「文化意識」覺醒,訴求政府對少數族群文化的保存,提出制度性的保障。
-
村落神祇的形成与庆典制度化:五华县安流镇神祇庆典的田野调查
-
作者:沈丽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祇庆典 家庭 祭祀圈 认同 分化
-
描述:几个要点。其一,神祇故事是家族村落发展的象征性资源;其二,不同层次祭祀圈和家族村落的不同发展态势紧密结合;其三,神祇庆典是家族村落内部多元力量的协调机制;其四,乡村民间宗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解决人生危机的虚幻的框架。
-
日常饮食、节日聚餐与祭祖供品:印尼峇里岛华人的家乡、跨文化
-
作者:罗素玫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饮食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跨文化元素 祖先祭祀 认同 印尼 峇里岛华人
-
描述:現上作一比較,並嘗試分析此一飲食現象的意義。祭祖的供品與節日中分享共餐的食物,由於既具有傳統供品之內容,還會加入與祖源相關的菜餚,因此在與日常飲食相互比較後,呈現出一種食物歷史與家族背景及文化認同之間,相互銜接的豐富意義。2010年,陳志明在有關泉州印尼峇里島華人歸僑移民社群飲食的探討中,提到移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裡,具有一種「家鄉」的想像在其中,在此同時,移民後的文化會重新扎根,並在新的環境背景下,再銘刻於新的時間與空間脈絡之中。在峇里島華人社會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移民文化的再銘刻過程?在此,峇里島當地特殊的時空背景,包括有印尼國族意識與文化的同化力量,以及1960年中期之後華校關閉與華人接受國家教育中的教化融合,同鄉社團與其他華人組織被禁,因此,家庭成為華人味覺與認同最直接且唯一的場域。然而,經歷30年的禁制之後,在1998年開放政策下,這一場域是否仍然存在著「家鄉」與「認同」的意義?
-
关于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本土音乐 音乐教育
-
描述:本文以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开设客家山歌课为切入点,就地方高校本土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对制约本土音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实践经验,从而完善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