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农耕礼俗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谢文娟
客家农耕礼俗起源甚早,它形成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它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善良、虔诚、朴实的民风民俗。随着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客家地区形成了以下各种形式的农耕文化礼俗。
打禾秧礼俗
在客家农村,每年清明前就会进行早
-
惠阳筹建博物馆民俗古物抢先看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何伟光介绍征集举人牌匾的情况。
加工花生油的木榨重达1000公斤。
用来采摘果子的沙梨篓。
第一间收藏室摆放了各种器皿。
百年雕花木床。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王品端
为筹建区博物馆,惠阳区向社会广泛征集客家民俗文物,目前已收集到280多件。昨日,《惠州
-
客家医药给健康把脉为百姓造福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上犹县中医药世家传承人正在钻研古籍医书。
上犹县中医药世家传承人典藏医学古籍。
张鸣文/图
上犹县客家医药源远流长,当地群众自古都有传承研习传统医药文化的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主要以师学相传民间草药认知为基础、以口传心授民间医药说唱诗歌为理论、以世代相传手抄秘方为蓝本等形态流
-
甑笊舞:客家风情的别致演绎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甑笊舞表演。肖继岳摄
□卢晓炜段观连
“吃茶要知茶家事,吃酒呀,吃酒要知酒根源!吃茶呀,要知茶家事,吃酒要知酒根源——要知酒根源啰……”近日,在于都县银坑镇山下社区,20多名身穿红边黄色艳丽客家服装、头扎绸缎头巾的男子和着唱词起舞。“船歌”赞太平,热舞迎盛会,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甑
-
月入过万高薪背后是“高辛”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日前,几位工人在安装市区人行天桥的扶手电梯。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城市的天空朦胧亮,有一群人开始忙碌起来,骑着电动车在城市穿行。
他们是重体力劳动者,有些人月薪过万。这些高薪的异地务工人员朴实、低调,他们对于常年风吹日晒、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对尘土飞扬的工作环境毫无怨言。他们希望的是,揣着厚厚的
-
客山客水客家围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龙南燕翼围一角。
龙南关西新围全景。
上世纪初,广东一名叫罗香林的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客家源流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客家”这个概念。从此,分布在赣闽粤边际地区的人,以及与之有着血脉渊源的世界各地的一部分人被叫成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相对概念。古时,这带属南越,生活着大量的赣虞人及其后裔。东晋末年
-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饭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
-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
-
客家蓝衫--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压题图片:台湾职校生创意设计的客家女性“蓝衫”
女装"大襟"
男装"对襟"
男装"琵琶襟"
[服饰]
提要: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习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服饰和客家意识等。千百年来,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保留有千年
-
流淌在血脉中的客家符号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尽管,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但在迁徙中,总有一些东西让客家人坚守,成为流淌在血脉中永恒的符号。
祠堂
赣、闽、粤相交的青山绿水间,是客家的主要分布区。走进这里的每一个村镇,可以看到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祠堂,它们虽然因岁月的冲刷有的破损或斑驳,像老人倔立在风中,但从它们建筑的精美,我们仍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