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24)
报纸(6267)
图书(1652)
学位论文(1257)
视频(476)
会议论文(347)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24)
报纸 (6267)
图书 (1652)
学位论文 (1257)
视频 (476)
会议论文 (347)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90)
2014(12481)
2012(1310)
2011(1294)
2009(694)
2008(570)
2006(187)
2004(126)
2003(91)
2002(4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6)
梅县侨声(102)
龙岩学院学报(88)
农业考古(83)
客家(74)
大众文艺(51)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
中国经济快讯(1)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学童氟化物使用及口腔保健行为现况之相关因素探讨-以台湾地区
作者:孙曼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腔保健  氟化物使用  洁牙习惯 
描述:(包括學校執行者)普遍對氟的使用並不十分了解,是否在執行上有影響;因此探討學童目前的潔牙習慣及氟化物之使用現況,以作為衛教推廣的参考實為必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1)學童氟化物使用現況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作者:暂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险的成因、特征与表现形式、管理现状以及新兴市场及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就如何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体制所造成,这些不合理的体制包括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除了体制性的原因,信贷资产又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自身和银行自身的影响,由此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对较差的局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有征状,如形成的多因性与承担的集中性、形式的隐蔽性与量的叠加性、主体的缺位性和化解的单一性等,中央银行近几年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管开展了有益的探索,1996年《贷款通则》正式生效,1998年初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实施增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特别是1998年5月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突出主营收入在还款来源中被视作第一来源,将风险法覆盖从贷款发放到从帐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此相对应,各商业银行也积极投入到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使风险管理由规范上升到实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信贷资产质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制度化、系统化,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风险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不当等。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新兴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及内部寻找对策。纵观新兴市场商业银行所走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营成功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均来自于严密的组织结构、正确的信贷政策与导向、严谨的信贷程序,以及横纵双向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作为西方商业银行,虽然其外部体制及内部机制与新兴市场的商业银行有很大不同,但其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运用计量统计学(如CART、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等)的技术方法来估计和确认信贷风险方面的独到之处。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自外部看,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断完善财政收支体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从内部上看,要调整信贷部门的组织架构,分别建立分析、授信、放贷和跟踪等系统,并附予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职能,扩展风险控制的行业分析和量化分析基础,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新近下发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监控,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跟踪抑制信贷风险。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描述:析使用。採用SPSS 12.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適合度檢驗、描述性統計和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樣本772人當中,在次年一年中有因糖尿病相關疾病使用住院服務者共160人,佔20.7%。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包含用藥情形、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樣本當中有用藥者佔73.3%,在健康行為方面:有運動習慣者佔39.9%、有飲食控制者佔65.8%、有控制體重者佔23.5%、不抽菸者佔71.2%、生活規律者佔39.4%。上述五項健康行為全部執行者佔8.8%;執行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6.5%、21.5%、22.3%、20.6%;不執行任何健康行為者佔10.2%。保健行為方面,有做視網膜檢查者佔39.4%、有做腎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篩檢者佔43.1%、有量血壓者佔92.5%、有驗血糖者佔81.9%、有做血酯肪檢驗者佔57.5%、有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者佔23.3%。上述六項保健行為全部執行者佔 5.4%;執行五項、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7.9%、24.6%、26.7%、14.1%、7.8%、不執行任何保健行為者佔3.7%。双變項分析發現年齡、籍貫、居住城鄉別、收入、共存疾病數目和共存疾病有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中風、糖尿病罹病年數、運動習慣、飲食控制、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累計保健行為總分和前一年住院,對住院服務利用有顯著影響。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即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32-0.987)。年齡55-64歲(勝算比2.212;95%信賴區間1.194-4.098)和大於75歲個案(勝算比3.193;95%信賴區間1.503-6.780),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40-55歲個案。外省籍(勝算比3.345;95%信賴區間0.999-11.203)和其他包括原住民和金馬籍(勝算比3.574;95%信賴區間1.056-12.095)的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客家籍。收入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收入越高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72-0.961)。前一年住院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前一年未住院的個案(勝算比2.950;95%信賴區間1.947-4.471)。結論:本研究發現樣本因糖尿病相關相關原因住院率為20.7%,大約每五位糖尿病患就有一位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
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郑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术教学  武术选项课  赣州市  普通高校  教学现状 
描述:育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递和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武术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根本途径。特别是高校的武术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其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当地保存着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赣州市5所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各个高校武术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访谈。文章了解并分析了目前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基本教学资料配备以及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并对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科研状况及对当前武术课现状的评价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了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的喜爱、对武术的认知渠、学生选修武术课的目的动机、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满意度情况,还通过实地观测和走访掌握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设施状况。最后,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总结为:一、目前赣州市高校的武术课的课程教学理念落后,还停留在十年前的层面,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整体规划但过于粗放,的,缺少长远统筹。各学校教学内容安排过于随意,课程结构过于单调,武术课程安排有待精研和细化。二、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年龄结构和教龄结构虽然总体状况不错,但其中也透露出年轻、教学经历较少的教师数量过多的情况。武术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技术职称和专业资质等方面也亟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三、由于对武术教学因素中的教师、教学内容、场地设施、教学方法等的不满意,加上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辅导和外部影响,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不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学习武术的积极较差。四、虽然近年来赣州市各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上加大了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但是在武术场馆的建设方面投入力量相对较小。各高校武术教学场地规模偏小,室内武术场地受面积和数量的影响使用率不高,场馆设备相对陈旧,影响到了高校的武术教学水平。给出如下建议:一、创新课程改革理念,强化武术课程改革,打破封闭的教学思路,将武术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合理有效的延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二、加强武术师资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武术教师的理论素养。三、重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改革武术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评价,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武术学习成果。四、加大资金投入,抓住赣州市加强市政建设的有利时机和江西省十四届全省运动会开办的良好契机,在统筹规则体育场馆建设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考虑武术场馆建设和改造。
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对策研究
作者:钟丹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  客家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学校缺乏对公用经费的使用权,公用经费的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br> 研究表明,为推动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可考虑的财政保障对策是:(1)完善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梅州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何怡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  品牌营销  可持续发展 
描述:,使乡村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br>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大方面的含义,一是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农村的产业升级、发挥和增强农业的多种功能已成为现实的需要。<br> 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br> 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并对全篇所涉及的内容做简要的交代。<br> 第二部分为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研究。该部分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明确本文是使用乡村旅游广义上的概念。其次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旅游发展要符合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乡村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二是社区参与理论,即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开发,构建社区内各参与主体双赢的一体化利益格局。三是旅游扶贫理论,即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贫困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四是体验经济理论,即充分考虑乡村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充分发挥体验经济的互动性和高增值性,以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从而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br> 第三部分为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该部分深入分析了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s)。<br> 第四部分为梅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该部分研究了梅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指出在推动梅州旅游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应当维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长久利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友好型、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品牌营销、开发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等。<br> 第五部分为论文结语。本文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乡村旅游更是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梅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认清其所拥有的优势,也要正视其所处的劣势,积极去克服不足,加以完善。通过各方的多种努力,推动梅州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br>
赛夏方言的比较词汇
作者:Paul Jen Kuei Li  期号:第2期 来源: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ŋ>ŋ; *N, *n>l; *l, *R, *z>L; *s, *S2, *θ, *H1, *x1>h; *S136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
作者:李壬癸  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β, σ, r(z或I),丙個邊音1, L,兩個半母音w, y,六個母音i, ә, a, æ, œ o æ與œ通常都出現在喉音?或h的緊鄰。此外e母音極少見,也未見有與其他母音對比的例子。因此,母音系
个性底片:不见瑶池水,但有万绿湖
作者:茹翌  期号:第9期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赏心悦目,还有风味十足的客家风情更是让人感到亲切无比……而最让我钟情的还是那风情万种的万绿湖。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她有高原湖泊的秀丽,但没有高原的交通艰难和气候寒冷,亲临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这里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被称为“天上瑶池”。 因高空俯视整个湖呈“万”字形,且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 “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万绿湖最妙的就在一个“绿”字。站在万绿湖码头眺望,只见万绿湖碧波荡漾,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像翡翠那么碧清,似水晶一般透明,如云烟一样飘逸……万绿湖的湖水颜色碧绿,由近到远逐渐转淡:墨绿、深绿、浅绿、淡绿……远望湖心,仿佛身在“绿色海洋”之中。万绿湖的水,真绿,绿得晶莹,绿得透彻,绿得如此迷人!风静,绿得有点深邃又有点哲学;风动,绿得有点天真又有点纯洁,它溶解了周围青山所有的绿,它化入了天空所有的蓝,它沉淀了河流所有的清。极目所见处处是绿,一年四季时时皆绿,令人顿时心旷神怡。 “一泓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翠屏。”万绿湖的美景也是名不虚传。坐在游轮之上,在青山绿水中畅游,两边的美景一一映入眼帘。周围郁郁葱葱的小岛,好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把万绿湖搂在怀里,缠绵、婉约……大自然为何对万绿湖如此偏爱!汇聚了它所有的神奇秀丽,蓝天白云下,奇绿夹岸,碧水萦回,青山簇拥着绿水,绿水浸润着青山;湖中的绿岛,此刻更显得玲珑别致,饶有意趣,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奇妙,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憧憬。游轮的乘风破浪,使风轻拂过我的脸庞,牵动着我飞舞的发丝,望着这眼前的美景,我不由得陶醉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绿湖的水,更是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妙。水的素洁,她没有一丝污染,反而能将万物洗涤。就像包拯这样百姓心中的青天,公而忘私,用自己的两袖清风去感染他人。水的娇柔,她外表坚强,内心却无比娇柔。就像武则天这样杰出的女英雄,用她那双批过无数奏折的手,抚摸着光滑的无字碑…… “万顷碧波斩不断,一湖清水一湖情。”万绿湖固然美丽,但她那370平方千米的浩渺碧水,更让我知道了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境界,她只有一个目标:团结合作,闯出一片天地。 在游览万绿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悟,我们全市文学社的同学们也不正如这万绿湖的水吗?我们团结,我们互相帮助,我们的友谊纯洁无瑕。我们把我们的情谊,永远地留在了这镜花水月般的人间仙境——河源万绿湖! 【简评】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文章就像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韵律悠扬,婉转飘逸,使人想闻“歌”起舞;文章又像一位多情的清纯少女,柔情似水,花枝招展,让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文章又像一条珍珠项链,把古人的结晶——诗词点缀其中,熠熠生辉,让人赏心悦目。 文章构思新颖,以诗词为线索,融情于景,让人身临其境;文章立意深刻,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山水的同时,又让人感悟到人生哲理,受益匪浅! 文章美中不足的是引用他人资料稍多,尽管自然合理,但也会让人误解,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指导老师: 甘逸)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描述:观、烹饪观、烹饪技巧、食疗理论及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艺术审美等精神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饮食文化必会与人类相伴始终,它永远不会脱离人类的文化和生活,只要人类生生不息,饮食文化也将生生不息。不管从时间的层面,还是从空间的层面看,饮食文化都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饮食文化会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传播并发生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特别是代表汉族饮食文化大成的各个地方菜系,已经成为中华饮食发展的主要支柱。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由占人口90%以上的汉民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正是由于历史上在中华大地生存和繁衍的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中国饮食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于今蔚为大观。川西地区是古蜀故地,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川西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历史上川西民族地区中的民族流动和更替十分频繁,经过长期的发展,川西地区成了藏族、彝族、羌族的重要聚居地或主要聚居地。从历史视角看,川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受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往往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不管是在主食、副食,还是饮料及饮食风俗上,川西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在与其他各族的交流中,尤其是与汉族饮食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川西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起源并发展于成都并享誉世界的川菜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发生交流,这种交流使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族的生活,也使更具有普适性的汉族饮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这是值得民族学者加以重视和研究的。目前我国研究饮食文化的专著和书籍繁多,‘以猎奇为目的研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亦不少见。但从民族学的角度,专门以少数民族与具有特色的汉族地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为研究对象的还较少。本文就是从川西少数民族与以川菜为代表的汉族饮食文化交流和变迁的角度,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变迁,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并使之不断创新发展。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导论主要是介绍研究源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文中的一些概念作出界定。第一章“川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在总结川西藏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论述了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分析了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说明川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受现代饮食结构及饮食观念的巨大影响。第二章“成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主要论述了立足于成都的川菜菜系的形成发展,及成都饮食文化的特色,并结合独具特色的成都客家饮食文化和藏族、回族等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表现和变化,说明了不同民族、不同民系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融汇是饮食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第三章“川西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解析”主要以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论述了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解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诸要素。第四章“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价值”,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怎样保护与发展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特别是利用与旅游业、影视传媒业、图书出版业相结合的发展,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最后的结论是:川西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川西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对少数民族的饮食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川菜系饮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也对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