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97)
期刊(372)
学位论文(174)
会议论文(17)
视频(15)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97)
期刊 (372)
学位论文 (174)
会议论文 (17)
视频 (15)
图书 (3)
按年份分组
2015(15)
2014(403)
2013(87)
2011(90)
2010(93)
2009(56)
2008(53)
2007(30)
2004(8)
按来源分组
其它(189)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科技风(1)
音乐探索(1)
民俗曲艺(1)
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1)
艺术探索(1)
林业科技(1)
广西纺织科技(1)
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
作者:李小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客家方言  语法  虚词  语义功能  语法化  探源 
描述:六章,第一章是结构助词,主要讨论作定语标记、转指标记、状态词标记和补语标记的助词及其来源,分析“得”字的结构及其性质,并对汉语能性“得”字后置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二章是体貌助词,考察各种体貌的表现形式
客家人的奶名
作者:钟声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过去的客家人与现在一些农村的客家人中,被长辈取奶名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种独特的生活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特征。 客家人的奶名是很丰富的,取材广泛,多种多样,但也有规律可循,即贱化的特征
岭南遗风 华夏正声——论岭南筝派
作者:陈蔚旻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筝派  岭南古筝流派  岭南古筝学派 
描述:础;3)鲜明的地方风格;4)突出的代表人物。文章通过对流派中不同乐种从历史源流、曲式结构、记谱法与调式、演奏模式、乐器形制五方面分析论述,提出确立岭南古筝流派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提出确立岭南古筝学派
试问土楼“深”几许 ――评胡大新《永定客家土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关于客家土楼的文章,称得上汗牛充栋。研究文章自不必说,诗歌散文、民俗考据、歌舞影视,从不同侧面探寻了客家土楼的奥秘,展示了客家土楼的风采,坚挺着客家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且长期从事客家土楼研究的胡大新,新近推出的《永定客家土楼研究》 论著,是一本较权威论述永定客家土楼的起源、发展历
客家文学的张力一旦拉开…… ――读钟俊昆《客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按约定俗成的理解,客家文学只能是客家文化这一源头的支流。近年来在学术界,对于客家文学的命题颇有争议。何谓客家文学?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宽泛的,认为凡是客家人写的文学作品都应算是客家文学;另一种是狭小的,认为只有客家人在客家地域写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是客家文学。 台湾诗人黄恒秋先生、广东学者
信息传播:文化变迁的动力——对赣南两个围屋的民族志调查
作者:曾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息传播  文化变迁  客家文化  赣南围屋  民族志 
描述:的重建。借用人类学、社会学惯用的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考察特定族群文化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发生重大衍变的问题,在现象的描述中总结规律,揭示信息传播在文化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以期
海岛型文化生成、扩散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作者:彭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岛型文化  文化生成  文化扩散  涠洲岛 
描述:为加强对海岛型区域文化生成、扩散规律及其区域效应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地理学理论,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海岛文化的研究进展及区域文献相关研究,然后选取广西涠洲岛为案例地,以文化地理学、文化人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里的精神世界,以期建构“红色娘子”的结构性形象。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央苏区“红色娘子”在国家制度范围内参与了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往女性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人”的权与责,但她们在
培田村落及建筑研究
作者:林晓蓉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村落  培田民居  客家民居  建筑形式 
描述:村落形态、建筑特征、建造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软件模拟的手段,用现代技术的方法研究民居的物理环境。 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首先,对培田村进行基本介绍,其次,在此前提下分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
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宁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民俗文化  现代化 
描述:的经济、结构安全和构造简单,因此曾大量建造圆形住宅。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日渐清晰的方位观念、次序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圆形住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方形住宅出现了,其后圆方形住宅共存,继而在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