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1)
报纸(57)
学位论文(49)
图书(7)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1)
报纸 (57)
学位论文 (49)
图书 (7)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88)
2012(21)
2011(15)
2009(13)
2008(10)
2007(7)
2006(2)
2004(2)
2003(1)
199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0)
客家研究辑刊(8)
嘉应学院学报(3)
社会科学杂志(2)
厦门文学(1)
南国红豆(1)
江西社会科学(1)
前沿(1)
读书杂志(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
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作者:靳阳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学  北宋时期  客家文化  畲民汉化 
描述:、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 本文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与福建的交通路线对历代南迁入闽移民活动的基本方向与走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南迁入闽的北方汉人基本从闽北进入福建。闽西始终处于国家权力扩展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描述:时被表达为从“民系”论剑“族群”论的转换。 本论文一方面支持以上的这儿年在中日美产生的客家族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认为目前的客家族群研究有几个不足点。(1)目前不少客家研究陷于严重的地域主义。虽然一些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描述: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
紫金污染门背后的一张张脸谱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华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地在事发九天后的12日才向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公布,难免让人疑窦丛生。当然,强调一下,根据2009年制定的《福建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何时公布以至于是否公布环境事件,那都是政府的权力,旁人无缘置喙
为人勤俭 为官廉明 ――客家人的为人为官之道
作者:温国能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在几千年的颠沛流离中经历了国亡家破之痛,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深尝风刀霜剑之苦,加上疫疠疾病,或家破人亡,或亲人仳离,在生存斗争中,除了团结互助,甘苦共尝之外,尤其悟出了一个真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勤与俭的精神。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以儒家为核 心,而这一批离乡背井的中
摆五方――千年客家古村祭宝记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曾凤清 本报清流记者站 邓文桂 文/图 [核心阅读] 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五。这是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一年一度祭祖的大日子。 赖氏祭祖与别处不同,他们不在祖庙宗祠,也不摆祖先牌位,而是在古戏台的广场,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摆起五张桌子,供奉起一件件祖先传下来的古董
不能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作者:陈季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乡野文化记忆 陈季冰 上海媒体人 我出生、生长和生活于上海,当然自认为是一个上海人,并引“海派文化”为豪。但如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不在上海本地,我父母年轻时从邻近的江苏省海门县来到沪上,因而我也总是将海门人氏视为自己的“同乡”。 虽说这两种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在强度和深度上经常呈现出
莫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笔谈】 陈季冰 作者陈季冰,上海市徐汇区人。著名媒体人,《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本文选自其“乡野文化记忆碎片·之三”《 系客家人》。 提示:客家文化它不像书法、昆剧或徽派建筑、杨柳青年画那样,属于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门类;它实际上是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它的保护和传承也只可能融会于日常生
异质语言文化的相遇和融会:圣经中译本研究
作者:赵晓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文化  相遇融会  圣经中译 
描述:和能力都极大提高,才可能创造和建立有别于其他宗教、反映其本身特质、便于中国人理解和信仰的基督宗教语境和话语体系,才可能出现对基督教圣经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的白日升译本。通过对天主教白日升译本的修订、发展
客家文化的自觉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编者按 广东是中国客家第一大省,拥有近3000万客家人。而客家文化作为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之一,研究者历来众多。在广东本地更不乏长期孜孜不倦致力于其中者。本期向读者介绍两部由广东本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梳理客家文化的学术著作,希望了解客家文化的读者,或许可通过这两部著作,窥一斑而略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