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为人勤俭 为官廉明 ――客家人的为人为官之道

为人勤俭 为官廉明 ――客家人的为人为官之道

作者:温国能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六版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在几千年的颠沛流离中经历了国亡家破之痛,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深尝风刀霜剑之苦,加上疫疠疾病,或家破人亡,或亲人仳离,在生存斗争中,除了团结互助,甘苦共尝之外,尤其悟出了一个真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勤与俭的精神。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以儒家为核

心,而这一批离乡背井的中原人从自身的经历中更加强和发展了儒家文化的某些元素。其中就突出了勤俭的品德。客家人牢记一个格言: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勤俭从一开始就同廉政联系在了一起。上杭才溪人说:“春天一镢头,秋天一碗头”。收获从来就青睐勤劳人家。“只要功夫深,黄土变成金”。生活充裕了,衣食不愁了,贪腐就缺乏必然的基础,勤俭人家都讲究“知足”,恪守“知足常乐”的信条。

再说俭朴,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有人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着几十年,没有多享受一点,不值!但客家人认为,人生价值更在于付出,在于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施比受更为有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次某客家演员得了五千元的奖金,她送给了外婆,外婆十分高兴外孙女有了出息,她本不需多少花费,就把这五千元给了刚考上大学的小孙子,小孙子学费有了着落,高兴得连蹦带跳起来。五千元,一人花了,幸福的仅一个人,而这位演员却让三个人感到了快乐和幸福,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

客家民间长期流传包拯的故事,舞台上各种剧都演包公戏,还流传许多包拯的传说,文人也写下许多包公德政的文字,客家人爱憎分明:爱清官,憎贪官。

客家多清官,翻开《上杭县志》,这个千年古县载入史册的勤政廉明的官,知县以上就有50余位。

例如正气凛然的福建水师提督钟宝三,他十八岁就投笔从戎,在边关斗敌寇,屡建战功。在狱讼中疾恶如仇,镇压了鱼肉百姓的豪强恶霸,为民除害,大义灭亲,亲自下令将有命案的儿子就地正法。

再如不拿薪金的县长傅柏翠,他两次东渡日本留学,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土地革命中,他带头分自己家土地,抗战时期,为了支援抗日,在宁化当县长任内分文不取,薪酬全捐给了救济院。

在上杭民间,更多传颂的是客家名将刘永生将军的故事。他出身穷苦,少年时上山烧炭,青年时期参加革命,转战于闽粤赣边区,人称“游击大王”。建国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他一生爱民如子,刚正不阿。三年困难时期,为民请命,上书直谏,冒着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风险,也无怨无悔。老百姓赞扬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勤政廉洁的楷模。

持家勤俭,治政廉明。客家人深深懂得,勤俭也好,廉明也好,其思想根源乃是善良。即孟子所说的,保持一个善心,“人之初,性本善”“贤能者勿丧耳”。今年七月,余秋雨先生参观完永定“土楼”,思绪万千,感慨多多。他把客家的土楼文化归结为一个“善”字,以为从善出发,可以生发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来。心有良知,视百姓为亲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把百姓饥寒视同切肤之痛,当然有高度自律,不敢贪、不能贪也不想贪了。这是一个比法律法规更高的思想境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客家伟人孙中山的一生理想。余秋雨也认为,客家人就因为“行”,跋山涉水,严寒酷暑、狼虎虫蛇,在度过万水千山,千难万险的“践行”中,即在伟大的实践中进一步悟出“天下之在道”在于一个“公”字,为人做事处世必须公正、公平,不得偏私邪恶,这个“天下为公”的理念已融入客家人的魂魄。

爱清廉之官,憎腐恶之辈,客家人旗帜鲜明。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在上杭讲学,倡导“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开发人类本身“良知良能”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时值大旱,王阳明应广大农民要求筑坛祈雨,果天从人愿,几场透雨解除了旱情,获得了丰收,加上迁筑浮桥等许多为民举措,深受百姓爱戴,客家乡亲特选址建“阳明祠”“时雨堂”纪念这位知名哲学家、教育家。

而对于秦桧这类贪腐之奸臣,人人为之发指。据资料称,全球近亿客家人,没有一个以“桧”命名者。苏维埃时期才溪人民制定惩贪条例,规定贪污500大洋者枪毙,贪污100大洋以上者坐牢,100大洋以下者强制劳动半年。令行禁止,当即将作恶多端,私吞大量银两,民愤极大的混入赤卫队还当了大队长的林祖光就地正法。一时苏区上下肃然,干部廉洁成风,公私分明,大大提升了战斗力。

如何使好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客家人有自己的一整套做法。从娃娃时起,就告诉他们不可贪小便宜,“还小偷针,长大偷金”,“便宜莫捡,浪荡莫收”(浪荡:指不明不白的财物),一首首童谣,一个个故事,把好思想渗入到娃娃的血脉之中。稍长,就引导我们的后代接触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客家知识界最喜欢的诗歌之一,文天祥的《正气歌》,尤其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警句,一辈又一辈的座右铭:要学文天祥,一生读圣贤书,以古人的道德风范照亮前面的人生之路。不管有多强的本事,不管多大的官,只要是贪腐,客家人就一票否决。

客家人认定:人品的高下,金钱是个考验,是一块无人可以逾越的试金石。凡贪钱者,不可能当一个好官,“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几千年的史实一再昭示:政治的清正廉明与否绝对是关乎民族盛衰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决不可等闲视之的。人民的江山谁主沉浮,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闽西是客家民系诞生之地,跑遍闽西七县的各大公园广场,让人思悠悠千载者就是龙岩人民广场的《公正在》,为什么人们在塑像前扼腕再三,盘桓不去,因为老百姓对于国家最高的期望之一就是“公”――公平,公正,公生明,廉生威,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官吏实践了这一条,也从这一公式中尝到了甜头,享受了为政廉明的快乐。(作者系龙岩市纪委副书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