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50)
期刊(345)
学位论文(61)
图书(51)
视频(15)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850)
期刊 (345)
学位论文 (61)
图书 (51)
视频 (15)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5(15)
2014(494)
2013(180)
2012(164)
2011(158)
2010(126)
2009(65)
2008(67)
2007(24)
2005(6)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93)
深圳特区报(18)
客家研究辑刊(7)
广东农业科学(2)
神州民俗(2)
对外大传播(1)
福建史志(1)
闽南风(1)
老人世界(1)
东方艺术(1)
客家农耕礼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谢文娟 客家农耕礼俗起源甚早,它形成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它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善良、虔诚、朴实的民风民俗。随着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客家地区形成了以下各种形式的农耕文化礼俗。 打禾秧礼俗 在客家农村,每年清明前就会进行早
澳门行·汀州风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刘少雄 文/图 欢庆的锣鼓敲起来,吉祥的雄狮舞起来。 7月25—27日,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披上了节日的彩妆,两岸四地客家儿女欢聚于此,叙客家浓情,品特产小吃,赏各地歌舞,襄发展大计……作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新的沟通平台,由超过20个客家社团联手打造的“第二届澳门客家文化
房梁·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梁”是客家民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上梁”,是客家建房最隆重的仪式。 家里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层楼砌好时,父亲把大大的红花缠在粗大的梁上,壮实的乡亲喊着号子,把梁高高地架了上去。立时鞭炮轰鸣,喜气盈门。 这是孩子们的开心时刻。男人们站在梁上,将点心糖果一把一把撒下来,全村的小伙伴
梅州雁洋镇桥溪村:再现客家建筑古韵
作者:范琛 袁丁 柯鸿海 翁尚华 许国义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民居。资料图片 从梅州著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田景区驱车入山,盘旋走过一段段蜿蜒曲折的山路,约十分钟光景,就到达桥溪古韵景区。 据了解,桥溪村是梅州
英德蓢新:客家古村莫雄故里
作者:焦莹 范桂典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英德市望埠镇西南面的北江畔,有一条并不起眼的传统小村庄——蓢新。蓢新不显山露水,却有着不简单的历史文化底蕴。从青石阶路到瓦窑群,从客家风格的祠堂,到祖籍于此、叱咤北江的革命将领“莫大哥”(莫雄),古老的历史文化,给这个原本平淡的小村披上了神秘外衣。随着岁月的流逝,蓢新人逐渐搬到异地,原本的旧村
客家人,我们共同的名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寻根谒祖,千里还乡。8月14日上午9时,位于赣县的江西客家博物院迎来了上百名来自台湾的客属宗亲。 尽管云厚天低,雨滴飘洒,但未能挡住他们在“客家摇篮”赣州祭祖的热情。 赣州是台湾客家乡亲的原乡故里,从赣州漂洋过海迁移至台湾的客家子孙数以百万计。 乡音难改,客家情深。借着此次在赣州参加第六届海峡
客家米酒趣谈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 何志溪 又是一年春节将临。客家人的春节是浸在酒里的。客家人爱喝酒,尤其爱喝客家民间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在客家看来,客家米酒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酒文化”。世代流传,已近千年。 酒,对于客家各种各样的宴会,不仅是必需品,而且是宴会的代名词。客家办宴席请客,不说
客家儿童入学仪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先进 历经沧桑的客家人,推崇师道的信念由来已久,可追述到中原文化。最早的客家先民迁徙到石壁一带,也带来了至圣孔子的伦理道德即儒家思想。“忠君、孝亲、尊孔”为本的思想体系,与客家先民的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为使这些礼教提倡代代相传,客家人尊孔、尊师、重教非常虔诚,要求儿童都必须入学,
痴迷客家文化的客家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燕特约记者朱建华 叶林是一个唱着客家童谣、看着赣南采茶戏、吃着黄元米馃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赣南客家人。“这辈子我是为客家文化而生的。”近日,记者采访叶林时,他这么说道。他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穿梭于村落屋场小院、乡间田野,听当地农民唱山歌、讲故事,收集整理各种客家文化资料,让《客家白鹭古村》《
再走客家围屋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末闲暇,我决定故地重游,再走围屋!因为工作关系,我早已是花萼楼的常客了,每次到这里,我都要在楼上楼下转转,行走在烟影斑驳楼道,眸光随意停留于寸墙片瓦,沧桑感总是奔涌而来,残落的墙泥、灰垢的瓦片、静穆的古井、光滑的卵石,无不交叠着生与死、喜与泪、沉与浮、昼与夜的慷慨悲歌。几百年来,在每一个晨炊和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