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509)
报纸(6263)
图书(1517)
学位论文(1261)
视频(411)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509)
报纸 (6263)
图书 (1517)
学位论文 (1261)
视频 (411)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4(9530)
2013(1277)
2012(1310)
2011(1286)
2010(1126)
2009(697)
2006(182)
2005(84)
2004(125)
1999(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66)
澳门日报(121)
源流(50)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4)
西安社会科学(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
作者:李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茶业  发展 
描述:势产业之一。广西茶业要发展,提升广西各产茶区的历史文化知名度是关键,这能大大增加广西茶叶的产品附加值,摆脱广西茶叶质优价低的尴尬局面。 对建国前广西茶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著不多,本文认为广西茶业的发展与茶叶生产技术、茶叶利用方法的南传有很大关系,因而本文把建国前的广西茶业与自然条件、军事、政治、生产技术、商品贸易、文学活动、民俗、宗教、移民等方面联系起来,探究建国前广西茶业萌芽和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力图为当今广西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广西适合茶树生长、传播和种植的自然环境,指出广西发展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第二章介绍、分析、评价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的萌芽与发展。本文把战国至隋朝时期定为广西茶业的萌芽与缓慢发展的时期,战国的楚、统一的秦朝、偏安的南齐、短暂的隋朝都是借由军事行动和政治号令把茶文化普及至广西境内的传播者。本文把唐朝定为广西茶业的兴盛期,在这一时期,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普及,广西的象州茶被陆羽《茶经》列为全国名茶,广西地方官吏教授当地居民植茶牟利,曹邺在广西北部实践、传播陆羽的煎茶法,唐政府根据广西茶业情况在广西征收一定茶税,这些都说明广西茶业在唐朝时候紧随全国步伐已经兴盛起来了。本文把五代马楚时期定为广西茶业的继续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马楚统治下的广西北部和湖南一样实行重视茶业、休养生息的国策,桂北产的茶叶还参加了马楚对南的茶叶贸易。本文把宋朝定为广西茶业的繁荣期,在两宋时期,宋朝时气候的转冷、宋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争都让广西因祸得福,广西的邕州、横山寨成为西南茶马贸易的主要市场,静江府修仁茶成为茶马互市中广西茶的主要品种。本文把明清时期定为广西茶业多元化发展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期,广西茶叶品种繁多,有些茶类还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广西名茶的数量增加了不少,广西各地的土茶也大量出产,广西还是粤、湘、赣商帮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要区域。第二章梳理了广西茶业发展的历程,扼要的概括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发展的原因。本文在第三章中依据笔者对历史时期(主要为明以降)广西茶叶生产演变的观察和思考,大胆提出并分析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第四章主要是介绍广西所特有的茶文化,在该章中,笔者详细描述了广西境内与茶紧密相连的各大名泉,简要论述了广西境内众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油茶文化和包括广西客家在内的客家擂茶文化对广西茶业的促进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章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广西茶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对当今的启发。通过各章的论述,不难发现,围绕茶叶,广西各地域、各民族共同编织了广西茶业发展的美丽历史画卷,我们广西后辈应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继续谱写这一画卷的辉煌
云南傣族人G6PD-L1CAM基因位点LD Block的研究
作者:史淑琼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连锁不平衡  优势选择 
描述:SNPs12种,其中有10种在数据库中已见报道;1种g.14256C>T曾在客家人中发现过,但数据库中未见报道;还有1种g.13349T>C是首次在中国人中发现的变异型,引起第3外显子c.143T>C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描述:數位資料庫實際進行多方面的運用與考察,認為其中蘊涵了多方面開展的研究潛力,具有高度運用價值。此外,也帶入地方卅區域的研究視角,探討南投縣在清領時期的文學發展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足以藻飾山川,潤色鴻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光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古典詩人,本文認為其作品包括了流離經驗與思鄉書寫、時代環境的反映與評論、台灣風土人物的歌詠、安貧樂道的生活描寫等,具有真誠的情感以及開闊的胸懷。另外,針對台灣戰後女性古典詩人進行重新考掘,讓許多曾經被注意卅尚未被注意的眾多女詩人重新浮出地表。還有,本論文也深入爬梳戰後的古典詩作媒介特點、詩人身份背景以及詩作內容之間互相影響的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其中具有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則。透過《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的重新爬梳,本文找到百餘首至今仍未被討論的關於二二八事變的詩作,其中以支持官方立場者佔其大宗,族群身份也對書寫角度也有所影響。最後則探討目前所見的八種台灣綜合古典詩選,呈現沈光文等一再被選入的詩人,以及丘逢甲〈離台詩〉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總而言之,本論文透過特定研究方法的實踐、新資料的運用、區域卅地方視野的帶入、特殊身份作家的考察、文學載體的探討、特殊歷史事件的分析以及文學選本的整理,以多元考掘方式對於前行研究者的台灣文學史論述體系進行罅隙的填補,召喚重層卅立體卅複調的文學記憶,重新建構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脈絡。
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
作者:刘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广东  地方性 
描述:或地下活动,发起反抗国民党的暴动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了领导土地革命,中共在广东尽力恢复和壮大组织系统,并借用各种名义,以不同的形式,力求普遍建立共青团、赤色工会、农会、济难会等群众组织。在暴动和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苏维埃政府,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但无论是群众组织还是苏维埃政权,只是中共夺取政权、管理政务的工具,由此导致中共党组织与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原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常被异化为包办与被包办的关系,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能动性。同时,中共为迅速扩大党组织而一度采取的“拉郎配”方式,虽使组织的人数剧增,但也使组织人员混杂,降低了组织的战斗力。中共在广东发动土地革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主要来源于对革命对象的罚款和没收,往往比较充裕;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主要依靠各种税捐,逐渐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大约从1929年起,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成效欠佳,经济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小的经济斗争入手,尽力在广东各地发动农民、妇女、青年、工人运动。中共在广东组织的兵运,虽无很突出的业绩,但在全国仍是一枝独秀。此外,中共还在广东城市和港澳恢复了济难总会及其组织系统,以慈善社团的名义,公开救助因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者及其家属,在普遍救济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为中共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增强了中共组织的凝聚力。但是,中共在广东的上述工作,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其成效。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几遍及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东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但在没收并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左”倾政策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由此采取“烧毁一切田契”和“掘平田界”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打击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积极性;而失去广大农民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参加,土地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可见,土地革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正确与否。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源流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首先,广东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土著与客家杂居的粤文化区,文化风习与他省有显著区别,民间武器极多,宗族械斗常见,中共化宗族械斗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在广东较别处更有作用。其次,广东深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共领导革命的基础较好,且不仅在广东大陆领导的革命轰轰烈烈,而且在广东各海岛尤其是海南岛发动的革命斗争也是如火如茶,成为基础雄厚、海陆兼备的革命。再次,广东毗邻港澳。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香港和澳门又是革命者比较安全的“避风港”。广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时间最早、波及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在广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共在广东的发展,也是涉及中共全党工作的问题。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首先,没有在革命进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从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也没有针对广东的地方特点,保持地方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没有正视、改造农民的缺点,忽视以至压制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使革命具有持续性发展的特性。第三,没有理顺集权与民主的关系,没有培养党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民主意识,从而无法根据广东地方的特殊性,作出适宜的决策。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描述:,说明了不同民族、不同系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融汇是饮食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第三章“川西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解析”主要以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论述了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解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诸要素
广东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产业化研究:以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产业
作者:刘根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禅宗文化与密集的移民故事,构成了粤北文化的主流;“三大系”之外,以湛江、茂名为中心的粤西文化,尤其是冼夫人的故事,也在广东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都是广东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