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
作者:邓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  家谱  汉文化  南迁 
描述:,海南家谱概况。海南僻处中国南端,琼州海峡的阻隔使得通往海南的道路成为一条畏途,大陆向海南的移民经历了重重困难。海南家谱的编修是随着汉人的迁琼而逐渐兴起并兴盛普及的,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修谱文献始于唐代后期,宋代是家谱由官修向私修转型的时期,但海南此时民间修谱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海南家谱的编修,从其发展阶段来看,没有经历家谱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从中途岔入,进而与大陆合流。家谱的功能,也并未经历萌芽阶段的优生功能、兴盛阶段的政治功能,而主要体现为普及阶段的伦理功能。这是由其孤悬海外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也是海南家谱在编修与功能上有别于大陆家谱之处。海南家谱的种类与格式、修纂与管理则更多地表现出与大陆家谱的共性。海南家谱的收藏方面,仍然处于以学者的私人收藏为主,公藏为辅的境况,不利于海南家谱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海南家谱的文化内涵。海南家谱的修撰虽较中国大陆地区要晚,但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渐趋完善。本章主要探讨了海南家谱中的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谱序赞词、追根溯源及少数民族修谱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民间家族修纂家谱的核心精神是敬宗收族与慎终追远,其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家规族训和修谱凡例体现出来;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各家族的家谱正是通过将族内外名人所写的序言赞词书之于众,从而达到联子姓兄弟,增重家谱的份量,提升本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的双重目的;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提高家族的荣誉,海南民间各家族的家谱都十分重视对迁琼始祖的记述。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为黎、苗、回三个民族,根据现有的资料,修有纸质家谱的仅有回族,其中三亚回族家谱失而复得,儋州回族家谱则完全汉化。而黎族主要是以一种传唱的方式述说祖先的迁徒和定居生活,即所谓的口述家谱,目前还在进一步收集整理之中。三,汉族迁琼与汉文化南迁。从秦朝开始,因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汉人开始向海南迁移,从唐后期开始,世家大族因贬谪、任官、经商等原因迁琼者甚众。随着汉族的迁琼,自汉至唐,中原的政治体制在海南得以艰难确立;自宋至清,科举制度在海南逐渐推广;各家族将大陆各迁出地的文化迁入海南,并在本土形成新的家族。最终,海南从疠瘴之区渐变为中原清淑之地。四,海南家谱与汉移民文化分布。笔者从家谱切入,按照移民迁出地、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区别,将海南汉移民文化划分为沿海移民文化区、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沿海移民文化区主要是指讲海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的人群聚集区域,这是海南最大的一个文化分布区。中原汉裔向海南的移民比闽人的移民要早得多,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直至当代仍在继续,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在历史过程中与沿海移民文化区发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甚至在语言方面已经与之融合。客家移民文化区是海南历史时期移民最晚的一个区域,前期更多地表现出个性,近期则表现出一种文化交融,但仍有着鲜明的特色。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家谱表现出四个重要的特征:重视迁琼始祖;谱风朴实;记载海外移民;多民族家谱并存。尤其是谱风朴实,基本上反映了海南文化质朴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谱序实在,不造假;其次是不妄祖,不诬祖。而从修谱实践来说,各姓氏在修谱时多注重鳌清本源,很好地践行了不诬祖、不妄祖的理论。汉文化南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连续性。汉文化是随着汉人向海南的迁移而逐渐迁移至海南的,汉文化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是在宋代;二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地域性。迁自不同地域的汉文化保留了迁出地的特性,尤以闽籍后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最为突出;三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多元融合性。闽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汉文化最终在海南碰撞、交融,并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海南文化。从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中笔者得到四个启发:一是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海南家谱;二是家谱是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纽带;三是海南省应利用家谱,打好侨牌,更好地为海南的经济建设服务;四是要继续加强海南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
作者:唐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州  客家民居  历史建筑  再利用 
描述:。本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2)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分析,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梅州客家民居建筑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鼎盛时期。本文以卢氏宗祠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典型的客家祠堂。兴建于明朝末年,经历了两次被毁,现在村中的祠堂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面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历史丰富的祠堂,作者拟把祠堂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经济开发的双重功能。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卢氏宗祠政治社会功能的分析,始终以“国家——社会”理论视角为观察点,探讨“国家”与“社会”二者互动之下的宗祠功能变迁逻辑,并总结出关于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方法。农村公共空间是农村社区健康运行的要件之一。在公共文化空间里,村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公共舆论更有作用,合作也更易达成。农民参加公共空间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打造应当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而祠堂作为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经历了国家与社会的变迁之后,更能发挥它在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纽带作用,所以构建新农村的公共文化空间,需要保护以祠堂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国家和社会其他力量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配合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客家迁徙与刘三姐传说传播
作者:梁新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客家  迁徙  山歌  文化 
描述: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赋、比、手法,是古中原传统民歌的延续;从内容上说,刘三姐所唱的歌谣多与国内其它汉族地区的山歌相重合,尤与广东客家山歌关系密切。其山歌保留汉族山歌的情恋等方面的母题,仍然传达着
高起点建设叶帅故园高水平打造客家名镇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关于“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和“富规划、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26日至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江南新城、丰顺新区、雁洋综合服务区、嘉应歌剧院等重点项目规划方案评审会。 26日上午,首先举行雁洋综合服务区规划方案评审会。市委书记朱泽君指出,雁洋片区
“民间宫殿”客家围龙屋(中国最美古村)
作者:王锦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棣华围横屋走马楼 磐安围龙 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它承袭并发展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 围龙屋主要集中在粤东北梅州地区的兴宁
毛泽东与客家美食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用蒸笼蒸制菜肴是客家饮食的一大特点。鸡、鸭、鱼、肉可蒸,红薯、芋头可蒸,客家人无菜不蒸。如同川菜的火锅,冬天寒冷之时,众人围坐吃一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蒸菜,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部
毛泽东与客家美食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张珍贵的毛泽东(右)早期进餐照。 【名人与美食】 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用蒸笼蒸制菜肴是客家饮食的一大特点。鸡、鸭、鱼、肉可蒸,红薯、芋头可蒸,客家人无菜不可蒸。如同川菜的火锅,冬天寒冷之时,众人围坐吃一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蒸菜
讲古毛泽东与客家美食
作者:赖晨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赖晨  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用蒸笼蒸制菜肴是客家饮食的一大特点。鸡、鸭、鱼、肉可蒸,红薯、芋头可蒸,客家人无菜不蒸。如同川菜的火锅,冬天寒冷之时,众人围坐吃一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蒸菜,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1929年4月
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客家古村落与版画艺术的美丽邂逅
作者:邱海彬王敏谢庆华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风光秀丽、古朴典雅的观澜牛湖民居已成为中外版画家的原创集聚基地。 版画工坊在制作原创版画作品。 版画家赵晓澄在精雕木版画。 中国著名版画家宋恩厚(左)向青年画师传授版画创作经验。 中外版画艺术家在交流版画创作。 版画师在雕刻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