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47)
报纸(6267)
图书(1709)
学位论文(1253)
视频(467)
会议论文(349)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47)
报纸 (6267)
图书 (1709)
学位论文 (1253)
视频 (467)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82)
2014(12561)
2013(1280)
2012(1313)
2011(1291)
2010(1114)
2009(694)
2008(570)
2007(363)
2006(1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3)
客家研究辑刊(601)
农业考古(82)
方言(47)
中国语文(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
语文研究(7)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传统与变迁:赣南客家家法族规的地域性分析
作者:谢庐明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宗族及其相关问题向来是学术界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综观二十世纪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家法族规也已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家法族规的地域性研究仍较薄弱。从地域性的角度研究家法族规,将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且有助于在当代乡土法治建设的进
浅谈明溪客家人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作者:王必金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客家是中华大家族中汉民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福建内陆侨乡明溪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县。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客家人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是:世俗化的佛教、道教与以祖宗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相融合的多神教。
客家人生礼仪象征研究
作者:曾少聪  来源: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关于客家文化的讨论,学术界已出版了不少著作,不过关于客家文化象征的研究,学术界还很少见到。象征几乎涉及到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的目的不是讨论客家文化象征的全部,而是通过客家人生礼仪中的象征,考察象征在客家人生礼仪中的表现,并对象征进行分类及探讨其结构,进而揭示象征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理念依据。
从宁化客畲关系看客家族群融合
作者:余保云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对客家的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但对何谓客家民系?长期以来各执一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客家人不断回国寻根问祖,旅游观光,逐步形成了客家热。在这股客家热的影响和推动下,将客家研究推向了新高潮,学者对客家民系的界定才趋统一,其共同之处:一、肯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作者:陈伯超 张勇 卢燕来  来源:地域建筑文化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福建  土楼  民居  客家 
描述:福建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本文从土楼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特色、装饰艺术、建造材料和工艺等几方面来分析土楼建筑,使大家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与客家的英雄精神
作者:徐学  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精神  英雄精神  客家文学 
描述:学科的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将它的各个侧面深入细致地展开。为此,本文选取了三位客籍代表作家作为分析的样品,试着从客家文学这一角度对客家的英雄精神有所阐发。
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的客家化
作者:刘大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关于拜上帝教,史学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客家文化视角来考察它的著文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客家宗教民俗和宗族文化,对它作一些新的探索。错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
作者:周雪香  来源: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认为"客家"名称的出现与明中叶这一地区的人口流动有关。"客家"最
客家土楼的夯筑技术
作者:曹春平  来源:暂无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夯筑技术 
描述:文章介绍了福建西部客家土楼的夯筑技术,着重分析了夯筑材料、工具和具体的施工程序。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作者:黄联辉  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建筑  宗族观念  风水理论  客家文化  自然环境 
描述: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上页 1 2 3 ... 5 6 7 ... 33 34 35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