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地区的客家文化——以诏安县霞葛江氏为例
-
作者:杨彦杰
来源: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一般认为,闽南是福佬人的聚居区,但是在福佬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内,仍然存在着客家人及其文化传统。本文拟以诏安县霞葛江氏为中心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过这个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在闽南地区的客家文化,以及它的形成和影响。
-
畲汉通婚初探
-
作者:郭志超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20世纪30年代客家研究宗师罗香林提出畲、客通婚的科学猜想。他说:客家初到闽粤赣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混化,亦事势所不许。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畲汉通婚及其在客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研
-
客家移民与地方文化的建构——以“开善”宗族社会为例
-
作者:杨彦杰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移民是客家研究的主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此作了许多工作,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以及各个民系的形成等问题都发表了不少论著。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地方社会,就会发现以往我们所熟悉的移民史料——族谱(文本资料)和传说故事(口述资料),其实都是
-
现代园林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广东省梅州市南堤带状公园设计为例
-
作者:邓武功 贾建中 韩炳越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客家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 公园设计
-
描述:现代城市存在着文化传统薄弱、特色缺失、环境恶化等问题,园林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解决这些问题应是现代园林不可推脱的责任。梅州市南堤带状公园设计密切关注城市需要,从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将梅州客家文化融入整个公园的设计之中,形成地方特色园林景观和现代园林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
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
-
作者:刘大可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入90年代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地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
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
-
作者:蓝雪霏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客家,是北方汉族南迁闽、粤、赣边界后形成的一个颇有个性的支系,现有人口5,507万人(含台湾)。客家方言是仅次于吴方言的汉语六大南方方言之一。客家的名称,一说来源于宋代客户,并进而向前推至晋元帝诏书所定的给客制度和唐宋政府薄籍之客户之专称;一说来源于广州人
-
从人类学和遗传学角度探讨客家民系本质
-
作者:叶智彰
来源: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这种观点的人占多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少数的中原汉人带着当时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融化于南方较多数的古百越族中,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共同体。迄今,由于史料不全或记载失真等原因,仅仅从社会科学研究客家源流及其实质等问题,颇难做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因此有必要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客家民系的本质。
-
序二
-
作者:何少川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从唐宋时期开始客家先民由于种种原因,从黄河、江淮流域大量辗转南迁,与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族群。客家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形成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迁移繁衍。现在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众多。
-
论女性崇拜与客家妇女的社会文化生活
-
作者:钟晋兰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女性崇拜是在人类社会到了母系社会中晚期,随着原始人生育信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出现的,当时一方面崇拜图腾,另一方面崇拜妇女,而且认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生育后代,男子的作用是排斥在外的,因此,当时普遍流行图腾和女神崇拜。最早的女性神明是始祖女神,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关
-
右堆高樹大埔村的語言及族群歸屬探討
-
作者:徐賢德
来源: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福佬客 族群認同 客家開拓史 語言接觸
-
描述:)接學習、翻譯和周密的語言教學造成的1 。根據筆者的調查與推測,大埔村最早居民的組成應該是以客家人爲主,而後的「福佬化」是爲了生計必须與里港地區福佬人做生意,順流而下到閩南聚落,因此學習福佬話,亦即大埔村的「福佬化」與荖濃溪這條河流有不可分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