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西客语纵横论
-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
描述:,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
-
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後的追索
-
作者:林正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 客人 粤人 土客冲突 闽粤关系
-
描述:由於客方言人群的流寓與耕佃身分,加上人數漸增,方音殊異,遂逐漸與當地以廣府方言為主的「本地人」關係緊張,進而在十九世紀以降,頻頻發生「土客衝突」,且在廣府人書寫的志書當中,多被指為「非漢」之種族。 發生於十九世紀初以後華南的土客衝突,以及當地土著屢屢以非漢污蔑客方言移民的情形,引起客方言士子加以關注,並以強調客方言人群乃中原衣冠舊族,方言亦為中原古音的方式為「客」(客方言人群)溯源。在此過程中,恰適西教東傳,於是以客方言地域為傳教重心的巴色會傳教士們也共同參與為「客」溯源的行列,就約在18世紀中葉,中文的「客家」與西文的Hakka有了指涉相同人群的意涵。 客方言士子與西方傳教士為「邊緣客域」的客方言人群溯源美名之後,為「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嘉應州)舖好了溫床,到了光緒末年的《嘉應州志》,我們已可看出「中心客區」如何思索由文獻中找出「中心客區」為「客」名所出的各種可能,於是「客家」與宋元文獻中的「客戶」增盛說牽扯上關係,也於是之後許多的「客家」溯源,都免不了要在文獻中找「客」蹤。 「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之後,開始讓由「中心客區」向外離散的客家有了認同的媒介,清末民初客家人士積極參與城市活動與革命建國等行動,逐漸累積政經實力的同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非漢」污衊,更讓「客家」的意識與認同得以抬頭,也讓海內外客屬有了清楚的以方言認同的媒介。然而,就是由於華南的客家形塑,有這個一個由「邊緣客域」回「中心客區」再向外散播的軌跡,因此在軌跡之外的客方言人群,對「客家」的了解與接受則就可能有所不同,即如清代臺灣的客方言人群。 臺灣客家的形塑,與華南的客家形塑呈雙軌並行的狀況。且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前面有很長一段時期並不稱為「客家」。就已有的文獻加以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的認同模式,就廣東省嘉應州與福建省汀州府等純客住區的移民,以及福建省漳泉與廣東省潮州府等閩南方言移民而言,常採取跨省的方言認同;而漳州客方言與潮(州府)饒平縣、惠(州府)海豐、陸豐等縣移民,由於原籍地即處於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接觸地帶,來臺移民的方言與嘉應州等地移民的方音有別,加上清代臺灣「閩主粵客」的制度性框架,故多採取「省籍認同」,即漳州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閩籍,潮州府饒平縣或惠州府陸豐、海豐等縣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粵籍。 雖然清代文獻多以行政界線分類人群,但我們仍能從中文文獻的蛛絲馬跡,及十九世紀西人的記述資料中發現,早在康熙末年,下淡水地區的客方言人群已採取方言認同,自稱「客民」,之後臺灣民間社會逐漸形成「客人」與「福佬」以方言為界的分類樣態。民間社會以方言分別彼此,與雖官方以行政界線劃分人群不同,但卻實際且持續存在於臺灣的民間社會,且在清代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終於到了光緒末年修志時,出現了《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人(ke-lang=) 論述」。 乙未之役後,臺灣島民面臨了一個異族的統治者,這個殖民政府一開始就從西方知識體系中了解臺灣有一群說客方言的人為「哈喀」、「喀家」或「客家」,但之後基於對臺島舊慣的調查,及清代文獻的了解,殖民政府以原先認知的有種族意涵的「客家」,與清代的省籍界線疊合,將臺灣漢人分為廣東人與福建人,且各自對應一種方言,即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此一分類,讓日治時期的人群認同清楚地以方言為界線。但也可能讓閩籍客方言人群與粵籍閩南方言人群面臨如何自我定位的難題。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1905年以來的臨時戶口調查或國勢調查,統計的數字顯現的是當時說客方言的人,而1926年的鄉貫調查的標的則是漢移民的原籍地,二種調查的標的不同,統計數字背後各有其特殊意涵,這是日後研究者在使用或解釋數字時,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日治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就這樣從清代的粵人、客人,變成日治的粵族、廣東族。日治期間,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可能會從各種不同管道了解華南有與自己同方言的人叫「客家」,但終日治,「客家」對臺灣的客方言人群而言,尚屬外來詞的概念。從一些日記或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臺灣客人在戰後初期面臨了從「客人」到「客家」的轉折及適應過程。亦即戰後臺灣的客方言人群,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也同時由「廣東人」變成了「客家人」。亦即一直要到戰後,臺灣客方言人群方與中國華南客家採取同一識別標準,自稱為客家人,也開始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 由戰後本省外客家的相處情形來看,多少可以看出方言的認同力量,而初步歸納戰後省內外客家彼此能容易產生族群親親感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由於所屬方言是特殊,且在臺灣是居於少數的,使得彼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拉近陌生的距離。其二,許多臺灣客家雖經歷次兩次改朝換代,卻仍保有對原鄉及原鄉宗族的認同觀念,這也是戰後省內外客家容易跨越長期隔離的時間作用,而輕易拉近彼此距離的因素之一。其三,由於客家在臺灣是相對的少數,自易接納省外的同方言群的成分,尤其,他們舉著客家是中原正統的旗幟而來。 戰後以來在臺灣進行的「中原客家」論述,以及外省客家與本省客家的互動,經數十年來,對臺灣及客家的研究皆造成深刻的影響。諸如造成客家誤解的層累堆積、中原客家文化質素的雜揉融合及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等等。由於中原客家在戰後臺灣的宣揚,其實是鑲嵌在符合國家政策的脈絡底下,於是雖言是中原客家論述,重的是中原,是中國,而非客家,遑論臺灣。此一隱伏的矛盾,日後即成為臺灣客家人意識的發軔。
-
台湾客家美浓油纸伞文化及其图像视觉之研究
-
作者:林宥涵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浓 油纸伞 图像视觉 文化创意产业 客家文化
-
描述:本研究以美濃油紙傘為探討研究主軸,研究重點乃在於了解台灣客家美濃油紙傘的文化意涵與圖像傳達意涵、發展演變與製作技術之演進、色彩表現與傘面圖像視覺設計、油紙傘的圖像彩繪表現及油紙傘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採用內容分析法、田野調查法與訪談法,經由文獻探討整合資料,實地訪談美濃專業畫傘師、經營油紙傘產業的業者及相關專家,並透過田野調查深入美濃鎮,實地拍攝美濃油紙傘傘圖共140張作為本研究之樣本圖,進行質性的研究分析與量化的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油紙傘的贈與,象徵團圓、圓滿、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等文化意涵,其傘面圖像傳達意涵也大部分與傳統文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牡丹代表富貴吉祥,梅花象徵梅開五福,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意象。油紙傘由早期的遮風避雨的實用功能,轉型為文化創意(藝術)產業,製作技術也有所變革。美濃油紙傘之傘面色彩以茶色為最多,呈現出古色古香韻味,油紙傘傘面手工彩繪各種圖像,已是現今美濃油紙傘最常用以表現的形式,其中以中國傳統繪畫的「花卉」彩繪圖像及具有美濃當地文化特質的「美濃地景」如菸樓、敬字亭、東門樓、中正湖等彩繪圖像最為欣賞者或收藏者所喜愛,它們皆能傳達客家美濃油紙傘文化之特色。油紙傘畫師創作的圖像元素大部分仍依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其中以花卉圖像彩繪較多,圖像彩繪技法以寫意彩繪為主。客家美濃油紙傘在美濃生根發展,帶給美濃人及台灣客家油紙傘文化近百年的生命史,是文化商品、工藝、藝術等的綜合產物,它也是美濃具有其獨特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結果期可供後續研究者或設計師在從事美濃文化創作與研究的參考題材,亦期望藉由本研究思考鄉土傳統文化之關懷,喚起再一次重視與珍惜可能隨時失傳的鄉土文化產業。
-
增城程乡腔客家话语气助词研究
-
作者:蒋玉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气助词 程乡腔客家话 增城 语法化
-
描述:事实,这是这门方言独特的价值,希望引起学界的注意。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增城和增城程乡腔客家话的基本情况,概述了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中语气助词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新研究的可能,对“语气助词”这一术语进行了说明,并提出语气助词的判定标准,最后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增城程乡腔客家话的16个专用语气助词,并归纳程乡腔客家话专用语气助词的系统。指出不同语气助词之间的区分主要靠元音,声母是辅助;同一语气助词大多以不同的声调来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助词所呈现出来的声调是受语调影响的结果;某些语气助词存在类似粤语的“k化”现象,其来源可能是言语行为中短促的-ʔ煞尾。 第三章讨论了增城程乡腔客家话9个兼用语气助词,利用语法化理论对其来源进行考察。指出疑问语气助词“盲”、“冇”源自否定词“盲”和“冇”,用法已经扩展到反诘问,但语法化还不够彻底;语气助词“嘅”来源于结构助词,它还可用为询问原因的疑问语气助词;句末“增加”义副词“添”演变为表意外、惊讶的语气助词,除了有语义上的关联外,还跟汉语未然和已然语义同形的特点有关;“怕”和“话”的语法化受信息包装策略的促动,韵律对其语法化也起了推动作用,“话”最后还语法化为疑问语气助词和埋怨语气助词,这也是非常独特的;第三人称复指代词“佢”的语法化是结构类推作用的结果,比其他方言特殊用法的“佢”在语法化程度上都走得更远;而小称标记“子”尾演变成语气助词是证实小称词语法化链条的一个独特的发现。 第四章探讨语气助词的连用现象,讨论了语气助词的“融合”和“添加”两种连用方式。认为语气助词也有构词功能,融合是其手段。语气助词的添加是有层次的,论文最后讨论了语气助词连用的规律。
-
苗栗县三义乡地方文化观光行销之研究
-
作者:洪慈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ocal marketing cultural tourism Hakka culture 地方行销 文化观光 客家文化
-
描述:趨勢。邁入21世紀後,為因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行銷的概念儼然形成推展地方文化與觀光活動上的策略之一,地方文化除了歷史傳承與保存面向外,亦可思考地方文化觀光所展現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探索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的關聯性,地方行銷將是保存族群文化、經營面與地方發展結合的重要環節。 本研究以三義鄉客家地區推展文化觀光活動的現況為基礎,瞭解目前各部門行動者的具體作法及成果績效,並探討如何透過行銷以促進地方觀光發展。針對上述研究內容,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量化研究方法為輔。在質性方法的實施過程,首先經由文獻分析法瞭解三義鄉的相關實證研究,以探討地方文化觀光行銷議題的重要研究內容;另外再透過面對面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法,來瞭解三義鄉各部門行動者推展觀光活動的現況與成效;量化方法則是藉由問卷調查法,瞭解觀光客對三義鄉地方文化觀光資源的評價與滿意度。 研究分析發現,三義鄉文化觀光發展定位以短程旅遊體驗型的觀光活動為主。以三義鄉客家文化產業發展定位而言,行銷的重點有木雕文化觀光資源、鐵道文化觀光資源、休閒農業觀光資源、客家文化觀光資源等四項主要特色;應改善的項目有交通便利性不足、行銷宣傳不足及欠缺導覽解說人員;發揮的優勢則可透過客委會認證三義鄉地方產業,提升觀光客對地方特色產品的信任感,塑造客家桐花祭為三義鄉地方賣點來吸引觀光客。最後在各部門行動者的網絡關係上,公部門因人力及經費限制,可從原本文化觀光活動主導者轉變成為輔導者的角色。
-
客家女性创业者之创业歷程研究
-
作者:钟水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创业者 客家 硬颈精神 性别主流化
-
描述:創業者為研究對象,企圖將族群、性別納入創業研究中,以期豐富國內有關客家族群創業的研究,希冀提升客家女性在客家族群與創業研究的主體性。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深度訪談法10位成功的客家女性創業者,研究結果發現:客家女性創業者相同於其他族群婦女,以提供服務及非勞動性生產的第三產業為主。創業動機主要是受到家庭、家族因素的影響,其次是發現市場上有商機。而其創業機會之發現與取得主要來自個人相關工作經驗、專長、技術與資源,大環境趨勢與市場供需。 客家女性創業者注重企業之品牌形象、品質誠信、以客為尊、口碑行銷、人際手腕圓融,認為使用與企業來往對象相同的語言,在溝通上佔優勢,能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面發現客家女性創業者其深受硬頸(堅毅)精神強烈的鼓舞創業,做事認真、勤儉、很能吃苦、很打拼,相當有自信,行事有計畫。客家傳統重男輕女之資源分配,客家女性創業者不覺得委屈或是對自己不公平。客家女性創業者有世界觀的企業願景,財務管理比較保守謹慎,產業的經營模式,以家族居多。客家女性創業者,這些經濟獨立實踐者多數仍延續客家父系社會傳統的思想,尊敬丈夫,全力協助丈夫完成夢想,多數夫妻攜手共同開創事業,企業經營職權分明,各有所長,女性奉獻極大,受到丈夫尊重,普遍受到家人、親友的支持與鼓勵,家庭地位不似傳統之卑微,丈夫分擔部分家事,性別主流化於客家族群社會已開始萌芽。客家女性創業者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經營理念,關心弱勢團體,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由台灣延伸至海外,愛心無疆界,展現人性之”頂真精神”。
-
地方产业通路建构之网络治理探讨:公馆乡红枣产业为例
-
作者:黄宏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产业 通路 网络治理 公馆乡 红枣 客家文化
-
描述: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互動對紅棗產業通路角色功能;四、探討公館鄉客家文化與紅棗產業關係以及未來發展。本研究使用質化研究,將透過文獻資料回顧,瞭解以影響通路建構和網絡治理互動概念進行訪談。使用深度訪談對公部門、營利組織以及第三部門行動者進行訪談,瞭解紅棗產業通路建構過程中的互動狀況。在研究當中,也向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訪談,更能夠得知紅棗產業的發展概況,以及影響紅棗產業通路建構之因素。故此研究訪談人數15位,公部門2位、營利組織6位、非營利組織2位、棗農2位、地方文史工作者3位。最後整理三個部門之間互動層面,再與文獻理論對照,提出紅棗產業通路網絡建構研究發現與建議。研究發現,紅棗產業通路建構過程,受到大陸紅棗乾進口影響,使得紅棗產業轉型觀光果園市場,從主要乾果市場轉變成為鮮果市場,產品銷售給予消費者或者中盤商不同,也建構不同的通路。然而通路建構過程之網絡,公部門、營利組織以及第三部門行動者互動,專業能力以及資源的分享,於鮮果通路銷售時建立運銷制度以及產品篩選,而在乾果部分對產品進行創新、研發,轉變成為商品,而公部門是以政策補助,第三部門成為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議平台,成為建構通路過程中的橋樑。最後,客家文化與紅棗產業的結合,在紅棗本身與客家飲食層面是很難搭配的,而是導入客家元素於整體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環境,或者在紅棗相關體驗活動,結合客家意象進入,更能夠使消費者瞭解紅棗產業與客家文化的關聯性。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预算筹编影响因素之研究
-
作者:黄裕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客家预算 预算筹编
-
描述:需求。本研究主要是以2002年至2010年時間數列為主軸,透過行政院主計處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預算書資料庫的蒐集與整理,來簡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歲出預算之內涵、預算經資門的變化情形及業務計畫提要。另一方面,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次級資料(立法院的質詢稿、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新聞稿及決算報告書)及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來探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進行預算編列時,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且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歲出預算規模膨脹地如此迅速?藉由上述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期望能找出一條脈絡,供政府決策單位作為爾後年度預算編列之參考,也提供社會大眾對客家預算的內涵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預算編列概況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經實證研究有以下之結論: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進行年度預算編列時,多少都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客屬社團、主計單位、決策者、立法委員或立法院次級團體、政黨之間基於選情的競爭、國內整體的經濟狀況、法律制度及專家學者的建議與意見之影響。二、不同的預算參與者在不同的期間內,其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預算編列之影響程度會不同。三、影響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進行預算編列時之最主要的因素為政治性因素。另外,政黨之間基於選舉的競爭,是造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歲出預算規模成長地如此迅速之主要原因。
-
美浓地区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对客家饮食文化的认知及饮食行为之
-
作者:陈玫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 美浓 世代 饮食认知 饮食行为
-
描述:12份及「老年世代」53份,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與自編「客家飲食文化認知調查表」及「飲食行為調查表」等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敘述統計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檢定與分析,期望研究結果可做為推廣客家族群對客家飲食文化認識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飲食特色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民俗節慶飲食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顯著高於年輕世代;但在「客家傳統飲食認知」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二.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族群的情感及族群認同」構面上,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飲食的喜好及慣習」構面上,老年世代均明顯較中年及年輕世代正向;但在「對客家飲食的健康概念認同」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背景變項間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性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變項間並無顯著交互作用。 五.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客家飲食文化認知」及「飲食行為」之相關性,整體來看,年輕世代、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達顯著正相關。
-
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
作者:吳雪如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權態度 人權知識
-
描述: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國小學生對於人權知識具有中上程度的理解。2.國小學生具有積極正向的人權態度。3.不同背景學生在人權知識的表現為:女生的人權知識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