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11)
期刊(2202)
学位论文(747)
视频(153)
图书(140)
会议论文(71)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11)
期刊 (2202)
学位论文 (747)
视频 (153)
图书 (140)
会议论文 (71)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827)
2013(849)
2012(854)
2011(803)
2010(621)
2009(316)
2007(157)
2006(104)
2004(44)
1998(4)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248)
其它(951)
羊城晚报(90)
香港文汇报(79)
客家文博(35)
神州民俗(13)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1)
创作评谭(4)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
蛹虫草客家娘酒的工艺研究
作者:郑洋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蛹虫草  培养残基  客家娘酒  发酵工艺  炙酒过程 
描述: cfu/g。<br> 3.测定不同比例(糯米:残基)原料的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发现客家娘酒发酵特点为:糖度高,酒精度低,酸度较高,酵母增殖速度缓慢。其中糯米:残基比例为1:2的原料发酵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粤交界界面处,都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每个地市富有“群山共舞、江河浩荡”特点的同时,具有赖以生存的江河、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更具有丰富的客家生态文化。<br> ③赣州、龙岩、河源、梅州等闽赣粤三省交界,原来是穷山僻壤、未开化地区,经过客家人千里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力,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梯田文化”,在众多河流中,逐渐适应、开辟出“江河文化”,逐步革新了中原生存时期的农耕文化,开辟了中原人跟当地土著人、山川河流和谐、共融的局面。<br> (2)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面临着生态资源被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br> ①各地市政府都做自己辖区的规划,打自己的小财政算盘。<br>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低下,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低”现象严重。<br> ③生态农业建设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br> ④矿业和果业无序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江河采砂秩序混乱,导致江河上游的几个支系河床不断提高。<br> ⑤交通设施等仍成为区域合作的瓶颈。<br> (3)采用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树立“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开放大客家”的观念,在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赣粤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分块、分期、分步推进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客家生态文化核心产业群,促进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br> ①完善“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对客家文化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快申遗进程,扩大“世遗效应”。<br> ②致力打造赣粤闽“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廊”。<br> ③科学、有效地整合赣粤闽区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赣粤闽三省客家特色旅游精品串联线路。<br> ④做好客家文化产业的保护措施、形成综合开发市场机制。丰富客家文化旅游的内涵,注意和其他旅游产品的联动,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产业链。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动态造型数字化设计
作者:肖康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丑角动态造型  动作捕捉  数字化 
描述:,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然而由于赣南的地域性特点,在采茶戏的发展及其普及上还不够完善,东北二人转由于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改良推广已经是家喻户晓,这其中除了东北二人转本身的特点之外,当然还有演员储备的原因。赣南采茶戏作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员储备和数字化包装推广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是有所应用,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的内质,能够达到推介主题和文化的目的。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的虚拟丑角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很好的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的设计制作理念对传统艺术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科技含量,达到媒体推广展示和建立采茶戏丑角演员动作虚拟数据库的目的。本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动作捕捉实践基础之上,通过数据采集与动作特点的考察,力图从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捕捉系统技术特点与数据采集、采茶戏丑角分解动作库数据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客观地探寻动作捕捉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表现形式的融合,并对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捕捉数据库的统计与归类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构想。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作者:熊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描述: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研究
作者:蓝泰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客家  民间美术  研究  传承  保护 
描述:类、装饰纹样图式分析等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研究汀州客家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从艺状况和技艺特点,探讨客家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和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时期。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闽西客家的中心城市和政治中心,福建汀州客家地区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客家传统民间美术门类,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同时期的其它客家地区乃至稍后的台湾地区客家民间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同时以海峡两岸的汀州客家移民居住区的地域范围作为考察内容,力求理清两岸汀州客家民间美术的传承关系。以宏观的视野角度梳理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的整体脉络,探其源流,同时又从微观的视角对独特的个案加以分析,从闽西客家特定的文化角度加以剖析,力求精髓。汀州一千多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客家民间美术门类,从大量田野调查中发现,闽西汀州客家区域有大量的传统民间美术遗存,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仍在从业。因此对汀州客家的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加以分析,同时探讨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让优秀的汀州客家传统民间美术这一区域文化瑰宝走向世界,无疑对当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含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客家民俗艺术与地域性设计探析
作者:刘明珠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艺术  客家  客家民俗艺术  地域性设计 
描述:正在发生变化,客家民俗艺术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迎接这种变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地域性设计”这一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设计理念,将成为客家民俗艺术更好地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现代设计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寻客家民俗艺术与地域性设计两者的结合点,为客家民俗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共同发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首先解释并阐述了民俗艺术的相关理论,其次结合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分类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客家民俗艺术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客家民俗艺术分为客家民俗造物艺术、客家民俗表演艺术、客家民间语言艺术三大类,从而对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再次,深入研究“地域性设计”这个在当代设计中频繁被提及的热点词汇,追根溯源、提炼概念、分析成因,系统阐述了地域性设计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在论述客家民俗艺术的存在状况及当代价值中发现问题,在第六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出结论,即分析了客家民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实例,探析并总结了在地域设计中运用客家民俗艺术的方法及原则,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在国家极力倡导保护非物质遗产的今天,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客家民俗艺术,弘扬客家民俗文化,而且,使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客家民俗艺术在当代设计中开拓新的天地,为扎根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提供足够的养分和生长空间。
寺庙、旅游与村落社会:一个客家山村的成长境遇
作者:黄平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寺庙  旅游  村落社会  成长境遇  资源圈定 
描述:,并寻求旅游村落可持续发展之路径。本研究既可为旅游村落研究提供新的个案,为旅游影响及旅游社区参与研究提供新的例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勾勒村庙互动关系以及客家村落成长变化图景。 对于灵云村的成长境遇,本文围绕以下几个主题逐渐展开:首先,长时段考察村落土地占有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村民生产生计的影响,旨在为本文聚焦田野对象时提供一个宏观的社区历史背景,同时为探讨旅游村落成长机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物。然后,全面考察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的乡村都市化过程,展示村民与政府、村民与企业之间围绕旅游利益展开博弈的过程,以及村民在旅游经营中的利益获得和能力体现。继而,以村委选举事件为切入点,全面展示村落的权力秩序状态,并探讨作为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屋家及村民组对村落权力秩序的表达与影响。最后,从展示村落的庙宇景观出发,在历史、文化和心理等多层面上分析村落民间信仰的空间性,并勾勒出变迁时代尤其是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信仰空间重构及其产生文化自觉的图景。 研究表明,寺庙对灵云村的生计乃至聚落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村落成长的发生场;同时,旅游发展对灵云村的成长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由此可见,偏隅深山的地理环境和临庙而居的人文条件,决定了灵云村的成长动力来源于外力干预而非内力演化,以致形成了流动与圈定交互而行、复制循环的路径依赖。灵云村的成长历程有如生命的轮回,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流动与圈定、博弈与妥协的互动中延续,这其中所发生的变迁,看上去有些难以捕捉,但却彰显出传统惯习的绵延力量以及现实诉求的变革精神,为我们清楚地窥视村落在文化结构背景中所面临的成长境遇与时代命运提供了极佳的观测点,也为我们探讨旅游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贺州本地话研究
作者:陈小燕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本地话  桂北平话  白话  方言比较  方言分类 
描述:)白话、粤北(连山)白话、粤西(怀集)白话及广州话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之间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本着“运用综合标准而非单一标准为方言分区”的原则,同时结合人文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贺州本地话归属粤语。    通过贺州本地话与桂北平话、两广白话若干方言点之间语音、词汇的横向比较,我们认为,贺州本地话与有着地缘关系的桂北(五通、钟山)平话、桂东南(玉林)白话、粤北(连山)白话、粤西(怀集)白话之间的一致性是主流,是“大同”,代表着这些方言固有的一些本质特征,是标志其出身的基石和决定其归属的区别性特征,据此,我们认为这些方言都应划归粤语区,且同属于粤语中的“老粤语”层次。彼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后来方言接触和渗透的影响造成的,最终形成光谱状分布:其中地处桂北的临桂五通平话等由于深受周边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影响,走得最快,也走得最远,内部一致性也较弱,彼此不能通话的现象普遍,正趋于走向混合方言的进程中;贺州本地话等虽也有受客家话、西南官话影响的痕迹,但总体上仍明显表现出“内部一致性强”、“保留老粤语特点较多”等特征;而粤西怀集白话等则带有较深的受以广州话为代表的新粤语影响的痕迹。    贺州是典型的多语多方言地区,语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都很高,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贺州本地话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较深的受古百越语语音、词汇影响的烙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客家方言、西南官话、湘语的影响,从而带有明显的混合性特征。    
幕阜山方言语音研究
作者:陈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鄂赣  幕阜山  带音声母  边/鼻韵尾  送气分调 
描述:。(3)定来二母多洪音不混而细音混同念[d‘],但有些方言洪音也混同念边音[1],如都昌县和湖口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如残存“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组归端”、“照二归精
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
作者:李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茶业  发展 
描述: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第章主要是介绍广西所特有的茶文化,在该章中,笔者详细描述了广西境内与茶紧密相连的各大名泉,简要论述了广西境内众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油茶文化和包括广西客家在内的客家擂茶文化对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