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江方言语音研究
-
作者:曾艳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合江方言 语音 《广韵》 入声 归属
-
描述:为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古晓母、匣母与遇摄合口一等相拼时读作[f]声母;古影组字大都读作零声母和[(?)]声母;古泥组字在今洪音前读作[1]声母,在今细音前,大致的分化规律是泥母字读作[(?)]声母
-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
描述:当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当前为同一民族的人有着一以贯之的民族身份与人群范围,不同族群被认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与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其存在的一个危险是,其所带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诸多问题的探讨。由汉化观主导的民族史观往往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简单理解,过于强调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其实所谓的汉文化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由此忽视其它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边界的复杂性。 本文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在对历史上闽粤赣毗邻区的生态、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国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记载主要以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而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对陈元光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宣称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一方面则渐渐明确陈元光所征之蛮的族群指向——畲民,它与方志上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意识亦相继兴起,此后,除却极少量的畲民外,闽粤赣毗邻区基本被认为是中原南来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为这种族群意识的伸张,加之民国时期的国族肇建的影响,导致了屡次的说客风潮。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东南汉人社会的形成,尤其是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来说盛行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明代闽粤赣毗邻区大规模动乱平息之后,闽粤赣毗邻区处于社会重组的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其人群亦经历了一次族群身份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可以解释,而是与历史书写直接相关,是与汉人知识分子华夷之辨的标准变化有关,如将承赋如平民的畲民视作与平民无别,而事实上其风俗可能并未即刻改变,因而,这种所谓的“汉化”既是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是由书写所造成。
-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
作者:范明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能適時適地,不停的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精神,才能在每場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在神明信仰上,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所供奉的每一位神明都是具有多功能和實用性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斷的被吸納融合成一多元化信仰。天下神祗,不管本土、異域,只要能為生人提供保佑和福祉的,皆可祭拜而為我所用。神威顯赫的媽祖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商人,隨著潮州官鹽北運的腳步,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以前,就傳播到粵東、閩西這些客家地區,其迎神賽會也相當的熱烈。可是在粵東、閩西「客家」了數百年後,又因山多田少,人口激增,加上饑荒、兵災…等現實生存環境與內在因素的改變,而不得不再次冒風濤之險與黑水之惡,渡海來臺,在面對巨浪排空的恐懼與生死未卜的未來時,媽祖信仰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從許多當代人的記載或詩詞中,都可見識到渡海的驚險和困難,以及祈求媽祖靈顯的情形,這就是媽祖東傳的原因。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其他神廟,媽祖則與主神同祀,這是媽祖信仰的開始分化,同時任務也開始轉型。就因為新竹地區客家人的媽祖信仰大部份都是與主神同祀方式,客家人也發展出一套祭祀媽祖的方式,新竹地區客家人奉祀的媽祖,大都刈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所以每年都要到北港進香,並迎回媽祖婆遶境、祭祀、起福與演戲宴客,年年如此,一般客家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很虔誠,但聲音不大。在乾隆年間客家人進入新竹地區拓墾迄今二百多年,一共建了四座媽祖廟及主導了一座媽祖廟的管理運作,其實媽祖卻在其他眾多廟宇中與主神同祀,且與主神平分了前半年的祭典活動,所以會形成這種特色,最主要的與新竹地區的拓墾背景及族群關係有關。這些廟宇平時運作有管理組織,祭典有祭祀組織,其祭祀組織的爐主、首事,以後往往是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所以媽祖祭祀組織遂成為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養成所。而目前本區還在正常運作的客家媽祖會還有新東聖母會及老湖口神明會聖母嘗兩會。最後歸結本地客家人媽祖信仰的區域特徵如下:(一)信仰虔誠,但長期無廟,媽祖廟不但建得晚,也建得少。(二)媽祖婆與主神共享尊榮。(三)媽祖同祀廟的祭祀活動比媽祖廟的相關活動還熱鬧。(四)堅持古味的春祭媽祖。(五)媽祖角色轉變的特殊性。(六)新竹縣各廟奉祀媽祖大都分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
-
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
-
作者:林韻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歌謠教學 六堆地區 個案研究
-
描述:與語言的學習納入課程的規劃中,因此,如何在學校教育中,找到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推行客家民謠,實為當務之急。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客語專業教師推行客家歌謠教學的理念,同時分析客家歌謠應用於班級音樂教學與社團音樂教學時,在教學策略、教材選用與教學方法上的異同,從而探討客語專業教師在運用客家歌謠作為音樂教學素材時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兩位個案研究的對象皆為客籍音樂教師,他們分別在「六堆」地區的國民小學,負責班級音樂課程及社團音樂活動的教學工作,且擁有民族音樂學及客家歌謠演唱的專長。希望透過與個案教師的深度訪談,以及對其教學活動的觀察,獲知專業教師對客家歌謠的教學理念與活動模式,並分析現行音樂教科書版本中客家歌謠的內容,與個案教師的教學作呼應,來提供給有心於從事客家歌謠教學的教師們,作為未來教學時的參考。從研究結果的發現中,提出下列七點結論:一、 單位需儘快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客語化國字,及有效的譯音輔助系統。二、 為了提昇學生學習客家歌謠的興趣與能力,教師可將歌謠的曲調,移到較舒適的歌唱音域,或以樂器演奏及欣賞活動等形式來進行教學。三、 雖然在團體歌謠教學中,常需以省略裝飾音的基本曲調來教唱,會使得客家歌謠失去它即興的風貌,但在現階段以推廣及傳承為首要目標的情形下,應仍是最合宜的學習方法之一。四、 相關單位應儘快成立客家歌謠的曲譜資料庫,將其依風格、曲式、難易度等項目加以分類,以提供給各出版社或教師來選用教材。五、 政府可提供客家表演團體或個人,在教學資格上的認證,讓他們能夠到各級學校進行輔助教學。六、 教師們需發揮合作教學的精神,來協同設計與客家歌謠有關的活動。七、 學校行政單位需主動支持教學者,並積極結合社區團體,以親師合作的方式來推廣客家歌謠。基於上述之研究結論,對於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有以下的建議:一、 針對學習客家歌謠是否需要拼音的輔助來加以探討。如果研究結論是肯定的,則期盼進一步研究適合於國民小學學生所使用的拼音方式,並提供可行的方法供相關教師參考。二、 針對客語化國字進行研究,讓客家語不但可以藉由文字表達其口語的內涵,亦能夠與國語的用詞有所銜接。三、 探討客家歌謠師資養成的必要條件,針對師資培育過程中的課程內容及教材教法加以研究,培養出真正切合需求的客家歌謠師資。
-
台湾客家节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
-
作者:于佩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饮食 节令习俗 食俗 饮食文化 饮食
-
描述:層面活動,同時也就是文化的產生。節令文化,是自然與人文活動的結合,寓有多種功能,且內容豐富精彩。自古人們就賦予節令特殊的意義,並經由節令,制定禮儀法則來帶動禮的推行,故節慶除了相襲成俗,還可寓文於樂。而節令中的食俗,又對節令的發展具有生動的意義。飲食文化隨著人類的日常生活演進,在各朝代、民族的節令中表現其特殊性,故有其研究的價值。全文內容分為八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介紹文獻資料的來源、選取及研究方法,開展本文研究價值及發展。
第二章 針對節令特質分析傳統節令形成因素,自農業生活中的歲時周期化育後,經歷社會生活的轉變,又自文獻中了解早期的禮制多與祭祖相關,而民間傳說可增添節令的精神意義,節令中的娛樂活動引人期待、興奮,諸多因素使節令活動延續並擴大。
第三章 自中國節令及食俗開展本文,探究傳統節令的淵源、歷史背景及時代意義,民間習俗的發展,乃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自文獻中有關節令的記載,可了解歷朝各代的特色。而節令食俗是本文的另一研究方向,藉由飲食文化的發展將節令帶入高潮。
第四章 對客家民系做概述,了解臺灣客家源流,經由遷徙來臺後的客家人開墾路徑,在北、中、南、東區各縣的分佈現況。
第五章 從了解客家族群的特質著手,研究客家人日常飲食行為及食材運用方式。其中有關「粄類」的說明及節令中的運用,是本章重點。
第六章 為本文主題「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承續上述中國傳統節令形成因素之淵源,深入客家節令的特色及發展,並將食俗載入其中,進而了解客家人日常飲食與節令飲食之異同。
第七章 將上述客家節令及食俗特色做分析,研究節令中常見習俗之意義及文化背景,探討食物在節令中的應用及取決因素,如常利用於祭祀、驅吉避凶、乞子等儀俗。
第八章 結論,說明研究成果。歸納節令與物質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精神生活中育、樂的關聯。對於議題的開展與限制因素,不足之處,期望未來能更深入研究之範疇。
-
天主教在屏东万金的生根发展(1861-1962)
-
作者:黄子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平埔族 族群关系 本地神职人员 传教 道 员 天主教 道明会 万金
-
描述:方色彩,萬金還有其固有的本土特色,一是平埔聚落—多為屏東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後裔,一是受客家聚落和排灣族部落包圍的地理位置。藉由研究天主教在萬金的傳教經過,一方面可以更細膩地瞭解自1859年起,天主教二次進入台灣開教以後的歷史,與道明會特色所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探討屏東平原上族群之間的歷史互動和平埔族社會的風貌。本文試著解釋萬金平埔族宗教變遷的理由,建構一個從未信天主教的平埔族群到產生本地的神職人員,從被傳播福音者變成主動傳播福音者的歲月歷程。希望能夠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多少補充一向較為欠缺的台灣天主教史,以及關於南部平埔族史和屏東地方史等方面。研究時間範圍則訂在1861年傳教士進入萬金傳教,到1962年萬金出現第一位本地神父潘瓊輝為止。
章節方面,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第二章從道明會士咸豐八年(1859)在打狗港上岸,開始在高雄前金地區傳教談起,簡述在傳教士來到萬金之前的傳教情形。接著對萬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現象,作背景介紹,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可以讓人想像的歷史情境,一個在1861年時映在傳教士郭德剛眼裡的情景。
第三章的內容,是將萬金堂區的傳教歷程,放在整個台灣天主教傳教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兼論其他堂區的發展,以及影響傳教的重要相關事件。對於清代台灣天主教的傳教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探究,最後分析道明會在此時的傳教策略。
第四章則是接續第三章,在討論過萬金堂區的歷史進程之後,回頭要研究的就是萬金為何能夠接受天主教,並讓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歷史因素。本章試著從五個層面進行探討,由外部社會因素到內部裡層動力,層層闡述萬金接受天主教的可能因素。
第五章的重心,在討論萬金與鄰近族群的各種關係,欲由萬金的例子,瞭解屏東平原上平埔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往來,以探求整個地方社會運作的模式和族群村落的日常相處情態,並探討為何天主教在清代與日治時代一直無法擴展到萬金附近的排灣族部落和客家聚落。
第六章本身,是以出身自萬金堂區的潘瓊輝神父的經歷為寫作脈絡。潘瓊輝神父出生於萬金教友家庭,他是萬金堂區誕生的第一位本地司鐸,也是台灣出現的第三批本籍聖召,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平埔族神父。對萬金堂區而言,更是天主教信仰深化的成果指標。本章的寫作,以潘瓊輝神父的人生歷程為討論主軸,分別敘述其家族背景、父母(潘伏求、潘林環涼)的傳教員生涯以及神父的養成過程。從這三個枝幹,再個別瞭解關於教友家族、傳教員工作、日治時期和戰時台灣天主教的處境發展、台灣第一位本籍神父珣茈羲漕丹漶B戰後台灣山地部落的開教,和台灣本土神職的培育環境等各項小主題。
-
一个客家宗族的定根与发展--杨梅阴影窝陈家的案例
-
作者:曾惠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杨梅阴影窝 移垦 定根 宗族组织
-
描述:十五年自原鄉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坭陂墟渡海來臺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本文首先從「推拉理論」及「原鄉生活方式論」著手探討原鄉生活背景對於陳家來臺發展的影響,並說明在原鄉所建構的生活方式與宗族發展的特色。陳東浩來臺後,原鄉的生活經驗及秀才的學識背景,加上新莊平原的繁榮給予陳東浩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累積了許多財富與田業,然隨著新莊港的沒落與衰微,約在嘉慶末年(1810年代)再次舉家遷移至位在林口台地小南灣地區,期望家族在此可以農耕為業生根落腳。然而,一個以閩人為主的聚落裡,擁有大片土地的粵籍居民反而居於弱勢,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陳東浩四子遷離小南灣,並依據鬮書析產之結果分兩路遷移—大房、四房遷至關西南片仔,二房、三房遷至楊梅陰影窩—再度追求新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由於遷離小南灣時,由二房陳雲富派下將開臺祖骨罈一同攜至楊梅陰影窩安奉,因此以陳家二房陳雲富家族在楊梅陰影窩的拓墾與發展為討論主體。陳家二房族人入墾陰影窩後,便致力於水稻農業的建立。一方面透過水稻農業的建立,陳家物質生活基礎漸趨穩定外,由於陂圳修護、水源使用以及堆肥製造等水田化的發展過程,使陳家族人與陰影窩這片土地逐漸密不可分,「人與土地關係,亦逐漸由維生轉化為安生立命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動合作、通婚圈的形成、宗教組織的參與等面向的探討,了解陳家在陰影窩社會網絡的建立情況。--「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觀念影響的移植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形成的新宗族。」
陳家族人藉由公廳與祖塔的建立,共同祭祀先人以維繫宗族團體繼續存在,也是凝聚宗族成員親密情感的核心要素,而建立公廳與祖塔的地點—陰影窩,也就成為陳家宗族「定根」之所在。但是,由於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便各自分居發展建立生活空間,各房後代裔孫的往來日漸薄弱,加上陰影窩祖塔規模過小不敷使用之下,使得各房族人有了「刈火」之議。大房與三房分別在關西下南片與楊梅二重溪刈火,分建祖塔與公廳之後,陰影窩的祖塔與公廳在陳家宗族的意義有了重大轉變—陰影窩的公廳成為了二房陳雲富派下專屬,全族的祭祀活動便轉而以清明節的祖塔祭掃為主—因為這裡是陳家開臺祖陳東浩骨罈的安奉處,是「血脈」之所在。同時,陳家尊長又試圖透過族譜的纂修,進一步將陳家宗族的發展具體訴諸於文字記載,達到慎終追遠、敬宗收族之效,期勉後代子孫能不忘本,將宗族精神傳承下去。然陳家的宗族組織卻因為時空背景的變遷以及後代族人之決定的影響下,其機能及運作與一般所認知的客籍宗族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
-
一个客家文化景观—新屋乡大溪漘地区的公厅、祖塔
-
作者:叶惠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厅 祖塔 文化景观 景观形态 空间配置 社会网络 仪式行为
-
描述:,自然演變而成的宗族家廟;祖塔則是族人出錢出力興建而成,為宗族振興的具體指標。景觀形態方面,公廳、祖塔的主要景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擇址原則也十分類似。在空間配置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在居住上對公廳
-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
描述:,清政府同意來臺平亂的將軍福康安所提出之「屯番制」構想,作為統治臺灣的策略。約自康熙末年左右,至咸豐年間,平埔原住民因政府政策的推動而逐漸陸續由原居地向東或向北「擴張」,於中央山脈的山腳地帶,建立起許多新聚落。清政府多次劃界的過程中在萬金庄一帶重疊,使得此地不僅沒有新舊區域之分,也造就了族群關係多元複雜的情況。又,1861 年天主教道明會傳教至此,並推動「教會村」的聚落模式,從土地,婚姻以及生活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政策影響下,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聚落人口的增加、近代交通的建設以及產業的革新,帶動了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具體的反映了山腳社會的轉型。並且透過,文字、傳媒、學界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運作,與萬金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彌了過去族群分類的現象,一同建立起「萬金意識」。本文筆者扣緊「長期結構史」(histore des structures;Structurgeschite)概念,選擇其已天主教二次入臺的1861 年作為研究時間的起始值至終戰後,兼採地理學為輔助學科,透過各種文獻史料的整理與分析與田野調查,以萬金庄的社會變遷為主軸,進而討論屏東平原山腳地帶的總體發展。透過本文的研究,筆者有如下三個觀點:第一、透過文獻考證與地名學的輔助,釐清了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形成的發展,同時對「平埔原住民族群被迫遷徙」之論,提出適度修正;進而探討了萬金庄的居民結構主要是由十七世紀大放索語區的平埔原住民,以及漢人族群與排灣族所組成。第二、嘗試就「語系」為基礎,將來臺拓墾漢人分為閩籍的漳泉語系、粵籍的客家語系以及潮汕語系等人群。尤其是廣東潮汕的移民,常被學界忽視。不過,在傳統東亞貿易網絡上,潮州語系人群卻佔有重要地位,也影響臺灣的社會構成。故,以方言為分類討論漢人的族群關係,應可較貼近屏東平原當時的社會情況。第三、本文透過區域個案的觀察,釐清了山腳社會從邊區型態過渡到近代國家體制下的歷史過程,並探討了統治當局如何建立起各種統治制度,去控制這些過去被視為邊陲的區域。地方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說明了社會轉型的情況。也說明了山腳地區的人群如何擺脫不同移民群的祖源認同而走向山腳社會的地緣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