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17)
期刊(967)
学位论文(306)
图书(95)
会议论文(50)
视频(2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17)
期刊 (967)
学位论文 (306)
图书 (95)
会议论文 (50)
视频 (25)
按年份分组
2014(1250)
2013(326)
2012(382)
2011(356)
2010(306)
2009(185)
2007(61)
2005(17)
2002(1)
1996(4)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2)
华中建筑(1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
中华民居(10)
室内设计与装修(6)
城乡建设(3)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
安徽文学(下半月)(1)
四川建筑(1)
中国质量万里行(1)
风水与宗族:兴国三僚风水世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叶金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僚村  客家  宗族  风水  关系 
描述:两个宗族的生存条件、社会关系、宗族组织、神明信仰各方面都产了重大影响;三僚的神明崇拜、民居建筑、民间艺能都留有深刻的风水文化烙印,彰显了客家文化的特色。
全文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在描述性研究
客家文化对梅州旅游业的影响
作者:潘海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旅游  梅州市  市场影响力 
描述:品牌。<br>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br> (1)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描述:探討,主要是因為各鄉鎮及村里的震害資料均相當完備。另一方面,這兩大地震均有地震斷層造成的地表錯動。且兩次地震斷層的屬性又不相同,因此可作為斷層類型對震害衝擊效應的相對評比,包括災害空間分佈型態與斷層線對稱與否,斷層錯動是否加重災害,強地動與災害之間的關連性,其結果可作為日後對震害災損評估的參考。大規模地震通常伴隨地表斷層破裂錯動與區域性之地殼變位。這些地殼變位直接反應地震斷層的類型與滑移量之大小。分析大地震之地殼變位,有助於吾人對地震所造成之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的了解。地震時各地的強烈地動性質,更是造成地震災害的最主要原因。關刀山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斷層錯動,斷層週圍區域性地殼變位,以及各地強地動性質,均有極詳細的觀測與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特就這三個震害主要原因,針對各村里實際震害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的比對分析與研究。所得結果綜述如下:1935年關刀山地震有兩段地震斷層,其中北段的獅潭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的房屋全倒率較高(最高為三灣庄大河村99.6%),而死亡率較低(最高為南庄南富村5.16%)。西南段的屯子腳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不但房屋全倒率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00%),死亡率也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4.7%)。由人口數/住戶數結構可看出獅潭斷層帶與兩側,與屯子腳斷層帶與兩側相差達3.2倍,沿獅潭斷層多為丘陵山區死亡率較低,可能是因為山區住戶稀少,且多為客家農民,有清晨早起耕作習慣之故。而屯子腳斷層兩側以平地為主,各村里人口與住戶數密集,當地居民沒有清晨早起習慣之故。由斷層帶與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分析,發現關刀山地震呈對稱性震害分佈。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震害之關鍵原因包括大幅度斷層錯動及激烈強地動,造成大規模山崩,以及土塊厝與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高樓層集合性住宅大量倒塌等。都會區以集合性住宅倒塌為主,並造成人口密集罹難現象,但因每個里的人口數眾多,而使平均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多,整體建築物具有較佳耐震能力,因此一般死亡率也較低。而死亡率高的各鄉村型村里的住戶建築物構造以土塊厝和低層鋼筋混凝土造居多,例如東勢鎮粵寧里、中寮鄉永平村,其住屋類型以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或加強磚造建築物佔多數,又竹山鎮山崇里(斷層帶上)有部分係因土塊厝倒塌罹難。此外草嶺村死亡率為4.33%,乃因有36人被草嶺地區順向坡山崩掩埋所致。集集地震時破裂錯動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的逆衝斷層,因而位於西側的下盤並未產生大幅度位移,且地動強度明顯較低,因此雖然斷層西側地區之人口與住戶均較密集,但震害較輕。反之,斷層東側上盤各村里之震害則普遍嚴重。總之由斷層帶與兩側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集集地震呈非對稱性震害分佈。本研究接著比較前後兩次震災的房屋全倒率及人口死亡率是否有所改善。首先,台灣早期建築之主要類型為土造與木造建築物,房屋結構之耐震性能極差。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發生時,強烈震動造成大量破壞倒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當時另有一些未加固的磚造建築物,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力,超出牆體所能承受時,便使牆體破裂倒塌,磚塊四散、掉落,變成傷害居民生命之最大威脅,其傷害力應不下於土構造。其次,台灣現代建築物主要類型已多由鋼筋混凝土及鋼構造所取代。在1999年集集地震的強烈地動作用下,常見之破壞現象有地面層柱頭爆裂、各層短柱剪力破壞、磚牆倒塌或斷裂、混凝土牆剪力破壞、或地基失敗引致傾斜、崩塌,連帶造成人員傷亡。因現代建築物之設計目標本就要求房屋即使在倒塌時,必需儘量保留人員求生空間,故有減少傷亡機率之功效。本研究在比較前後相隔64年的關刀山與集集地震時的房屋全倒與人口死亡資料之後,發現現代建築結構類型在減少震害效應上確實有顯著改進。這包括總平均房屋全倒率由前者之32.5%降為後者之19.2%。而總平均人口死亡率,更由前者之1.12%,鉅幅降低為後者之0.28%。換言之,我們透過現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之頒行,已使建築物普遍具備適當的耐震性能,確實可有效減少地震時造成房屋倒塌機率,進而減少地震對人員傷亡之效果,這是具有重要正面意義的啟示。最後,本研究對集集地震時,台中縣及南投縣各鄉鎮死亡人口之年齡分佈加以分析,獲得以下公式: Y% = 0.00022X 2 - 0.01X + 0.16在上式中,Y%代表死亡率,X表示年齡。由上式可見大地震時,不同年齡層的人口,受到致命威脅之程度顯著不同。尤其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威脅大增。這個發現具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地震時對人命安全的保護對象,應特別注重年齡層大的族群。其二是雖台中縣與南投縣的一般人口及死亡人口之年齡層分佈各有不同,但是人口死亡率之年齡層分佈,却幾乎完全相同,頗值得深入探索其原因。未來可利用這次地震人口死亡年齡分佈的公式,按各鄉鎮人口之年齡分佈,概略推估未來地震時,可能造成之死亡人口數,做為研擬地震防救災緊急應變計畫之參考。
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
作者:刘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广东  地方性 
描述:或地下活动,发起反抗国民党的暴动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了领导土地革命,中共在广东尽力恢复和壮大组织系统,并借用各种名义,以不同的形式,力求普遍建立共青团、赤色工会、农会、济难会等群众组织。在暴动和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苏维埃政府,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但无论是群众组织还是苏维埃政权,只是中共夺取政权、管理政务的工具,由此导致中共党组织与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原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常被异化为包办与被包办的关系,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能动性。同时,中共为迅速扩大党组织而一度采取的“拉郎配”方式,虽使组织的人数剧增,但也使组织人员混杂,降低了组织的战斗力。中共在广东发动土地革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主要来源于对革命对象的罚款和没收,往往比较充裕;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主要依靠各种税捐,逐渐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大约从1929年起,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成效欠佳,经济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小的经济斗争入手,尽力在广东各地发动农民、妇女、青年、工人运动。中共在广东组织的兵运,虽无很突出的业绩,但在全国仍是一枝独秀。此外,中共还在广东城市和港澳恢复了济难总会及其组织系统,以慈善社团的名义,公开救助因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者及其家属,在普遍救济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为中共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增强了中共组织的凝聚力。但是,中共在广东的上述工作,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其成效。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几遍及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东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但在没收并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左”倾政策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由此采取“烧毁一切田契”和“掘平田界”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打击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积极性;而失去广大农民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参加,土地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可见,土地革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正确与否。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源流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首先,广东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土著与客家杂居的粤文化区,文化风习与他省有显著区别,民间武器极多,宗族械斗常见,中共化宗族械斗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在广东较别处更有作用。其次,广东深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共领导革命的基础较好,且不仅在广东大陆领导的革命轰轰烈烈,而且在广东各海岛尤其是海南岛发动的革命斗争也是如火如茶,成为基础雄厚、海陆兼备的革命。再次,广东毗邻港澳。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香港和澳门又是革命者比较安全的“避风港”。广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时间最早、波及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在广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共在广东的发展,也是涉及中共全党工作的问题。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首先,没有在革命进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从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也没有针对广东的地方特点,保持地方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没有正视、改造农民的缺点,忽视以至压制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使革命具有持续性发展的特性。第三,没有理顺集权与民主的关系,没有培养党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民主意识,从而无法根据广东地方的特殊性,作出适宜的决策。
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在赣南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凌小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元素  土特产包装  设计  应用 
描述:径,也是更好地体现赣州“客家摇篮”的宣传宗旨。但就目前市面上的赣南土特商品包装设计而言,其在形态结构、产品名称、图形、字体、色彩及材料的运用和风格表现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运用原则,且在客家风格表现形式、元素选用上流于肤浅和雷同,对于赣南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和表现不够,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未能体现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而本课题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元素进行分析、整合、概括、提炼,并应用到赣南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希望能提升赣南土特产包装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更好地整合赣南土特产品的对外形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主要阐述了客家形成的原因及客家民系特征,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审美价值,提出了客家文化与赣南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第三章为客家文化特色风格释意,主要阐述了客家文化特色风格的形成与定位,概括了客家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并确立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在土特产包装的应用范围;第四章为地方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要素,主要阐述了现代土特产品包装发展趋势及赣南土特产品包装现状,总结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从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方面分析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要素;第五章为客家特色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的应用,主要是将归纳总结出的客家元素与表现手法运用到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第六章为客家风格包装设计手法的总结与归纳,通过设计实践检验,总结了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在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表现手法。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作为对此命题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总而言之,当前研究客家文化在赣南土特产包装上的应用这个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力求在此范畴内有所突破。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描述:题之一,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在现有关于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上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客家地区女性的思想性格、风俗习惯、婚姻爱情、经济生活和社会角色的静态描写上,较少从闲暇视角对其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从闲暇生活方式的视角对客家地区农村女性进行实证的研究。笔者关注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如何?不同群体之间有哪些差异?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笔者借鉴关于闲暇、生活方式和客家女性这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博白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实证调查,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体验三方面描述该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从而分析不同群体间闲暇生活方式的差异,探索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形成机制,并初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总体上处于小幅度增加趋势,且不同年龄群体间闲暇时间的差异是和女性生命周期相联系,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变化呈U字型的变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职业分化不彻底的特性,使得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生产经营时间比较长,闲暇时间季节性差异不明显,闲暇时间增加幅度较小。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时间在分配具有单调性与“重叠性”的特征。第二,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最主要的三项闲暇活动为:看电视电影、串门闲谈、打牌打麻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消极的闲暇活动内容,如:阅读码报、买六合彩等。总体上看,客家地区女性闲暇活动类型以消遣娱乐为主,学习型的活动很少。第三,闲暇生活空间保持了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家庭闲暇娱乐成为现阶段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主要形式。闲暇时的社会交往对象仍然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也有所发展。第四,客家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女性都能意识到闲暇与工作同样重要,闲暇的重要性在新一代农村女性那里得到了认同和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闲暇心态与实际闲暇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生活处于“无奈”满意。第五,影响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物质方面,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不完备,收入不稳,导致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消费意思淡漠;农村闲暇设施和场所极度的缺乏。文化心理方面,大部分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文化水平不高,致使很多女性缺乏闲暇活动的技能。她们的职业分化不彻底,兼营者的特殊身份使得很多的女性增加在生产时间上的支出来创造社会财富,从而使得闲暇时间减少。客家族群中存在一种对于客家女性“理想型”劳动人观的建构过程,并且透过不断地复制传颂\异类排挤,内化为客家女性对于完美人格的自我要求。传统性别文化意识与农村社区亚文化制约了农村女性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第六,从“女性发展”角度提出改善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途径,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先进性别文化,统筹安排,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重视女性的参与和组织,多方参与,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Lin Feng Mi
作者:吴颂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风眠  西学东渐  中西调和  中国画  民族性  时代性 
描述:下,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归国后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事业,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操守,建立了—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的探索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中,主张中西调和,融通中西来发展中国文化的观点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中西调和”论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调和”论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折射。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艺术能够走出历史的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他在深入钻研、分析和比较古今中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之后,提出了“中西调和”理论,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艺术时空的转换,到“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美学命题的提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绘画不是简单的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互“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他通过西方来发现东方,通过西方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图式,他把这种图式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调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不是以西化思想来消解传统,也不是以“民族主义”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超越中西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性的中国绘画,真正体现出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所以说,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使民族的固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拓宽中国绘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在现代多种途径改革中国画的开拓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屹立于东方。企图超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到头来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像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参照的起点,引领着我们朝着光明的大道走去。
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作者:林爱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永定土楼  居民感知 
描述:”。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旅游在给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游客的到来必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言,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正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研究以社会学、旅游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永定土楼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语言、传统民俗文化、人际关系、贫富分化、道德准绳等26指标进行测量,对世界遗产地永定县土楼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因子,分别是“日常生活影响”、“文化民俗传统”、“心理意识”、“人际关系与旅游收益分配”、“社会价值观”,其中居民对前四个公因子的感知为正向,对最后一个公因子为负向,说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阶段,永定土楼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全文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进一步引入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介绍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地社会文化分类和特点及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构建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神经网络图。对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三个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与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得出洪坑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的冲击较大,高北村、初溪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影响的冲击不大的结论,并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该结论进行了解释。第六部分,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理论对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策包括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度,实施“社区参与”战略,并构建了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机构;建立土楼客家文化保护区;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路线。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客话音韵论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台湾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研究
作者:吴川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folk  songs  “Hakka  Tea  picking  opera”  “Group  performance  of  trick”.  撮把戏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 
描述:會,高興之際唱山歌、吃粢粑,最能回憶家鄉過往的情景。 一首山歌七言、四句、八節,二十八個字,每一首小節中有四字和三字的詞彙,前後要對稱、語意要貫通,也要注意押韻,無押韻就不成山歌。虛字和襯字的增添,連音、轉音、拉音、拖音的運用恰當,能使山歌更加婉轉動聽。尤其是加上虛字、襯字後,更能變為道地鄉音濃厚的客家山歌,這些深具高度藝術化的山歌,令人拍案叫絕,致使客家山歌能歷久而不衰。 本篇論文以《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為研究主題,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括客家源流、客家移徙台灣經過、台灣客家人與客家語言使用情況、客家山歌等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臺灣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在探討台灣客家山歌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第四章「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包含歌曲詞有如商品比較分析、及客家山歌詞的搭配、運用等。台灣客家山歌包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亦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山歌運用的呈現」,分別介紹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者徐阿彩敘述滿山趖;賴碧霞喜愛山歌的過程;廖忠華經由藝人吹出的嗩吶聲,憑著數十年前的山歌調記憶,無師自通譜出了數首高樹山歌詞曲;徐木珍的傳統即興山歌演唱,猶如山歌后劉三妹山歌隨口出。客家山歌不只獨唱和對唱,林佩君、胡泉雄編出山歌分部合唱,呈現山歌另一種風味;客家山歌的運用千變萬化,陳雙雄將山歌詞譜上曲調,變成一首一首動聽的創作歌謠;昔時的客家生活唱山歌、看三腳採茶和看撮把戲,是最佳的娛樂消遣,客家藝人葉香蘭、曾德銀表演經歷精采無比;客家山歌搭配簡單的傳統樂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樂器費心盡力;製作四十餘年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不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