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17)
期刊(413)
学位论文(134)
图书(23)
视频(8)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17)
期刊 (413)
学位论文 (134)
图书 (23)
视频 (8)
会议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5(8)
2014(620)
2013(282)
2012(356)
2011(302)
2010(272)
2009(122)
2008(126)
2006(29)
1998(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478)
客家文博(16)
海内与海外(3)
开心老年(2)
中国老区建设(1)
新黄河(1)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1)
科学通报(1)
前进论坛(健康中华)(1)
音乐研究(1)
多元文化态度与音乐偏好─以族群为面向之桃园县国小学童调查研究
作者:胡佩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态度  音乐偏好  族群  童谣 
描述:極;音樂學習經驗達5 年以上的學童,其童謠偏好最為消極。
六、學童的多元文化態度與童謠偏好並無相關。整體多元文化態度及各分量表的積極與否,並不影響其童謠偏好。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就教學實務、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当客家遇到福佬:中坜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1684-1920)
作者:游振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經本區的十二個街庄為範圍,也就是與今日中壢市所轄行政區域相當。選擇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對象,主要是牽涉資料之故。清領時期,官府缺紮對各區域間進行統計與調查;迨至日治時期,方進行實證性調查、統計書工作,並
客语生活学校与社区组织协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园县中平国小布马
作者:彭成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马阵  社区资源  社区组织协力治理 
描述:的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文史工作者或耆老以及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客語生活學校的兩位委員為對象,分別進行訪談。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與社
地方尺度的注记:旗尾糖业文化的变迁
作者:陈静佩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旗尾  糖业文化  历史  地方  区域  地方尺度 
描述:生活方式、以土地書寫蔗作技術。以家族與地緣網絡為核心,經營零散蔗園、機動性運作原始硤糖技術,展現的正是旗尾在制度化過程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張力。日治時期,以政治力為糖業發展所進行的前置工作,在成功勸誘流動資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钟昌火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俗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研究 
描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本文首先对客家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的形成、演变进行阐述,分析影响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经济、移民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赣南
李家教拳派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陈国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家教拳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训练模式 
描述:达到挖掘客家武术资源,填补客家武术在个体拳种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参考依据等目的。<br> 调查研究结果:(1)李家教拳派是“反清复明”时代背景下
论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会因素
作者:苏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体  方言  客家方言  社会因素 
描述:语言学的角度 对客家方言所做的研究工作相对很少。在客家方言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中,诸多的社会因素,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和建筑等 各方面对客家方言特色的形成
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
作者:邓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  家谱  汉文化  南迁 
描述:;三是海南省应利用家谱,打好侨牌,更好地为海南的经济建设服务;四是要继续加强海南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集体行动与地域性的再建构--以美浓反水库运动为例
作者:郑玉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浓反水库运动  地域性  美浓水库  空间分工  社会空间  地方发展 
描述:興建者秉持著「水庫帶來地方繁榮」的訴求中得到大力聲援。然而,地方上凝聚的反水庫力量,卻以其不同的環境經理視野,建構出不同於官方的地方發展方式,其中以「愛鄉協進會」為主導的地方營造工作,則呈現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