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
广东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
作者:岳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空间扩散 文化景观 地方感 广东
-
描述:佛教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提出保护佛教文化对于地方感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广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佛教能够在此地立足传播
-
曾文忠绘画艺术之研究
-
作者:郭谦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文忠 水彩画 客家文化 反美浓水库运动 校园壁画
-
描述:濃地區的田園風光,與客家傳統風俗文化內涵為主。曾氏的繪畫作品無時無刻不流露出身為客家人的驕傲,也隨時提醒著保護家園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念想。企圖透過家鄉美景的呼喚,重新喚起即將被現代化口號所淹沒的客家精神
-
广东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
作者:蔡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区域分异 文化行为 文化地理学 文化特质
-
描述: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寻找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探讨广东饮食文化内部区域分异的规律。所得结论如下: 1.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
-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
作者:范明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能適時適地,不停的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精神,才能在每場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在神明信仰上,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所供奉的每一位神明都是具有多功能和實用性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斷的被吸納融合成一多元化信仰。天下神祗,不管本土、異域,只要能為生人提供保佑和福祉的,皆可祭拜而為我所用。神威顯赫的媽祖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商人,隨著潮州官鹽北運的腳步,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以前,就傳播到粵東、閩西這些客家地區,其迎神賽會也相當的熱烈。可是在粵東、閩西「客家」了數百年後,又因山多田少,人口激增,加上饑荒、兵災…等現實生存環境與內在因素的改變,而不得不再次冒風濤之險與黑水之惡,渡海來臺,在面對巨浪排空的恐懼與生死未卜的未來時,媽祖信仰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從許多當代人的記載或詩詞中,都可見識到渡海的驚險和困難,以及祈求媽祖靈顯的情形,這就是媽祖東傳的原因。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其他神廟,媽祖則與主神同祀,這是媽祖信仰的開始分化,同時任務也開始轉型。就因為新竹地區客家人的媽祖信仰大部份都是與主神同祀方式,客家人也發展出一套祭祀媽祖的方式,新竹地區客家人奉祀的媽祖,大都刈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所以每年都要到北港進香,並迎回媽祖婆遶境、祭祀、起福與演戲宴客,年年如此,一般客家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很虔誠,但聲音不大。在乾隆年間客家人進入新竹地區拓墾迄今二百多年,一共建了四座媽祖廟及主導了一座媽祖廟的管理運作,其實媽祖卻在其他眾多廟宇中與主神同祀,且與主神平分了前半年的祭典活動,所以會形成這種特色,最主要的與新竹地區的拓墾背景及族群關係有關。這些廟宇平時運作有管理組織,祭典有祭祀組織,其祭祀組織的爐主、首事,以後往往是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所以媽祖祭祀組織遂成為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養成所。而目前本區還在正常運作的客家媽祖會還有新東聖母會及老湖口神明會聖母嘗兩會。最後歸結本地客家人媽祖信仰的區域特徵如下:(一)信仰虔誠,但長期無廟,媽祖廟不但建得晚,也建得少。(二)媽祖婆與主神共享尊榮。(三)媽祖同祀廟的祭祀活動比媽祖廟的相關活動還熱鬧。(四)堅持古味的春祭媽祖。(五)媽祖角色轉變的特殊性。(六)新竹縣各廟奉祀媽祖大都分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
-
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
-
作者:林韻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歌謠教學 六堆地區 個案研究
-
描述:肯定的,則期盼進一步研究適合於國民小學學生所使用的拼音方式,並提供可行的方法供相關教師參考。二、 針對客語化國字進行研究,讓客家語不但可以藉由文字表達其口語的內涵,亦能夠與國語的用詞有所銜接。三、 探
-
当客家遇到福佬:中坜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1684-1920)
-
作者:游振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的閩籍業戶至雍正年間方請墾老街溪及新街溪下游,因此以「在地觀點」論之,當是客家遇到福佬。本文時間上限自清康熙23 年(1684)領台起,下限為1920 年代。「空間」的界定,大致是以老街溪與新街溪流經本區的十二個街庄為範圍,也就是與今日中壢市所轄行政區域相當。選擇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對象,主要是牽涉資料之故。清領時期,官府缺紮對各區域間進行統計與調查;迨至日治時期,方進行實證性調查、統計書工作,並以大字名(村莊)作為調查的基本單位,分析與解讀這些調查資料不會產生困難。基於資料之故,所以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範圍。本文從歷史地理角度入手,以地形、地質與氣候因子,作為討論起始點。發現本區的自然環境不像想像中的適合拓墾,地形多台地,雨量雖充足,但分布不均,地質多為礫石層,極難瀦水,為因應此一情況,先民則以修築陴塘,解決灌溉水源問題;其次,探討在漢人未進入本區,有哪些人已在本區安身立命,漢人進入後的相關行政區畫沿革演變情形。漢人入墾本區後,其問題在漢人為何要來?從哪裡來?來了之後如何選擇營生的地點?第一個問題是,探討移民的推力是因閩粵地區人地比例嚴重失調,拉力則為臺灣本身的自然環境較閩粵地區優越,但在康庸年間本區似乎不是移民者拓墾的理想地,因自然環境欠佳,造成本區晚至乾隆30 年代的下一波移民高潮出現,方得開墾,這波移民進入本區包含清廷的海禁政策的弛禁與北臺地區日趨頻繁的械鬥。其分布情形,根據日治時代的統計資料,顯示愈與閩人庄接近者閩客比例愈接近,反之亦是;閩粵人口分布呈現愈南,粵人比率愈高,反之則閩人所佔比率較高。就開拓的空間觀之,北部近海的南崁、竹圍及其內陸的桃園一帶最先開發,之後才漸及中、南部,西部的楊梅、中壢地區,則遲至乾隆末葉才有興盛的拓墾事業。相當符合臺灣對外以海路為主的地理特性,也充分顯示清末以來臺灣都市以河港及海港為主而興起的都市特性。日治初期的農業數據作為探討清領200 餘年的中國農業在臺灣拓墾的成果,從人地的關係發現本區在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的這段期間,有轉向商工與交通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也表現在作物的生產,除稻米外,茶葉即為本區輸出的主要經濟作物。灌溉方面則因國家權力的介入,逐漸擺脫私有、小規模、密集而無分布規律的形態。本文只是對中壢地區探討的初步。對一地的開發、發展有著諸多不同探討面向,所呈現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關於清領時期中壢地區所存之資料,不甚豐富,日治時期所整理的、調查、統計的各項資料相當豐富,可用來進行更廣泛的研究課題。
-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
描述:,清政府同意來臺平亂的將軍福康安所提出之「屯番制」構想,作為統治臺灣的策略。約自康熙末年左右,至咸豐年間,平埔原住民因政府政策的推動而逐漸陸續由原居地向東或向北「擴張」,於中央山脈的山腳地帶,建立起許多新聚落。清政府多次劃界的過程中在萬金庄一帶重疊,使得此地不僅沒有新舊區域之分,也造就了族群關係多元複雜的情況。又,1861 年天主教道明會傳教至此,並推動「教會村」的聚落模式,從土地,婚姻以及生活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政策影響下,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聚落人口的增加、近代交通的建設以及產業的革新,帶動了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具體的反映了山腳社會的轉型。並且透過,文字、傳媒、學界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運作,與萬金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彌了過去族群分類的現象,一同建立起「萬金意識」。本文筆者扣緊「長期結構史」(histore des structures;Structurgeschite)概念,選擇其已天主教二次入臺的1861 年作為研究時間的起始值至終戰後,兼採地理學為輔助學科,透過各種文獻史料的整理與分析與田野調查,以萬金庄的社會變遷為主軸,進而討論屏東平原山腳地帶的總體發展。透過本文的研究,筆者有如下三個觀點:第一、透過文獻考證與地名學的輔助,釐清了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形成的發展,同時對「平埔原住民族群被迫遷徙」之論,提出適度修正;進而探討了萬金庄的居民結構主要是由十七世紀大放索語區的平埔原住民,以及漢人族群與排灣族所組成。第二、嘗試就「語系」為基礎,將來臺拓墾漢人分為閩籍的漳泉語系、粵籍的客家語系以及潮汕語系等人群。尤其是廣東潮汕的移民,常被學界忽視。不過,在傳統東亞貿易網絡上,潮州語系人群卻佔有重要地位,也影響臺灣的社會構成。故,以方言為分類討論漢人的族群關係,應可較貼近屏東平原當時的社會情況。第三、本文透過區域個案的觀察,釐清了山腳社會從邊區型態過渡到近代國家體制下的歷史過程,並探討了統治當局如何建立起各種統治制度,去控制這些過去被視為邊陲的區域。地方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說明了社會轉型的情況。也說明了山腳地區的人群如何擺脫不同移民群的祖源認同而走向山腳社會的地緣認同。
-
关西饶平客家话调查研究-以郑屋、许屋为例
-
作者:张孟涵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时 历时 移借 接触 语言 关西
-
描述:人們口耳相傳的鄉音,但也因為近代各族群間互動頻繁,使得語音開始轉變,饒平客語開始滲入其他方言、次方言的語音現象,但因宗族語言的封閉性,使得各姓氏內變化速度與情況不一,關西的饒平客語呈現多樣化,故本文以關西兩大饒平姓氏:位於「內關西」的鄭屋與「外關西」的許屋,為研究對象,探討關西饒平客語的現狀與語言接觸下的變化。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對象與環境、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研究參考文獻。第二章描述了關西鄭屋、許屋的聲、韻、調等音韻結構及同音字表。第三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中古音相比較,作歷時的縱向探討。第四章則詳細說明關西饒平客家話本身的特點以及姓氏之間的內部差異。第五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其他現有的饒平客家話語料如:中國饒洋、台灣卓蘭、新屋、竹北作一共時的橫向平面比較。第六章針對詞彙部分探討關西饒平客語在語言接觸的影響之下詞彙的變異情形。第七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成果與價值。經過研究發現,關西饒平客語各姓氏之間雖然有些微差異,但饒平客語的基本音韻現況大致相同,不過因經過兩三百年時間的消磨,語音遺失、轉變的現象在所難免,兩姓各自留下了一些饒平原鄉的語音特色,也或多或少借用了其他客家次方言如:四縣、海陸的語音。在聲母方面,饒平客語在曉組、影組具特色的v-聲母,有些字已慢慢消逝v-的讀音,而轉變為跟海陸一樣的?-聲母,如:「縣」已從vien24→?an24。在章組字也出現聲母從舌尖面音t?-演變成舌尖前音ts-的中間過渡現象,展現出t?i→t??→ts?的變化過程。在韻母上四等無介音的字也展現了原鄉饒平的特色,如:「鳥」tau24。在聲調方面,鄭屋陰入調為32,許屋則是2,而兩屋的變調規則,則是豐富多元各具特色。在詞彙上,由於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則分為「完全移借詞」、「部分移借詞」、「完全語音借用」、「部分語音借用」、「關西特殊詞」五部分來闡述。關西饒平客語的變化,除了受到對外溝通的影響,也因為在婚姻嫁娶時與其他方言或次方言族群結合的關係,使得對內交談也出現了兩種以上的語言,而後代子孫在第一語言習得時即是雙語環境,使用語言時將之融合運用也在所難免。關西饒平客家話的現狀,如同整個饒平客家話在台灣的縮影,各自保留了部分從原鄉帶來的原音,一方面也隨著環境和時代漸漸在轉變,關西各姓氏饒平客們自不同的地區移民而來,帶來了不同的鄉音,呈現饒平原鄉豐富的語音表現,並無所謂的唯一「標準音」,就如徐貴榮先生(2008)所說「台灣多元聲調才是饒平客話原貌」,關西饒平不同姓氏各自有不同的變調情形,也可與此作一對應。
-
客家餐厅评鉴制度之检视:新北市与苗栗县个案分析
-
作者:黄博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管道理论 餐饮评鉴 客家饮食文化 评鉴制度
-
描述:織、人士與學者專家為輔。 本研究彙整台灣北部地區之餐飲評鑑活動之外,亦收集探討國際間餐飲評鑑系統的相關資訊,進行餐飲評鑑活動執行狀況比較,相關建議如下: 1、餐飲業評鑑制度須建立於公平及公開之原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