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杭县下都乡客家历史文化传承初探
-
作者:薛小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下都客家 历史文化 传承
-
描述: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在汀江河蜿蜒环绕的下都乡开基拓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留有中原韵味,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里老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下都客家语言、婚丧嫁娶、饮食、岁时节日、童谣、山歌、谚语等方面,初步探讨下都客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下都客家语言不仅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历代传承的工具,同时在词汇和语法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重在描写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显而易见的词汇及语法特色。 婚姻和死亡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备受关注。为表重视,婚姻的过程和丧事的办理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乡民们希望新人婚后幸福和死者死后安息,代代恪守着这些礼仪制度。 下都客家人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儿童歌谣,这些童谣短小流利,富有生活气息,不仅让儿童学习讲话,而且在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各种事物的名称和特点。“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 ,客家人用唱山歌的方式放松心情、感慨生活、交流感情。谚语在下都客家人的生活中处处可闻,它们指导着人们的农事安排、家庭的教育。这些童谣、民谚、山歌对乡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乡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产品。
-
合江方言语音研究
-
作者:曾艳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合江方言 语音 《广韵》 入声 归属
-
描述:为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古晓母、匣母与遇摄合口一等相拼时读作[f]声母;古影组字大都读作零声母和[(?)]声母;古泥组字在今洪音前读作[1]声母,在今细音前,大致的分化规律是泥母字读作[(?)]声母
-
醴陵方言词汇研究
-
作者:颜艳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醴陵方言 词汇 比较 特点 关系
-
描述:前人研究整理出的赣方言、湘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常用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出醴陵方言词汇与赣、湘、客家三大方言词汇系统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及历史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醴陵方言词汇的语法特点进行研究,大致呈现出醴陵方言词汇的概貌。全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醴陵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其次介绍醴陵方言的概况,包括了醴陵方言的内部分片和醴陵赣方言的语音系统;再次介绍醴陵方言的研究情况,对以往文献中出现的关于醴陵方言划分归属、描写醴陵方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的各种说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方言调查点与合作人的情况。第二章为本文的重点,醴陵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在实地调查了醴陵方言内部各分片代表性方言点的词汇材料基础上,用图表的方式统计出醴陵方言内部各分片间的词汇异同数据,据以分析醴陵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同时,统计出醴陵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数据,从语音、词形、词源、词义和造词理据五个方面归纳出醴陵方言词汇的特点。并通过醴陵方言和赣、湘、客家方言的词汇异同数据图表,梳理醴陵方言词汇和赣、湘、客家方言词汇的接触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趋势。第三章为醴陵方言的词法。分析研究醴陵方言词汇的内部结构,归纳出醴陵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通过对醴陵方言代词、副词、介词、助词与数词的特征分析,大致呈现出醴陵方言词汇的面貌。最后为本文的结论,对醴陵方言词汇研究的认识进行总结。
-
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
作者:卓衍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文化 可视化 开发模式 梅州 客家文化
-
描述:迫,而作为文化开发的关键环节——文化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将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目前关于文化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化和外化上,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产品展示出来。但是要使旅游地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使游客感受文化氛围,我们就要进行旅游文化传播,使旅游者真正感受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本文的研究在收集和借鉴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提出旅游文化可视化的理念,分析和指出影响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的关键因素:旅游者的“凝视”需求差异、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和产品设计、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和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模式,重点突出旅游文化产品化和旅游文化传播,最后还把这一模式应用到梅州客家文化可视化开发的实践中。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模式的建构是本文的创新性成果。这对探讨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规律及完善旅游文化开发理论具有参考价值,对类似的文化的可视化开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建构一个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模式。这个模式是从需求决定供给的假定出发,首先探讨旅游者“凝视”需求,然后再根据需求进行旅游文化主题定位、形象设计、产品化和文化传播,最终达到旅游文化可视的目的。 本文的创新点一方面在于提出旅游文化可视化的理念并确定了影响旅游文化可视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旅游文化可视化开发模式。另一个创新点在于从旅游摄影照片角度探讨了旅游者的文化产品需求。摄影是自我认同和叙述,旅游拍摄的对象往往是给旅游留下深刻印象并得到认可的事物。通过分析摄影的角度、内容等可以了解摄影者的心理乃至需求。
-
珠江咸水歌形态初探
-
作者:胡雯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珠江流域 咸水歌 形态 传承和保护
-
描述:度取决于水上先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疍民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终日浪迹江河,与风浪搏斗;他们的生活、爱情、工作都在水上进行;他们被划分为社会最底层,受到严苛的法律的限制,生活得异常艰苦;因而需要通过歌谣去抒发他们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第二章,咸水歌的文化内涵。疍民以歌寄寓生活,以歌抒发情怀,因而咸水歌的题材覆盖面广,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感情生活等,都能成为疍家歌谣的内容。建国后,咸水歌更有了歌颂党、歌颂生产生活的内容。而根据演唱区域和调式调性,珠江流域的咸水歌主要分为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叹歌(叹家姐)等。 第三章,咸水歌的艺术形态。咸水歌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段体(二段体)。调式一般是五声调式,特别以徵调式为主。唱词多数是歌手以民间口头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唱下来。咸水歌常用“起兴”、“比喻”、“直叙”、“夸张”、“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来抒情叙事,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加深形象思维。另外,由于地域、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调式等等差异,咸水歌与客家山歌、意大利民歌之间有较大区别。 第四章,咸水歌的表演形式。咸水歌多用“称谓”来作为开头和结尾,富有人情味;而其节奏随着疍家心情的起伏而变化。疍民演唱咸水歌时喜欢即兴创作,同时各地的曲调基本一致。 第五章,咸水歌的传承和保护。随着疍民们上岸,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流行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咸水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几乎走到了边缘。如何保护咸水歌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咸水歌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若然它们有机结合,可以相得益彰。 咸水歌是疍家民俗最好的传承载体,是我们了解、研究疍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它源自生活、贴近生活,适应的场合广;它可以即兴创作,音调婉转动听,歌词通俗易懂。一曲咸水歌唱尽珠江情。因而,保护咸水歌,对于传承民俗文化血脉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
作者:朱晴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移民 市场 身份 村落关系 地域文化
-
描述:“客话”都开始慢慢影响这个曾经自成一体的小款组织。或许正是由于特殊的时间与空间,这些移民在入住的同时仍然得以保留原本的姓氏而不需再改姓。小江社会的移民因着迁徙时间和祖籍等原因,明显形成两大帮派——“江西
-
幕阜山方言语音研究
-
作者:陈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鄂赣 幕阜山 带音声母 边/鼻韵尾 送气分调
-
描述:。(3)定来二母多洪音不混而细音混同念[d‘],但有些方言洪音也混同念边音[1],如都昌县和湖口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如残存“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组归端”、“照二归精
-
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化过程:以洛带客家社会记忆资源的旅游开发
-
作者:梁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记忆 重构 旅游开发 文化资本化
-
描述:旅游开发中,负载着当地客家人社会记忆的会馆、“伤心凉粉”、“刘家龙”成为洛带众多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吸引物,正是借着这些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洛带赢得了丰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记忆何以转化成“资本”,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转化的?本文通过对洛带个案的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其为现代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梳理了洛带其旅游开发中所调用的社会记忆,以及基于这些社会记忆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运用“符号”、“仪式”、“场”等概念工具来分析社会记忆何以能够转化为“资本”,如何转化为“资本”。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洛带与洛带的历史记忆,主要介绍了洛带旅游开发中调用的迁移记忆、会馆记忆和舞龙记忆在旅游开发前的传承情况。第二部分,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化,主要梳理了洛带基于客家社会记忆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第三部分,问题讨论,主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洛带客家的社会记忆传承、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化过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洛带客家的口传记忆存在着断裂;在对社会记忆的不断的重构过程中时代背景和国家话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洛带,客家的社会记忆通过其载体的“符号化”或“仪式化”、“‘融资工具’化”实现了文化资本化的成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者和媒体是主要的构建者。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通过对洛带旅游开发过程的关注和对其中一种重要资源——社会记忆的探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理论工具,分析了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东西,社会记忆和“资本”如何在洛带的旅游开发中被结合起来,并实现了“转化”。
-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
描述:了当下地缘身份建构的“集体记忆”。 第五章:族群身份:以语言、神榜、游艺与葬俗为研究中心。从民间故事中叙述的东山客家族群与湖广族群的对立,透露出客家顽强的族群性格。而作为族群最重要的特征客家话也陷入萎缩与坚守
-
客家精英、基督教与现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以洪秀全、洪仁玕和
-
作者:陈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精英 基督教 政治社会变革
-
描述:两广地区,广泛分布着客家人的聚居地,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众多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成为了革命运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而这些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都受到了基督教以及由基督教思想衍生出来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地处传统政治话语版图边缘的两广地区,在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却走在了前列。近代不乏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重要政治运动,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研究表明,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博弈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由客家精英主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同样是受基督教影响,同样是客家精英作为主导力量,同样是推行强烈的反满政策,两场革命运动最终的旨趣却是同路殊归。洪秀全科举屡试不中,偶然间接触到基督教,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洪氏遂对基督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对正统基督教改造的基础土,洪氏糅合中国传统思想,创立了一个既与传统思想有别又跟正统基督教有异的“怪胎”宗教组织—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在广东传播受挫,却在广西客家地区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蓬勃发展。拜上帝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主导思想和组织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矛头直指晚清政府,也提倡平等、均富、发展经济的思想,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其后续的革命运动中可以看到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地上“小天堂”,这与传统皇朝更替的套路没有太大的区别,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旨趣相差甚远。但是这并未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怎样,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近代中国人自身在近代化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尝试.时光转到辛亥革命时期,此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与太平天国时期存在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过程中屡屡受挫,体制内主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遭遇彻底的失败;先进知识分子与体制内联合主导的戊戌变法终究抵挡不过强大的保守皇权势力而过早天折。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海外客家精英团体的崛起,催生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来。在辛亥革命早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成为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和精神成为他们发动革命的精神力量: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与基督教影响下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孙中山长久以来的所吸收的基督教思想;辛亥革命的矛头直指晚清封建王朝,意在推翻封建统治,在借鉴西方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太平天国运动不同,孙中山在总结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并借鉴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发展成果,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反映出在客家基督徒精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教和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和扮演的角色,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