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099)
报纸(6255)
图书(1414)
学位论文(1222)
视频(386)
会议论文(342)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099)
报纸 (6255)
图书 (1414)
学位论文 (1222)
视频 (386)
会议论文 (342)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398)
2014(12018)
2013(1274)
2011(1279)
2010(1108)
2009(694)
2007(354)
2002(48)
2000(55)
1997(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26)
梅州日报(176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71)
赣州晚报(144)
客家(113)
歌海(22)
创作评谭(18)
食品与生活(11)
2005台湾文学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中国广告学刊(1)
行走于书斋与田野之间,感悟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非物质文
作者:肖文礼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仪式音乐  客家祭祖  乐班混奏 
描述:,以求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动荡中的客家族群与族群意识-粤东地区潮客村落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大鸣  期号:第5期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  客家族群  族群互动  族群意识 
描述:點都有利於族群研究的深化。
物品与节日时空:以一个梅州客家村落的“过年”为例
作者:刘晓春 林斯瑜  期号:第2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物品与节日时空:以一个梅州客家村落的“过年”为例
IT环境下传承民族文化的图案设计教学模式探析:以客家图案为例
作者:徐进  期号:第17期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图案设计教学  民族文化  IT 
描述:针对现行图案设计教学中的不足,研究在IT环境下渗透民族文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有利干一专多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粜酒》与《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脚采茶戏变迁历程考察
作者:苏秀婷  期号:第6期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粜酒  扛茶  拋茶  拋采茶  三脚采茶戏 
描述:從劇本、文獻記錄、表演實踐三者考察《糶酒》、《扛茶》、《拋茶》之間的承繼關係與變遷過程,演出型態與傳播,及其戲劇結構、廣場特質等。由此進一步思考三腳採茶戲劇目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並觀察當代採茶戲班對於《糶酒》、《拋茶》所建構的傳統想像。
将"客家体育"引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及其模式构思
作者:吴玉华 张庆红 罗梦龙  期号:第5期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客家体育  体育课外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意义  竞技运动项目  校园体育文化  “健康第一” 
描述:"体育课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保障.
印象龙岩:连城县第十一届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节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上 来源:山西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印象龙岩:连城县第十一届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节
日本统治初期の客家语仮名遣い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广东语」『
作者:暂无 期号:第24期 来源:东吴外语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日本统治时期  「广东语」『台湾土语丛志』  客语假名  同字异注  四海话  日本统治时期  「广东语」『台湾土语丛志』  客家语仮名遣い  同字异注  四海话 
描述:。其研究成果对殖民地期语言运动史以及现代客语的源流及变 迁的探究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研究的结果显示r 同字异注J ( 587 字中99 字)的产生主要是基於客语 与日语内部构造根本上的差异。同时也显示出客语假名遗弃仍处於摸索时代的 试行错误阶段。而四县、音和海陆音的差异以及客语破音字之异读也反映在「同 字真注」中。
茶犹清香戏味长:客家采茶戏艺术发展前景之探讨
作者:苏子裕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戏专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艺术传承和艺术革新  发展前景 
描述:面对当代 与时俱进;精铸品格、独树一帜o 在艺术传承和艺术革新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五个重要 问题一)唱腔音乐的规范与充实二)增加行当,增强剧种表现力三)方音 俗语,因地制宜,参以「正音J '逐步规范四)提升演出剧目的文学性五)戏 剧风格贵在独特和不断创新。
新移民生活信仰及经济就业之探析:以梅州地区嫁入台湾美浓客家
作者:吴连昌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地区  客家地区  生活信仰  新移民  妇女  台湾  就业  经济 
描述:一、前言 历史上各地形成的风俗习惯,已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少数外地人人迁,只能随当地习俗①。梅州女性移人美浓虽然是少数,但因两地习俗颇为类似,不需刻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