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516)
报纸(1251)
学位论文(314)
图书(177)
会议论文(67)
视频(5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516)
报纸 (1251)
学位论文 (314)
图书 (177)
会议论文 (67)
视频 (54)
按年份分组
2015(54)
2014(1790)
2012(299)
2009(122)
2008(122)
2007(74)
2006(47)
2005(26)
2004(33)
198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29)
客家研究辑刊(16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78)
嘉应学院学报(69)
嘉应大学学报(1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
中国经济史研究(2)
南方农业学报(1)
体育学刊(1)
连城拳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价值与推广
作者:罗满清  期号:第12期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连城拳  群众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较大的潜力,既必要又可行,而且还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浅析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作者:蔡慧  期号:第25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厌学  对策 
描述:家庭主要参与,整个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农业机械化开启“客都”发展新视野
作者:刘环  期号:第2期 来源:现代农业装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水稻全程机械化  视野  山区农业  农机部门  梅州市  女人  田间 
描述:粤东山区农业大市梅州市,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女人的勤劳名声在外,男人出外谋事,田间地头则常见女人弯腰劳作的景象。随着《议案》实施,这样的情形多数被农忙时节机械的欢跃身影所代替。这些年来,梅州各级农机部门以发展水稻全
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趣谈客家擂茶
作者:杨凤英  期号:第2期 来源:茶.健康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文化  擂茶  客家人  茶叶  保健饮料  花生米  清热解毒  制作  配料  马援 
描述: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
孙中山是客家人吗?
作者:邱捷  期号:第11期 来源:广州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孙中山  客家人  历史文化  客家话  黄巢起义  江西  先祖  梅县  河南  客籍 
描述: 余柯先生存《客家的由来及其对历史文化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6年第3期)一文中,提及“孙中山先生先祖自黄巢起义后,由河南迁入江西宁都,后迁福建长汀,再迁粤东梅县紫金,再迁至增城,最后
并蒂奇葩--梅县与大埔客家传统民居之比较
作者:李婷婷 刘东江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建筑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梅州市  客家文化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描述:广东省是我国古村落较为集中、富有特色也颇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省份之一,其中粤东北的梅州市是客家文化最大的发展中心,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是其古村落最重要的代表。
赣南客家民居"盘石围"实测调研--兼谈赣南其它圆弧型"围屋
作者:万幼楠  期号:第4期 来源:华中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屋  贺弧民居  个案分析 
描述:以赣南盘石围为个案,进行测绘,考证史实.说明赣南不仅有大量的方形围屋,而且在早期也有少数圆弧开形围屋,为探讨赣南围屋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与闽西南圆土楼、粤东围拢屋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2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赣方言  关系词  关系  古赣语  开放式  封闭式 
描述: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宋代诗人与梅州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2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诗人  苏轼  苏辙  刘克庄  梅州开发史  客家 
描述:宋代著名诗人在梅州的诗文,方志仅收杨万里和文天祥的诗。实际上,苏轼、刘克庄等还有多首诗文失收。这些诗文对于补梅州方志之缺,对于研究粤东历史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从“客家围龙屋”到“滨海客舍”
作者:涂海蓉  期号:第6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  历史  文化  自然 
描述:本文通过对粤东地区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形式的研究及滨海客舍的设计实践 ,探讨如何挖掘蕴藏在我们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并运用于我们当前的设计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