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梅县方言与外区方言共有的古语词现象
-
作者:单辉
期号:第1期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方言 闽语 吴语 粤语 赣语 共有 古语词
-
描述:梅县方言与闽语、吴语、粤语、赣语等外区方言有不同数量的共有古语词的现象。其方言中与同客家方言关系密切的有历史渊源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多,与疏远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少;与长江以南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多,特别是与闽语、吴语、粤语、赣语共有的古语词尤多,而与长江以北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少。
-
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特有价值
-
作者:彭会资
期号:第4期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彭祖文化 特有价值 和谐世界
-
描述:赫地位,是由它本身特有的价值来决定的。其特有价值具有多重性:鲜明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独特的守成性与开创性、可贵的思维合理性与超前性。中华哲学美学的核心范畴和,是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根基。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哲学大厦的顶尖。
-
客家移民历史与居住地理环境对客家筝乐风格形成之影响
-
作者:张铭娟
期号:第3期
来源:民族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客家人 地理环境 移民历史 筝乐 中原地区 客家先民 陕西筝曲 风格 音乐融合
-
描述:客家移民历史对客家筝乐风格的影响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庞大的民系,是以中原汉族中的南迁移民为主体。客家音乐,就是千余年来,随着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的多次南迁,将那里的音乐带到了岭南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音乐融合而形成。客家人十分珍惜本民族的
-
人格特质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岭南客家籍大学生与潮汕、广府籍
-
作者:徐文明 罗苏梅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特质 跨民系 客家青年
-
描述:性青年表现出焦虑、抑郁、敏感多疑、脆弱性、同情心以及愤怒-敌意的人格特质,而男性却表现出热情、活跃、冒险精神以及缺乏同情心。研究发现,三大民系青年只是在某些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没有出现更多差异的人格特质,其主要原因在于共同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以及青年教育一致。
-
映月梧桐新台湾料理经典台湾菜做午餐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7期
来源:大武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且讲求食补与选材。
-
昌铜高速公路:青山依旧在 玉带几度绕
-
作者:戴梅苓
期号:第11期
来源: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速公路项目 赣西北 景观绿化 高速公路建设 有机结合 铜鼓 红叶石楠 南昌 现代文明 边坡
-
描述:的交锋冲突,一切都那么和谐地融合在大自然中,令人叹为观止。精心描绘画龙点睛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地处赣西
-
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
描述: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张东荪的《知识和文化》,都有不少地方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内容,材料丰富,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四十年代,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调查少数民族
-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
作者:安国楼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 两种文化 世界文明 河图洛书 区域文化 河洛地区 移民特征
-
描述: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
-
饼与餜──客家食俗考略
-
作者:严恩萱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中原地区 食俗 民间文艺 系列食品 《东京梦华录》 客家民系 赣南客家 制作方法 《史记·货殖列传》
-
描述:饼与■──客家食俗考略严恩萱我们日常食品中有“饼”与“”。这两种食品在今天的确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这两种食品做一番追本溯源的功夫,却可以引出一段客家食俗史话来。众所周知,客家先民原在中原地区,他们的主粮以麦类食物为主,南迁入地百越地区的主粮却以稻...
-
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对策
-
作者:钟玲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发展 对策
-
描述:2006年客家山歌被审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代表作,探究客家山歌的传承,并分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保存起来提升对遗产的崇敬和尊重,其次再保护它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新颖、鲜活的艺术形式把客家山歌的音韵之美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