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话形成于汀江、韩江流域
作者:张佑周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韩江流域  语言学理论  地域方言  社会发展进程  北京人  广州人  相对独立 
描述:”;北京人说“再等一下”,客家人说“等一下掭”;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而客家话则说“一头树”。诸如此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就是指这种地域方言。[第一段]
略论粤中客家地区“蛇话”的性质及得名缘由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中地区  客家地区  “蛇话”  性质  得名缘由  心理意识  生活环境  客家话 
描述:属粤中片的客家地区(惠州市、河源市、新丰县),除客家话外,内部还有一种“蛇话”(或称“蛇声”,“蛇”为地方文献用字)。最早介绍它的是周日健先生^[1],他在《新丰方言志》中说:“新丰方言有客家话和水源话两种,后者又称蛇声。《长宁县志》卷八提及‘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
石岩客家山歌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深圳市宝安区  演唱形式  客家话  流传  曲调  旋律  歌词 
描述:石岩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北部。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石岩一带。用客家话演唱。曲调与别地客家山歌有所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旋律,歌词一般是七字体,四句或五句。四句的是一、二、四句押韵。石岩客家山歌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个人自唱,或两人一唱一和,擂台斗歌则是最精彩、最激烈、最为群众喜爱的一种形式。[编者按]
第三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方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学术研讨会  客家话  中文系  韶关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客赣方言 
描述:第三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方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学术研讨会  方言志  广播电视大学  语文  增城市  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客家话 
描述:第二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8月21-23日在广东省增城市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客家方言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五十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江西和广西,还有日本、?..
梅县方言古语词撷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语词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语词  梅县方言  客家话  语音特点  词汇表达  语法特点  历史层次 
描述:客家话被称为“吉汉语的活化石”,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许多语音特点、词汇表达、语法特点还保留在客家话中。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客家话中留存的吉语词的历史层次,本刊撷取梅县话中常用的吉语词以飨读者。本期所刊载的是梅县话中留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语词。
论清代粤台两地客民称谓之异同
作者:刘丽川  期号:第2期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省  福建  客家  粤东南地区  清代  客民  客家话  称谓 
描述:清初“迂海复界”后,在“招徕开垦”的共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客家人或向粤东南沿海移民,或渡海赴台湾垦殖,成为客民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是操客语的粤籍族群,他们在粤东南和台湾两地得到的称谓,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客家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闽客方言与“脖子与下巴之间的部位”意义有关的本字
作者:严修鸿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方言  本字  部位  客家话  关系词  闽语  汉语  简称  同源 
描述:一、问题闽语与客家话是地理上相毗邻的两个方言,两者有一部分特有的关系词,可以找到早期汉语的源头,但不见于其他方言(参看严修鸿2001)。本文将讨论的“下巴以下脖子前面(以下简称‘脖子前’)”这个意义的说法,在闽客方言显然是同源的:[第一段]
客家研究院2013年大事记
作者:嘉客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大事记  研究院  方言调查  系主任  语文学  梅县  老师 
描述:一月 4-8日,台湾高雄大学西洋语文学系主任赖怡秀博士一行3人,在我院进行梅县客家方言调查。在肖文评、夏远鸣等老师安排下,先后对30余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梅县客家话录音,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
大山深处英雄村:豆畲
作者:黄家祥  期号:第3期 来源:红土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雄  大山  中央苏区  自然村  诏安县  解放前  客家话  居民 
描述:豆畲是原中央苏区诏安县的一个自然村,住着张姓客属人家,解放前居民仅50余口,到如今亦不到80人。村子深藏于广袤的乌山中,微小如豆,故有“豆畲”之称,又因住地坡度较陡,又有人称其为“头斜”,客家话头斜也是最斜的意思。该村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英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