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意大利合作保护客家围屋 我市积极探讨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途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崇林世居屋群蔚为壮观,但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不少房屋已残破不堪。
市人大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在参观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已坍塌。
核心提示
惠阳区尚存有100多座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居我市各县区之首,但大部分围屋得不到保护和维修,成为危房。对此,8月7日,
-
客家蓝衫--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压题图片:台湾职校生创意设计的客家女性“蓝衫”
女装"大襟"
男装"对襟"
男装"琵琶襟"
[服饰]
提要: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习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服饰和客家意识等。千百年来,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保留有千年
-
从“买票看球赛,支持客家足球队”说起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6月15日下午在梅县宪梓足球场,两支梅州中乙足球队上演了德比之战,吸引了近万名球迷观看,赛前朋友讲“买票看球赛,支持客家足球队”的一句话撼动我的心灵。买一张门票看球赛,会感悟出许多道理。赛事包涵的丰富内容远远超出买票看球赛的价值。
足球赛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足球赛开赛前近万名男女老少起立,面向五
-
两岸客家都是自家人(特别报道)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图为台湾客家乡亲为北京奥运捐赠的台湾花莲石11月12日,在第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一位来自台湾的客家老者忽然问前来采访的记者:“今天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吧?”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兴奋地说,让两岸客家乡亲同感骄傲和自豪的孙中山先生,正是客家后裔。
说起客家祖先谜一样的历史,何谓“客家人”
-
客属侨民第三代不会客家话,会馆变成“老人汇”,新移民不愿“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传承出现了危机。”11月29日,第23届世客会“客源天下与天下客家”国际研讨会上汇聚了世界各地约160名研究者,小组讨论中,有学者惊呼,客家文化海外传播“濒危”。
“海外客属华侨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很多老华侨确实以客家人的身份影响了世界,但第二三
-
广东梅州客家牛角屋两水井是牛眼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栏式建筑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广东梅州客家“牛角屋”建筑风格较为奇特,它不仅保留了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特色,而且在设计上与其它客家围龙屋有所不同,因其外形很像牛角的形状,故名“牛角屋”。
梅州牛角屋位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这里山
-
陈裕华,一生追寻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吴云凯邱有平特约记者赖於艳
他年过七旬,却常常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探寻文化身影;退休在家后,却依然刻苦学习电脑知识,每日伏案记录文化点滴……他,就是客家文化的守望者、石城文化的研究者陈裕华。
客家灯彩的逐梦者
1964年,陈裕华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石城县大由乡的一所乡村小学任教。这年,恰
-
闽西客家民俗文化已渐行渐远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 程 辉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客家传统文化彰显出无穷魅力。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永定土楼、客家山歌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欢快、纯朴的客家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
回望客家民系千余年迁徙奋斗史《客家史略以历史族谱记载为依据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自西晋永嘉之乱起,北方战乱频繁,加之水、旱、虫、冰冻灾害不断袭来,为求生存,识变从宜,北方汉人被迫不辞关山迢迢向南迁徙。早期南迁汉人,有的沿汉水入湖北或者湖南洞庭湖地区;有的则往安徽、河南、江苏等江淮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迁移。
客家先民与原住民和睦相处,最终融为一体
尔后,祸乱、天灾不断扩大加剧,
-
客家小食——粄, 你吃过多少?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①萝卜粄
图②笋粄
图③捆粄
图④钵粄
【食在客家】
粄是常见的客家小食,品种丰富、造型各异、美味可口,比较出名的有钵粄、甜粄、萝卜粄、捆粄、笋粄、忆子粄、老鼠粄、算盘子,等等,尤其是在新春佳节期间,粄更是作为不可或缺的美食端上餐桌,在这热闹非凡的龙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