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闽西客家民俗文化已渐行渐远

闽西客家民俗文化已渐行渐远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3版(话说闽西)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挂接】

【全文】

□ 程 辉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客家传统文化彰显出无穷魅力。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永定土楼、客家山歌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欢快、纯朴的客家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客家民俗文化是一片精神的宝藏,是闽西一个古老城市的美好记忆,而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现,闽西的城市将留下一个个精神空白。

在现代化大潮中,闽西客家民俗文化正面临困境:客家民间艺人急剧消失,客家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客家民间艺术日渐衰落。一些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慢慢地遗失。那些曾经漫山遍野的客家歌谣,那些曾经摇曳于民间的客家艺术,传承着萦绕了千百年的客家气脉……而今随着它们的日渐式微,变得鲜见,逐渐无迹可寻。

我们的客家民俗文化,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不格外提倡,它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速度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

闽西客家民俗文化增强了城市的认同,强化了城市精神,塑造了城市品格。客家民俗文化是闽西城市文化的基础,就在于客家民俗文化是生存文化,人的言行受民俗意识、民俗心理左右、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是近年来出现的,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从南迁到闽粤赣大本营逐渐成为一支民系并能延续、发展下来,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独特的客家文化。

我们常说“天下客家一家亲”,其显著的标志就是以语言为核心,即客家话。就好像我们要了解熟悉其他民系、其他民族首先要从熟悉他们的语言开始一样。语言是一座桥梁,也是一扇大门。语言不通,自然无法进行交流,更谈不上了解。由此推及,客家话是维系客家民系的一个首要问题。现在在龙岩的客家第三代、第四代会讲客家话的不是很多了。海外客家也是如此,在中国大陆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普通话的盛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已没有讲客家话的语言环境,能说客家话的已为数不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客家古村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赚钱,使得客家文化习俗的传承遭遇瓶颈。思想观念等的不断变化,让客家文化失去其传承的根基和土壤。青壮年本应该是传承客家文化遗产的最佳对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第二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即父辈有着巨大的不同。“第一代农民工”到城市是为了回到农村,而“第二代农民工”则是想立足城市。城市的生活改变了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已经不想回到农村开始父辈们那传统的农村生活。即是那些留守故土的人们,他们一方面在渴求新的生活,纷纷从故土民居里搬出来,他们对传统客家文化的保护又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客家文化到了我们这一代,甚至连正宗的客家传统服饰都见不到了。在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翻建过程中,传统客家建筑一座座消失,一些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和技法因现代化的冲击已逐渐衰微,无人传承,成为传统客家文化链上最脆弱的部分。对客家民间文化的逐渐淡漠,使得客家民间文化遗产飞速瓦解,甚至还没等人意识到什么,就已荡然无存。

现今,已经有一些珍贵的客家民歌、俗语因此失传。现代客家山歌已经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客味”、“山味”。现在唱客家山歌的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唱不出那种韵味,真正会唱山歌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但这些老人也越来越少。由于对客家老人吟唱的一段段客家山歌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保存下来,现在原始客家山歌已经随着老人的离世而失传。如果传统的客家文化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消失。

客家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过去。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当下,传统客家民俗犹如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客家传统民俗如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怎样才能让客家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怎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播和保护工作当中?怎样将客家文化弘扬发展下去?客家文化发展的未来成了许多客家人的一块心病。许多客家人在感到迷茫和遗憾的同时,也希望看到他们的未来,也想从中找到在客家民俗文化的留存和传承方面的答案。正在或即将消失的客家民俗,是我们每个客家人永远的记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