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47)
期刊(733)
学位论文(159)
会议论文(36)
图书(28)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47)
期刊 (733)
学位论文 (159)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8)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982)
2013(402)
2012(410)
2011(395)
2010(304)
2008(156)
2006(47)
2002(3)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9)
客家研究辑刊(32)
嘉应学院学报(8)
神州民俗(6)
福建乡土(4)
广东艺术(3)
暂无(1)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1)
瞭望(1)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描述:探討,主要是因為各鄉鎮及村里的震害資料均相當完備。另一方面,這兩大地震均有地震斷層造成的地表錯動。且兩次地震斷層的屬性又不相同,因此可作為斷層類型對震害衝擊效應的相對評比,包括災害空間分佈型態與斷層線對稱與否,斷層錯動是否加重災害,強地動與災害之間的關連性,其結果可作為日後對震害災損評估的參考。大規模地震通常伴隨地表斷層破裂錯動與區域性之地殼變位。這些地殼變位直接反應地震斷層的類型與滑移量之大小。分析大地震之地殼變位,有助於吾人對地震所造成之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的了解。地震時各地的強烈地動性質,更是造成地震災害的最主要原因。關刀山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斷層錯動,斷層週圍區域性地殼變位,以及各地強地動性質,均有極詳細的觀測與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特就這三個震害主要原因,針對各村里實際震害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的比對分析與研究。所得結果綜述如下:1935年關刀山地震有兩段地震斷層,其中北段的獅潭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的房屋全倒率較高(最高為三灣庄大河村99.6%),而死亡率較低(最高為南庄南富村5.16%)。西南段的屯子腳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不但房屋全倒率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00%),死亡率也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4.7%)。由人口數/住戶數結構可看出獅潭斷層帶與兩側,與屯子腳斷層帶與兩側相差達3.2倍,沿獅潭斷層多為丘陵山區死亡率較低,可能是因為山區住戶稀少,且多為客家農民,有清晨早起耕作習慣之故。而屯子腳斷層兩側以平地為主,各村里人口與住戶數密集,當地居民沒有清晨早起習慣之故。由斷層帶與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分析,發現關刀山地震呈對稱性震害分佈。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震害之關鍵原因包括大幅度斷層錯動及激烈強地動,造成大規模山崩,以及土塊厝與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高樓層集合性住宅大量倒塌等。都會區以集合性住宅倒塌為主,並造成人口密集罹難現象,但因每個里的人口數眾多,而使平均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多,整體建築物具有較佳耐震能力,因此一般死亡率也較低。而死亡率高的各鄉村型村里的住戶建築物構造以土塊厝和低層鋼筋混凝土造居多,例如東勢鎮粵寧里、中寮鄉永平村,其住屋類型以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或加強磚造建築物佔多數,又竹山鎮山崇里(斷層帶上)有部分係因土塊厝倒塌罹難。此外草嶺村死亡率為4.33%,乃因有36人被草嶺地區順向坡山崩掩埋所致。集集地震時破裂錯動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的逆衝斷層,因而位於西側的下盤並未產生大幅度位移,且地動強度明顯較低,因此雖然斷層西側地區之人口與住戶均較密集,但震害較輕。反之,斷層東側上盤各村里之震害則普遍嚴重。總之由斷層帶與兩側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集集地震呈非對稱性震害分佈。本研究接著比較前後兩次震災的房屋全倒率及人口死亡率是否有所改善。首先,台灣早期建築之主要類型為土造與木造建築物,房屋結構之耐震性能極差。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發生時,強烈震動造成大量破壞倒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當時另有一些未加固的磚造建築物,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力,超出牆體所能承受時,便使牆體破裂倒塌,磚塊四散、掉落,變成傷害居民生命之最大威脅,其傷害力應不下於土構造。其次,台灣現代建築物主要類型已多由鋼筋混凝土及鋼構造所取代。在1999年集集地震的強烈地動作用下,常見之破壞現象有地面層柱頭爆裂、各層短柱剪力破壞、磚牆倒塌或斷裂、混凝土牆剪力破壞、或地基失敗引致傾斜、崩塌,連帶造成人員傷亡。因現代建築物之設計目標本就要求房屋即使在倒塌時,必需儘量保留人員求生空間,故有減少傷亡機率之功效。本研究在比較前後相隔64年的關刀山與集集地震時的房屋全倒與人口死亡資料之後,發現現代建築結構類型在減少震害效應上確實有顯著改進。這包括總平均房屋全倒率由前者之32.5%降為後者之19.2%。而總平均人口死亡率,更由前者之1.12%,鉅幅降低為後者之0.28%。換言之,我們透過現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之頒行,已使建築物普遍具備適當的耐震性能,確實可有效減少地震時造成房屋倒塌機率,進而減少地震對人員傷亡之效果,這是具有重要正面意義的啟示。最後,本研究對集集地震時,台中縣及南投縣各鄉鎮死亡人口之年齡分佈加以分析,獲得以下公式: Y% = 0.00022X 2 - 0.01X + 0.16在上式中,Y%代表死亡率,X表示年齡。由上式可見大地震時,不同年齡層的人口,受到致命威脅之程度顯著不同。尤其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威脅大增。這個發現具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地震時對人命安全的保護對象,應特別注重年齡層大的族群。其二是雖台中縣與南投縣的一般人口及死亡人口之年齡層分佈各有不同,但是人口死亡率之年齡層分佈,却幾乎完全相同,頗值得深入探索其原因。未來可利用這次地震人口死亡年齡分佈的公式,按各鄉鎮人口之年齡分佈,概略推估未來地震時,可能造成之死亡人口數,做為研擬地震防救災緊急應變計畫之參考。
廖观音事件与成都东山客家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苏东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廖观音事件  东山客家  社会变迁  民间信仰 
描述:专题的研究框架,把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纳入到东山客家社会变动中去进行解读,对深入解剖清初以来成都东山客家社会历史变迁脉络及事件爆发于成都近郊东山客家地区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共分五章,外加前言和结语,共七大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第一章廖观音事件史实研究。综合不同版本廖观音家世的记载,通过查阅史料及逻辑推理厘清其家世之迷,并对事件的基本史实经过进行概述,并与同时期和同地域的运动的比较,分析其特点。为开展廖观音事件与东山客家社会的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第二章廖观音事件与东山客家社会。分析事件中的首领人物、参与主体、活动区域的客家属性,中心论证事件爆发在客家地区的必然性,意在说明事件是东山客家社会长期变动的结果和产物。第三章廖观音事件与廖氏家族。围绕事件的首领人物廖观音,从宗族的视野展开,中心论证廖氏家族在东山客家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意在说明廖氏家族中产生廖观音这样的人物,不是偶然现象,同时也说明廖氏家族在东山地区的影响力亦是廖观音领导起义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廖观音事件与东山客家社会民间信仰。围绕事件的宗教组织外衣,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说明事件中宗教信仰是东山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不断融合流变的产物,也是事件获得客家民众支持的精神原因。第五章廖观音——东山客家女性的典范。围绕客家妇女的属性,通过对客家女性“老祖母”精神的分析,意在说明事件的领袖人物廖观音集中了客家女性的优良品德,这是事件能够聚集众多客家民众参与的内在原因。结语部分围绕总结了廖观音事件与东山客家社会关系。旨在点明东山客家社会百余年的社会变迁是事件爆发的历史前提,清末以来各种社会矛盾聚焦东山地区是事件爆发的直接诱因,东山客家社会固有的保守性、地域性等观念是事件始终围绕东山地区展开的并最终导致失败的内在原因。
客家土楼夯土墙体的风雨侵蚀实测研究
作者:陈艳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夯土墙体  风雨侵蚀  侵蚀损伤 
描述:夯土墙体,从而引起夯土墙体的结构损伤,本文主要研究夯土墙在风雨共同作用下的侵蚀实测。本文以福建土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的实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收集土楼的所在地的气象资料,包括风速
石冈客家妇女九二一灾後生命历程的民族志
作者:刘宏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二一  921  earthquake  客家妇女  Hakka  women  伙房  lineage  residence  compound  传统厨艺  traditional  kitchen  skills  女性群组  female  group 
描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特別是客家伙房婦女展演的多元角色,在災後困境展現彈性。婦女以傳統廚藝為基礎,透過女性群組的方式,體認群己關係與自我實踐的可能性,進而理解女性生命的價值,建構客家婦女所蘊含的多樣性。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通過描述石岡地區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鋪陳這群說大埔客家方言婦女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討在強震的破壞下,如何引發婦女心理的變化與生存的危機。第三章接著敘述一群石岡婦女迫於震災之後家庭與家屋重建的需要,選擇務實的生存策略,她們以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轉換生命的舞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章節,我採取實踐的理論視野,觀察與描述石岡美食小鋪婦女所經歷的形成、解散、重組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具體的觀察到這群石岡客家地區的女性,災變後結群的特殊性。延續前一章,第五章分析這群災後客家婦女的生命變化,以此來討論女性自我認同與主體生命價值的意義。最後,在結論章我嘗試以這個民族誌個案與災變研究、客家與性別研究,進行對話。

广东丰顺汤南“半山客”话研究
作者:李雪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半山客”话  语音  词汇  客家话  潮州话  比较 
描述: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求“半山区”地区语言生活的发展趋势。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什么是“半山客”并综述了“半山客”话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分别介绍“半山客”话和汤南潮州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基本的语音特征。第四章是以《切韵》为依据,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探讨“半山客”话,从中古音到今音的演变情况。第五章是“半山客”潮、客方言的接触和变异,分析“半山客”话与潮州话的相互影响状况。 通过本文潮、客方言语音、词汇系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坑管区是一个被潮州话包围的客家方言岛,“半山客“话受潮州话的影响是比较潮州话受客家话的影响要大的,而对客家话对潮州话的影响则是比较小的。尽管如此,在潮州方言的包围下的“半山客”话仍然是顽强的、保守的,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执...
台灣苗栗客家火旁龍之研究
作者:吳之惠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苗栗  客家  火旁龍 
描述:苗栗。在台灣最早可追溯到頭新光織布廠的火旁龍過程。四、苗栗客家火旁龍,包括:糊龍、祥龍點睛、迎龍、跈龍、火旁龍,以及化龍返天等六大主題。五、苗栗客家火旁龍包含了文化傳承、感恩祈福、身體活動、團結凝聚
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研究
作者:黄秋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仪陇  丁氏庄园  客家民居 
描述:离开母体后更多表现出的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如,平面尺度较大、平面格局为典型客家双堂双横、不暴露山墙的正立面造型以及建筑功能齐全等。其三,与四川传统民居相比,丁氏庄园表现出传统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通融
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
作者:林皎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聚居  乡土建筑 
描述: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 1.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民族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在对客家民系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客家
绿珠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
作者:蒋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说  信仰生活  绿珠 
描述:用。最后,民间传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乡土文化和继承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从地方风物传说中激发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从人物传说中学到可贵的品质。传说的这些价值让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与研究。2006年11月份在博白县举行了客家文化节,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了解到了当地关于绿珠的传说,并亲自到绿珠祠的所在地珠江村进行了踩点。当地浓厚的绿珠信仰氛围引起了我的关注。绿珠传说是如何产生的?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内涵?他们又怎样塑造了绿珠这一地方保护神?其功能有哪些?关于绿珠的祭祀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这种信仰的形成和传承的状况又怎样?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将从民间叙事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对绿珠相关的传说和祭祀仪式来考察传说与民众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选题...
赣州市地税系统实施文化管理初探
作者:余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讨  文化管理  地税文化 
描述:精髓,确定了赣州地税实施文化管理的理念。赣州地税系统通过一年多的文化管理,成效显著。然而,赣州地税的组织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组织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文章运用组织文化管理理论,采取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赣州地税系统的组织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赣州地税组织文化建设这一实例的剖析,查找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原因,研究提出了赣州地税系统实施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和完善的途径。为了加强和改进赣州地税系统文化管理,文章最后提出了健全文化建设机构,营造地税文化氛围,设计赣州地税文化规划,建立高效的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行政执行力,加大地税文化建设的考核工作力度等对策建议。本人希望...
上页 1 2 3 ... 7 8 9 ... 14 15 16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