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110)
报纸(3174)
学位论文(713)
图书(647)
会议论文(201)
视频(138)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110)
报纸 (3174)
学位论文 (713)
图书 (647)
会议论文 (201)
视频 (138)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140)
2014(5055)
2013(685)
2012(724)
2011(695)
2010(568)
2009(314)
2008(305)
2007(183)
2000(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31)
客家研究辑刊(320)
神州民俗(1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
规划师(5)
艺苑(3)
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2)
山东纺织经济(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文博(1)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描述:,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宗教型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社会资本之关系-以新埔义民庙为例
作者:张添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CORPS模式  社会资本  宗教型非营利组织  客家  义民庙 
描述:龐大社會資本,是本文主要研究動機。本文研究目的為探討新埔義民廟之:經營管理、社會資本內涵、對組織經營管理與社會資本累積之建議、與對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之啟示與建議。本文理論採用:修正CORPS模式為MCORPS模式、與社會資本理論。本文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新埔義民廟能有今日之成功,最重要之因是核心使命不變與外圍使命創新。 二、新埔義民廟經營管理所累積之社會資本是持續性的,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三、新埔義民廟與信眾間之社會資本信任、規範、網絡,在某些經營管理面,值得檢討增進。 四、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必須認清其最重要的核心使命,經營管理亦須健全,以獲得信眾的社會資本信任、規範、網絡。
客家特色产业地方发展:以铜锣杭菊为例
作者:黄诗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认同  一乡镇一特产  铜锣杭菊 
描述:銅鑼地區民國四十年代就有蹤跡,到現在為止仍有種植,甚至成了銅鑼鄉的地方特產,而本論文的目的即是:一、了解杭菊產業及地方發展之意涵。二、以銅鑼鄉為例,探討銅鑼地方的歷史、地方特色及產業文化,並且探究一鄉鎮一特產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三、了解銅鑼地區居民地方認同的情形,深入探討杭菊產業的推展與地方居民之認同感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銅鑼地區的杭菊產業帶動地方發展的成果只是少數,但是周邊的建設,例如:桐花公園、九湖自行車步道、九湖觀景台、虎頭崁步道、銅鑼科學園區、客屬文化園區等,反而帶動了杭菊未來的發展。在一鄉鎮一特產的影響下,杭菊成為地方聚焦的產業,地方居民對於杭菊做為地方的代表的態度大部分贊同的。但杭菊產業於種植杭菊的花農想法中,認為行銷仍需加強,否則面對大陸杭菊的傾銷,銅鑼杭菊恐會不保。而杭菊與客家的聯結則是與土地土壤性質息息相關,所以因為杭菊依附在銅鑼地區為一個客家農村,所以才被稱為客家特色產業。
客家社团沟通媒介之研究:以台湾客家教师协会为例
作者:李中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社团  沟通媒介  台湾客家教师协会  组织承诺 
描述:與社會期待、族群認同來滿足成員在社團中所獲得的親和關係及歸屬感,共同努力推廣客家文化。然而客家社團的成員散居各地,社團又是如何帶動各地成員一同推動客家事務是本研究要探討的。 本研究發現,台灣客家教師協會推廣客家文化,其社團在成員客家認同為基礎下,希望提升成員重視台灣客家事務的發展,因而與政府、民間開辦各項活動。台灣客家教師協會透過溝通媒介訊息感受程度的差異,而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讓客家活動資訊有效流動,但無論何種溝通並不影響對於客家事務的熱忱;然而在社團發展過程中因應政府鄉土語言教育的推動,讓台灣客家教師協會在客語推動的角色與成立之初有所衝突,因此,客家社團如何在政府推動客家事務的過程相互配合,將資源作最有大的發揮是未來客家社團當務之急要面對的。
台湾客家意象之实证研究-族群之组间组内的差异分析
作者:陈文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客家意象 
描述:述。2.驗證比較國內各族群間之行為態度。3.客家族群內部之差異探討。4.分析描繪客家圖像。經研究發現: 一、在金錢行為與態度上:客家族群統計數據介於大陸各省市及閩南族群之間,比較接近閩南族群,與大陸各省市族群有顯著性差異。都市、60年次〈含〉後世代、高學歷之客家族群之金錢行為態度與城鎮偏鄉、59年次〈含〉前世代客家族群有顯著性差異。 二、在教育價值上:閩南及客家族群最重視找到好的工作,大陸各省市族群最重視學習做人處事;而在教育態度方面,客家族群最重視男女孩應有專科以上之教育程度,其次為大陸各省市族群,閩南族群居末。己身教育程度較高之客家族群更加重視子女之教育與低學歷之客家族群教育態度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三、在人際信任網絡方面:客家族群在人際關係、溝通網絡上數據最高,其次為閩南族群,最末為大陸各省市族群;而大陸各省市族群在人際信任數據最高,客家族群居中,閩南族群最低,綜合觀之以客家族群數據最高、大陸各省市族群居次、閩南族群最末。另外組內在人際信任及溝通網絡上,不同世代及不同學歷之客家族群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四、在公共參與上:從整體數據觀之以大陸各省市族群最高、客家族群次之、閩南族群居末。而在組內,南北區域、都市偏鄉客家族群雖有差異、但仍以不同世代、不同學歷之客家族群出現顯著性差異。 五、本研究所呈現的事實是,在台灣客家族群是一走中間價值行為的族群。 筆者建議:客家族群之核心危機在客家文化的消失及隱形化。在年輕世代身上已看不到客家元素(隱形化、對客家文化事務認同已消散褪去),如何加強年輕世代對客家之認同是當務之急,值得客家行政相關單位深思重視!
客家宗族在地社会变迁-以新竹新丰凤山崎何氏宗族为例
作者:何瑞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公庙  社会变迁  客家宗族 
描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陎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更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陎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卂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陎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更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卂與了神聖事務,那尌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卂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瑝代仍然具更意義。
学校社区协力发展客家本位特色课程之研究 :以桃园县中平国
作者:傅珍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校本位课程  协力治理  公私协力夥伴关系  特色课程  客家本位特色课程 
描述: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客家地区宫庙祭祀圈发展之研究-以杨梅锡福宫为例
作者:许翘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间宗教信仰  宫庙发展  祭祀圈 
描述:探討傳統客家信仰組織互動與社會功能以及祭祀圈內涵價值,並評估政府在辦理推動客家重點發展區的設置或客家文化節目活動,推行的可行性參考,進而建議楊梅客家地區宮廟能夠發展成為最具客家代表性之一的地區信仰中心與客家文化特色風貌的再現。最後也將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期望將來各方作為相關法令的修訂及宮廟重建的全面性規劃參考,並提供宮廟發展與經濟觀光效益面向的參考。同時透過祭祀圈來看客家地區楊梅錫福宮九個里所共同聯庄祭祀範圍的發展現況。也期望藉由本文的相關文獻蒐集與實地參與紀錄資料,以重整錫福宮快要流失的資料,藉以保存大部份已漸漸被遺忘的廟宇沿革及發展歷程。
客家餐厅评鉴制度之检视:新北市苗栗县个案分析
作者:黄博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管道理论  餐饮评鉴  客家饮食文化  评鉴制度 
描述:織、人士與學者專家為輔。 本研究彙整台灣北部地區之餐飲評鑑活動之外,亦收集探討國際間餐飲評鑑系統的相關資訊,進行餐飲評鑑活動執行狀況比較,相關建議如下: 1、餐飲業評鑑制度須建立於公平及公開之原則,透